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者 | 卢璐
来源 | 卢璐说 (公众号:lulu_blog)
前几天和朋友约咖啡,到了才发现是在上海市中心梧桐树下的小街中,一个小小的庭院,郁郁葱葱,全是植物。
工作日的下午,整个咖啡厅都空着,我走进去的时候,看到有个长发,穿着亚麻布长裙的女生在一张雕花欧式的小桌子前,静静地读书。
桌子上摆着一小束淡蓝色的小雏菊,和她的衣服正好辉映,再配上窗外如荫的绿树,这场景美到宛如穿越回十八世纪的欧洲。
她听到我进门的声音,放下书,仰起头来招呼我,我看到了书皮,竟是《傲慢与偏见》。
瞬间,我的心有过一丝温柔,想起曾经年少的时候,去图书馆试图地去借阅所有简·奥斯汀的书。
在今天,有哪个女人没有迷恋过英伦的贵族范儿,又有哪个女人没有妄想过遇到自己的达西先生?
在2013年,《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简·奥斯汀被印成邮票,标志了作家和这部作品不可动摇的地位。
事实上,影视剧再精致,再高度还原,和小说本身还有一定差距的。而简·奥斯汀的小说读起来,亦如一杯英式红茶,在描金的骨瓷杯里,刚入口有点点涩,但一下子就变成了醇厚,让自己在温暖中,禁不住拥抱自己的惬意。
简·奥斯汀,生活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乡村,她书里面的人物都是当时英国中产阶级,对于婚姻,金钱,爱情,人生,以及女性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获取自己最大的人生份额,即使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今天国内的中产阶级中,还有她的意义。
女性,活成不完美的自己,并且坚持下去,这个理论大约就是从她的作品中,始露倪端。
姑娘,年轻时总把简·奥斯汀的书当成现实版的童话来读,只把书中的体悟全都留于幻想。
如今再读才猛然发现,这不是故事,这些挣扎、迷惘与成长,是多么真实的现实。人到中年,再读一下曾经读过的书,总有不同的感想。
有关人生,我们永远在路上,6月书单,让我们一起去简·奥斯汀的书里寻找答案。
豆瓣评分:7.9(5763评)
奥斯汀的书总绕不开那些设定,待嫁的小姐们,有些俗气的母亲们、各式各样的绅士们以及形形色色的聚会和八卦。
恰如我们的生活,到了一定的年龄无外乎结婚生子几件事。
用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些选择,便成为了很重要的一件事。
这本书的书名便直接了当地反映了书中的故事。
我欣赏玛丽安的可爱坦率,敢爱敢恨又不做作,大约代表了感性精神的极致,我羡慕她,也深知自己没办法活成如此。毕竟人生有太多事情要顾虑。
埃莉诺则是教会我一种更为成熟的态度,把感性藏在自己的理智下。
我承认这样或许很累,没办法肆无忌惮是件有些令人感慨的事,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长大,学会与自己和解,为家庭负责。
人到中年,愈发觉得我们要在理智与情感中把握一种微妙的平衡,才能领会世间悲喜,万物变幻。
02
豆瓣评分:8.8(130142评)
这本如此著名的书,仅仅薄薄一本,三百来页,普普通通英国乡村的家长里短,每次翻起都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说起,英国乡村,很多人也不过有个模模糊糊的浪漫印象。
可名著之所以不休,就是200年之后再读,也震撼于奥斯汀对婚姻本质的洞察,200年前的女子对婚姻、物质、独立有着如此深邃的见解。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爱上别人。”
我难以想象在当时的社会能有像伊丽莎白这样通透的女子,倔强而勇敢,即便承受终身未婚的代价也不会向物质妥协。她懂得生命应当为自己而活,即便无人欣赏,也豁达坦然。
而达西永远是我心中对爱情最经典的向往。他爱伊丽莎白,不是因为只看见了她的好,而是明了她的一切糟糕,甚至知道要为这段感情抛却自己引以为傲的自豪,达西却依旧选择走向她。
伊丽莎白幸运,也值得。
我时常在想一段负责任的爱情是怎样的。
十几岁的时候一定会觉得相爱的人肯定是完美无缺,哪哪儿都好。
如今回首,却发现其实未必。
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只会让你觉得优秀,那不是爱情,而只看见优点而开始的爱情也势必是短暂的,总有一天会被缺点打破。
我想一段真正负责任的爱情的模样,是我知道你有多不好,可我还是愿意给你一生到老。
03
豆瓣评分:7.8(1848人评)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得甚至有些不耐烦。
女主角范妮,既不像伊丽莎白那样风趣迷人,也没有爱玛那样的活力四射,相反,她隐忍而沉闷,只是个没什么闪光点的普通人。
男主角埃德蒙面对感情犹疑不决,情节也显得拖沓冗长。
失去了主角光环的照耀让我觉得这本书太过寻常,没有什么吸引力,匆匆看完便把它放进了角落里落灰。
前几日收拾东西的时候忽然看到这本书,回忆起一些细碎的情节,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这本《曼斯菲尔德庄园》能被称为简·奥斯汀的成熟之作。
范妮与埃德蒙普通却真实,他们的矛盾与挣扎隐忍却无比现实。
我们不见得能从简·奥斯汀的其他书里找到多少自己的影子,毕竟风趣迷人这样的光环现实里太少,而范妮的纠结与隐忍,退缩与怯懦,我却不得不承认,我有过。她的挣扎与痛苦,焦虑与迷茫,我亦有过。
并不是每一个原生家庭都能把人塑造成完美无缺的模样,坦诚来讲,都不能。
而《曼斯菲尔德庄园》展现得则是一种更大的挣脱与反思,正如埃德蒙所说,“你以往的感情、以往的习惯都在严阵以待。他要想得到你的心归他自己使用,首先得把它从牢系着它的事物上解脱开来,这些事物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而这些结子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变得很牢,而且听说要解开它们,你又把它们大大地栓紧。”
范妮走在觉醒的路上,我想这种自我搏斗的力量胜过世上一切伟大。
04
豆瓣评分:7.8(4292评)
不知道在之前有没有作家像奥斯汀一样塑造一个完全正面的女主角,却毫不吝啬地写出爱玛的势利、自私和狂妄自大。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奥斯汀无疑是智慧与独特的。她不会按照人们理想的想法,去把爱玛捏造成一个具有与她身份地位不符的美德的人,这样的设定真实而自然。
倒是爱玛在男主角的引导下不断成长的过程更耐人寻味。
相较之下,男主奈特利先生则是无比具有人格魅力的,他成熟而包容,不似普通绅士形象的虚伪,他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是一个善良而真诚的真正的绅士。
二人的爱恨纠葛是场细水长流的显现,或许伴随着爱玛的一点点成长,她越来越认清楚自己的心,正如小说中写到的,“也许,正因为我们彼此的不完美,才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完美伴侣。”
没有人天生完美,爱情从来都是一场相互成全的救赎。
这或许也是婚姻里的道理。
因为爱你,我成为更好的我自己。
05
豆瓣评分:7.5(1188评)
《诺桑觉寺》依旧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英国乡村油画般的山水树林,典雅简洁的庄园,待嫁的姑娘们和略带世俗气的母亲们......
不一样的是你会感受到奥斯汀前所未有的刻薄,几乎所有的出场人物都会被她揶揄几句。
这是奥斯汀最初期的作品,叙述中穿插的对婚姻与爱情的议论时常让人有些抽离感。
可想要读懂简·奥斯汀,这是一部不能错过的作品。
从凯瑟琳平凡而内向的童年开始,从亨利对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看法开始,从一大群聒噪的配角人物开始,故事便开始寻求理智与感性协调的态度、便揭示让人有些刺痛的觉醒、便萦绕着一种不焦虑亦不悲伤的情绪。
从此再未改变。
我想这未必是奥斯汀最好的一部作品,却是她对于婚姻与爱情构想最初始的模样。
06
豆瓣评分:7.5(1188评)
“倘若爱情重来,她将选择冒险坚持而不是放弃。”
小说给了安妮和温特沃斯这对重逢的情侣一个美好的结局。
安妮因家人朋友的劝导而放弃自己的感情,从此将自己封闭,而当爱的人终于混得出人头地,凯旋而归时,重来的爱或许只是一场幸运。
现实生活中,我相信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无数这样的劝导。
父母、朋友出于他们的经验,嫁人、工作、生子……总会给我们的人生选择种种劝导。
可不是每个让都能像安妮一样有失而复得的好运。
若因此痛失所爱,其实罪魁祸首还是自己。
如果足够坚定,又怎会因劝导而放弃?
一场坚定,有时确实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说服自己。即使说服的过程将使她损失她一生幸福的可能,也不能折损灵魂的价值。
挣扎、犹豫、彷徨,而后说服。
灵魂的价值,大概在这本《劝导》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她的安全感与价值,从不来源于对家庭、丈夫、孩子的依赖,而是自己。在200年前便能有如此独立的意识,难能可贵。
书里的角色性格各异,而无一例外都体现了觉醒过后与自我、与世界的和解。
如果你不曾想明白,那劝你最好别步入婚姻的殿堂。
如果你心中答案已然明了,那不妨大胆去爱。
的小日子
卢璐说,
夏日的炎热勾起了心底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人生的困惑的答案从未有真正的终点。
不妨放下手中事,走进书里,一起探寻这位成熟女人的解答。
我也欢迎你们和我留言说说,你们最喜欢的简·奥斯汀的小说,究竟是哪一部,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是谁?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新书《和谁走过万水千山》,正在热卖。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