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时光荏苒,澳门已经回归祖国母亲怀抱20周年。
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迁,每当《七子之歌》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我们的内心总是涌动着澎湃的情绪。这首歌唱出了中华儿女拳拳的爱国心,唱出了每个人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2019年,一部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的电影《又见莲花》在网络引发热议,收获无数好评。
这部电影借澳门回归之名,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浓郁的澳门人文画卷和现代澳门人蓬勃向上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又见莲花》这部影片沉淀着独有的人文气息,向观众打开了一道通向澳门的文化精神大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以“神像雕刻”的独特视角,展示澳门的多元文化
说到澳门,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它无处不在的赌场,秀丽迷人的风景,还有令人垂涎的美食。但鲜少有人,熟知并了解它的文化遗产和人文历史。
在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神像雕刻是拥有最强烈的本土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一个 ,它也是澳门首个独立申报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澳门作为沿海城市,依托自身的地域优势,自古时开埠以来,捕鱼业就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产业。由于海上作业极易遇到危险,对大海存有敬畏之心的澳门渔民为了祈祷平安,便在渔船之中设神龛、供海神,十分重视海上的敬神仪式。
从古时简单质朴的木雕到如今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佛像,澳门的神像雕刻,既有对中华神像雕刻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对澳门地方性工艺美术的积淀和运用,在两者的完美结合下,折射出神圣庄重、奇美瑰丽的文化魅力。它代表着澳门的悠久人文历史,也寄托着澳门人民对和平生活、幸福人生的向往。
“盛世莲花”有着美好的寓意,亭亭玉立的莲花翩然绽放,冉冉升腾,象征澳门永远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这尊雕塑是1999年为庆祝澳门正式回归祖国,中央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的礼物,与香港的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齐名。
在这长达20年的故事里,有廖记木雕店的发展兴衰;有两岸雕刻匠人的坚守初心和执著追梦;有寻求雕刻工艺创新的新一代澳门人;更有两代人围绕雕刻产生的思想分歧和意识交融。
作为一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的影片,《又见莲花》摒弃了其他影视作品中讲述澳门的主流题材,独辟蹊径。
它采用独特视角,充满想象力的用“雕刻”这一艺术形式,将鲜为人知的澳门文化遗产,“神像雕刻”的人文意蕴细致铺陈开来;并以木雕店创作的一件雕像作品为红线,将故事情节一一串联。
雕刻艺术从电影开篇就一直贯穿剧情始终,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充分、生动的展示了澳门的多元文化。
以木雕店两代人的雕刻“斗争”,以小见大,展示澳门的精神传承
一直以来,澳门在世人的眼中,是座娱乐不夜城。受以往关于澳门的影视剧的影响,说起澳门人的精神生活,我们总是自然而然的将其和本地繁荣的“博彩业”相联系。
从澳门的大三巴到妈祖庙,这里遍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异的赌场酒店。每当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的霓虹灯照亮澳门的每一个角落,各式的赌场酒店争相散发出璀璨的金色光芒,尽显澳门的繁华景象。
然而在这繁华世相之下,澳门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澳门人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对真善美世界的无限向往,对梦想和初心的不懈坚守;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尊崇,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
这种精神文化,在时光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中,已经深深镌刻进澳门人的骨子里,并渗入澳门人的日常生活,由此催生了专注于“神像雕刻”的雕刻工匠一行。
廖济昌代表着澳门老一辈的雕刻工匠,他们固守传统工艺,对其保持敬畏之心,有着自己的执著信念,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挚爱的“神像雕刻”事业。廖梓豪则代表着有激情有活力,喜欢尝试新事物,有创新精神的澳门新一代年轻人。
两代人秉持的截然不同的雕刻理念,在雕刻技艺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斗智斗勇”。
廖济昌是一位技艺精湛,极具“工匠精神”的雕刻师傅,他付诸半辈子的心血,坚持纯手工制作,默默守护着自己的木雕店和祖辈珍贵的传统雕刻工艺“妈祖神像”。
廖济昌骨子里有着老一辈人对传统工艺的固守和执念,脾气倔强,他认为雕刻作品就是在雕刻人生,“雕刻”最需要的就是对初心的坚守。为此,他曾把虽技术高超却刚愎自用的徒弟逐出师门,也甚是反感儿子天马行空的思维和不务实的想法。
而廖梓豪最是看不惯父亲的固执和守旧,他一心寻求现代科技发展下的新工艺,来扭转木雕店生意不景气的现状。为了一单生意,他找到当年被父亲逐出师门的徒弟徐师傅,决意仿制神像。
《又见莲花》通过木雕世家父子俩的矛盾冲突,牵引出“妈祖神像”这一澳门传统雕刻技艺,并在两代人的彼此“较量”和“切磋”中,展示出这门工艺的精细珍贵、存在价值与独有的历史意义、人文内涵,烘托出祖国和两岸人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廖济昌和廖梓豪父子俩的“斗智斗勇”,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当下社会里,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现代新科技、新工艺的冲突与磨合。
到最后,廖师傅的儿子和徒弟真正懂得了廖师傅心中坚守的初心,明白何为真正的“工匠精神”,他们抱着自己的妈祖神像,前来求得廖师傅的原谅;而脾气固执的廖师傅,也摒弃前嫌,与年轻人达成了共识。当电影上演至大团圆结局的这一幕时,承载着澳门人精神文化的传统技艺“神像雕刻”,也在两代人之间得到了传承。
以跨越20年的“莲花”友谊故事,生动展示澳门的风土人情和两岸人民的深厚感情
澳门的市花是白色莲花,《又见莲花》以“莲花”为名,“盛世莲花”雕塑更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灵魂。
“盛世莲花”由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家郭宝寨先生设计,它与澳门的神像雕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将澳门人民深厚的“莲花”情结赋予其中。“莲花”代表着澳门人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澳门的象征。
电影《又见莲花》中,内地雕塑大师顾松林与澳门廖记木雕店掌门人廖济昌因“盛世莲花”雕塑结缘,在两人“以刀会友”的切磋中,彼此惺惺相惜,成为莫逆之交。两人约定,在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庆典之际,顾松林要在自己的雕塑展上展示廖济昌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像雕刻”工艺所展示出的澳门文化传承。
顾松林和廖济昌,这两位来自两岸的雕刻匠人,一直都在为“雕刻”坚守初心,执著追梦。并共同努力,将澳门珍贵的文化遗产“神像雕刻”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熟知和了解,让这门传统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影片中也从侧面描绘了当下澳门年轻人的成长和创业,向观众展示这座繁荣昌盛的城市中,澳门同胞的安宁幸福的生活状态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而在最后,廖济昌父子、师徒的雕刻“斗争”经过顾松林和女儿顾晓婕的调解,双方摒弃前嫌,和好如初。两家人在澳门,共同欢庆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的盛典,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在电影高潮得到完美的呈现。
结语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迁,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永远不会改变。
《又见莲花》这部电影沉淀着独有的人文气息,向观众打开了一道通向澳门的文化精神大门,聚焦传统和现代,直面历史和未来,将澳门的多元文化和人文底蕴娓娓道来,细微之处彰显着两岸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澳门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