剧情介绍
《行走距离》是一部非常小众的墨西哥电影,由导演阿尔瓦雷斯执导,豆瓣评分高达8.3分。这部时长104分钟的喜剧片,却不是一部可以让你开怀大笑的电影。电影中的主演都不出名,却恰好符合电影的人物设定——一部关于“普通人”生活困境的故事。
一、生活、工作的“赘肉”束缚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如何自我救赎?
这部电影的主角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普通人,他是一个拥有200多公斤体重的超级胖子。那200多公斤的“赘肉”束缚的不只是他的肉体,还有他的行动、生活,甚至灵魂。因为体重太重,他行动困难,活动的范围只有自己的房间,每天一个人吃饭、看电视、做手工,日子里似乎只剩下疲惫的喘息和沉重的脚步,还有那随时会来又不知何时会来的死神。
与他被“赘肉”束缚的人生相似,我们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每天也面对无数的禁锢:无休止的工作、单调的生活、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狂欢后的孤独......如果你也感觉到孤独和无奈,不妨看看这部《行走距离》,会让你透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找到心灵上的共鸣。
胖子的生活无疑是孤独的,连亲妹妹都不曾理解他,直到他发现自己的欲望所在——摄影,去记录下美好的一切,去大海边看日出,即使死亡一直在他左右,他也未曾畏惧,人的一生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未曾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过。
让我们一起走进胖子的故事,来深刻剖析一下每个行走人间的普通人,一生必然经历的三种困境:孤独、欲望和死亡。
二、胖子的行走,带我们一起体验,再现人生3种困境
1、 第一种困境:孤独
“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张爱玲
电影一开始就是主角费德如山一般的背影,那层层叠叠的赘肉,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则是他的生活空间——破旧而凌乱。因为身体太过肥胖,他只能终日在旧房子里生活,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他的肥胖,束缚了他的人生,也隔绝了他与外界,他与孤独为伴。
自从母亲去世后,他就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看电视、吃饭、串手工项链、睡觉,不停的慢动作重放,每一天都是昨天的重复,空气中仅有自己沉重的呼吸和脚步声,生活似乎看不到终点,又似乎已经到了终点。
费德的妹妹罗绍拉,她一边讨厌哥哥,一边同情哥哥,因为她在哥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她也比普通人要胖。
费德的妹夫拉蒙,爱好摄影,却有严重的“妻管严”,每天要听妻子的唠叨和批评,从没放开自己追求过想要的生活。
快冲店店员保罗,外表叛逆实则内心善良,他没有什么朋友,才会发现费德这个有趣的胖子,并和费德成为朋友。
电影中的几个人物,虽然各有各的生活,但孤独的底色是一样的。马尔克斯曾说:“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费德年轻的时候也曾有家人的环绕,有过暗恋的甜蜜回忆,可最终一切都转瞬即逝,唯有孤独一直是生命的主旋律。
他的孤独源于“赘肉”,在别人眼里他是个怪人,被忽视、被嘲笑甚至被嫌弃。
他的孤独更源于“不被理解”,因为胖而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做剧烈运动而导致进一步的肥胖,肥胖就像个死循环,没有人会理解他那肥胖身体下,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我们的生活其实与费德并没有多大不同,只不过困扰我们的不是“赘肉”,而是其他种种:工作、生活、权利、地位、爱情......它们随时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们开始步履沉重、原地踏步,甚至固步自封,还安慰自己:“平凡难能可贵。”
2、 第二种困境:欲望
原本一潭死水的生活,因为妹夫带来的照片而改变。费德翻出了已经坏掉的旧相机,找到了过去的底片。为了修好相机,他披上早就不合体的外衣,走出了家门。只走了60米,就因为肥胖而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别人异样的眼光、嘲笑的表情,都没有让他停下脚步,他拄着一根旧拐杖走下去,一直走到快冲店。
快冲店的店员保罗帮他把底片洗了出来,看着照片里过去的自己,费德知道这一次走出来是多么值得。正是这次“行走”,让费德有了欲望:想要去摄影,想要志同道合朋友的陪伴,想要去看海。费德的生活,突然有了动力。
3、 第三种困境:死亡
死亡一直贯穿影片,在妹妹和妹夫第一次拜访费德时,费德说道:“老妈说过,抱一下柏树就能预知寿命,胳膊长的活不久,因为抱住的多。胳膊短的反而活得久,因为抱住的少。”
“我现在去抱那棵树,它会不会告诉我还能活多久?”
其实,这不只是测量一棵树,更是一次对生命的测量。费德的状况让他知道死神随时会降临,反倒淡然地看待死亡,甚至自嘲因为胖,抱住的少,反而活得久。
保罗跟费德分享他最喜欢看的漫画《死亡笔记》,费德爱不释手,还列出了一份死亡名单:有未能治愈母亲的医生,有自己暗恋的对象,最后一个是自己的妹妹。他其实不想暗恋对象和妹妹死去,只是因为他实在没有其他认识的人,只有死亡能与他们建立联系。
而当他为了看海倒在路上时,费德才意识到自己将永远禁锢在这肉身之中,他开始自暴自弃,等待死亡。妹妹虽然不喜欢哥哥,还是悉心照顾,让费德在自己的死亡笔记中划掉了妹妹的名字,在第一个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对于现在的费德,死亡其实比孤独而绝望地活着更容易。
三、孤独、欲望、死亡,我们该如何面对?
1、孤独不是病,享受孤独是一种能力
“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完全孤独的,你就把这种孤独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
——霍华德·法斯特
人生其实都像在大海上航行,时刻都可能失去方向,随时可能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内心的苦痛和煎熬说不清、道不明。哲学家三木清曾说过:“孤独并非在深山里,而是在街道上。孤独不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而是在人群中。”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独处时才孤独,而是你的身边热闹非凡,你却因为“格格不入”而倍感孤独。但孤独是一种病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是能够激发创造力;
二是能够疗愈心灵创伤;
三是让我们回归自我,变得更完整。
19岁那年,木心雇了人帮他挑着两大箱子书上了莫干山。那时的莫干山,还没通电。白天,他伴着太阳的升起而读书,晚上,他靠着微弱的烛光写文章。村民甚是不解,为何放着大少爷不做,非要到莫干山上过这清苦的日子。可是木心不为所动,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写作,一个人思考......半年后,木心下山,带着100多篇中短篇小说,还有无数张水墨画。
卡夫卡曾说:“独处的时候有一种永远也不会失灵的超越我自己的力量。它能让我们拥有额外的力量,去探索和审视生命与世界中不曾被发现的那一面。”所以,孤独是人生常态,学会接纳,享受孤独,也是一种能力。
2、欲望赋予我们无限动力,有了动力生活才有生机
叔本华曾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似乎欲望只会让人陷入痛苦,但其实没有欲望的世界,才是缺乏生命力的。这里所讨论的欲望不是负面的,比如对金钱、名利、性等,而是人不断前行的永动机——那种追不断追求精神上富足的欲望。
如果只靠“想”,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胖胖的费德的第一次”行走,是为了修好旧相机,找回过去。第二次“行走”,是想要去看海,这一次他没有那么幸运的走到目的地,幸好还有支持他的好朋友、爱他的妹妹,他才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去实现“欲望”。最终,他的两位朋友用皮卡拉着费德和他的沙发,把他运送到大海边,实现了他的梦想。
正是因为有了“摄影”的欲望,费德才勇敢的踏出了第一步。所以,欲望不是贬义词,有欲望才有动力,为了实现欲望就要行动起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3、死亡之于生者,只是一种对于“活”的态度
让费德站起来的不仅是亲人、朋友的爱,还有对死亡和生命力的重新理解。在他摔倒的一刹那,相机偶然拍下了孩子们快乐的踢球,那强大的生命力和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费德。
有时候,活着其实只要一点点意义就够了,他要出门去完成梦想,获得了妹夫和保罗全力支持,他们用皮卡将费德和他的沙发拉到了海边。三人面朝大海,肩并肩站着,一起实现梦想的感觉真好。即使此刻费德死去了,他也不会后悔。
就像费德,他最开始对死亡是淡漠的,可是当他有了欲望,有了梦想,死亡让他感到痛苦。摄影对他来说是追求成就的一种方式,去看海则是走出家门才能体验到的快乐。如果不能将追求成就和体验快乐结合起来,那这样乏味的人生,对费德来说就是满满的遗憾。
生命有限,死亡终将来临。重要的不是担忧何时会死,而是怎样看待死亡,放下死亡的包袱,轻装前行,坦然生活,追求梦想,不留遗憾。
结语: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踌躇满志,一是万念俱灰。”费德就经历了这两大悲剧,却还是通过行动,跨过肉体的束缚,跨过心灵的距离,虽然走向死亡的步伐从未停止,但至少实现了一个愿望,人生就少了一个遗憾。悲剧往往是喜剧的开始,所以这部看哭观众的《行走距离》才归类为喜剧。人生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其实都在你的一念之间。
费德的人生困境,我们也正在经历,只不过“赘肉”换了表现形式,变成了生活、工作以及无处不在的压力,希望你我都可以像费德一样,向着心中的理想勇敢地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