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把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所以在解析这部电影时,应该去掉这些博人眼球的标签。
本我:偏见与孤独是一对好伴侣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常表现为追求个体性的生理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塞隆初次遇到硬汉的时候是胆怯的,但是从小就缺爱的他无法拒绝人生里的第一次被真正关爱,从此塞隆就常常去找硬汉。硬汉告诉他:"在某些时候,你得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喜欢上同性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在弗罗里达洲,迈阿密市的这个小镇上,整个环境是极其保守的,宗教氛围浓厚。虽然片中没有明确点出来,但是无论是从欺负塞隆的人、硬汉还是他母亲的一言一行中都能感受得到偏见、不被理解。
对于许多人来说,"恐同"是天生的,基因里就存在的,也是人类早期历史演化的结果。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生存竞争是残酷的,族群人数越多战斗力就越强,有恐同基因的族群更有可能生存壮大。因为恐同基因有利于增加后代数量,所以像塞隆这种人就被推到了社会的对立面。
塞隆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被周围的人排斥,一直压抑着「本我」,孤独与他如影随形。人之所以言之凿凿,是因为知道的太少。为了避免痛苦,他选择把硬汉作为避风港,避开吸毒成瘾的母亲、避开欺负他的所有人。
自我:意识的觉醒伴随着现实的疼痛
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常表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校园欺凌一直是热度不减的话题,从索隆的幼儿时期就可以看出,这对他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是人性暴力的映射。
为什么学校那么多人,只欺负塞隆一个人?因为塞隆与周围格格不入。步入青春期后,性成为青春期男生互相嘲弄和炫耀的话题,喜欢同性而融入不了话题的塞隆受到的欺凌更多了。
所有情绪的爆发点在发小被迫当众羞辱并打倒索隆,孤独和无助让他举起了板凳砸向了那个欺负他最厉害的男孩儿,后来他也因此入狱。
青少年的塞隆在对于霸凌行为的暴力还击中找到了「自我」。
超我:自以为是的"强大"往往不堪一击
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可简单区分为"理想"和"良心"两个层次。前者是在人的儿时内化、沉淀的结果;后者是凌驾于自我之上,仿佛是社会道德训条、社会禁戒、权威者的高尚道德的代表,来监督控制自我。
多年后的塞隆一反当年的瘦弱模样,浑身肌肉,满口金牙,甚至开始贩毒,逐渐向印象中的那个硬汉靠拢。可是打完那几拳就杳无音信的发小突然打来电话,瞬间让已经蜕变成功的索隆又变为多年前的那个小孩。
被施暴者并不会永远是被施暴者。如果得不到正确的价值观疏导,或许某天,被施暴者也会成为潜在的施暴者。正如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那样,到了最后,没有人是正常人,在那种暴力得不到遏制的氛围下,所有人都两级分化成了我施暴者和受虐者。
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既能阻止欺凌者施虐,又能保护那些被欺凌者不走上歪路,还能让旁观者得到正确价值观的体系。在校园里,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及心理辅导人员所构成的完整保护体系。
贫困和暴力或许会代代相传,边缘人群的困惑与脆弱距离主流世界的喧嚣是何其遥远,这些甚至比肤色和政治倾向来的重要得多。但塞隆并不是一个贴满边缘标签的木偶。作为一个充满着回忆和痛苦的角色,他并不只是一个脸谱,用来体现关于什么族群的刻板印象——种族歧视或历史斗争;或者用来熬"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性取向,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的一碗鸡汤。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具有这些交织身份的人,如何被排挤到生活的边缘、如何陷入生活的罗网、又如何获得力量。
你好,塞隆。今晚月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