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林海平,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业务经理,今年33岁。平日里,他热爱文艺,喜欢读书和看电影,算是一名标准的迷影分子。2004年,他第一次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结缘,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而每一年,他都会晒出和电影节的因缘际遇。今年,他所看的第一部电影则是颇为小众的纪录片《东京偶像》。 今年,已经办到第20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有24年的历史,顶着中国唯一A级国际电影节的光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是个不容错过的节日,汹涌的人潮,屡创纪录的观影人次,让人感慨“一票难求”的同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去“轧闹忙”。 既然近水楼台、占了地利,2004年我便与上海电影节结缘,那时会咬牙省下伙食费,买票看《狙击电话亭》、《绝地战警2》,因为嫌观看盗版影碟不够过瘾也不好。说来也有些遗憾,直到2011年的《监守自盗》开始,我才开始成为上影节的常客,电影节观影的氛围大不同于平日里的影院,那种零距离的接触,是纯影迷才能体会到的感动。 上影节的选片一直被广大影迷称赞,多数影片还是偏文艺,这对于吃腻了美式爆米花的人来说,来上一杯意式拿铁、一盏日式煎茶,或者来上一块马卡龙,品味起来都别有一番滋味。在越来越追求视觉冲击的今天,多元化的观影绝非另类,恰恰是一个影迷最纯粹的追求。所谓物以稀为贵,在近几年的观影清单中,我都会刻意加入纪录片电影,今年也不例外,首日观影的是三宅响子的《东京偶像》。这部电影以日本青春少女偶像为纪录对象,聚焦一位家乡在千叶县的少女莉绪,如何在东京努力立足,由宅男偶像“IDOL”逐步成为歌手的事迹,透视了日本偶像造星之路背后的种种社会因素和所引发的社会群体心理与精神状况。
影片通过偶像、粉丝、旁观者、学者等不同视角,记录他们所见所闻与内心的反应,解读了狂热追捧偶像的现象,阐释在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衰退阴影下,青壮年男性工作动力的匮乏、情感无所寄托而衍生出来的亚文化,片中不少犀利的观点对于时下盛行的网红经济亦有借鉴价值。不论拍摄手法、叙事风格,还是选材与立意,无疑都是本届上影节献给影迷的一道好菜。 而上影节与我最大的联系是在同一座城市,我喜欢看电影,却不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喜欢被“往事”所触动,过去的、旧的、老的电影,像《教父》、《美国往事》、《卡萨布兰卡》只有投射在大银幕上,人才能真正地去体验、被感动、会落泪。(林海平) 其实像林海平这样的影迷很多,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些视野广阔、更多元文化的影片。而上海国际电影节在选片上也秉持这样的原则。24年,算来是两个轮回,岁月的沉淀也让上影节带给影迷更多有关电影的憧憬,那些影片也早已不局限于看几部不曾在国内上映的片子,更多的是浓烈的情怀。 一年里,守候一周,那一周的旅程,在一座城,结伴也好,孑然一人也罢,去到不同的影院,看几部好片,那些穿梭在街巷、为赶场而奔波的身影,虽有舟车劳顿,却依旧乐此不疲,那一阵阵散场前的掌声,是在为这份坚守的多元化喝彩,也在为这份海派文化喝彩。(庄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