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行走在迷途中,该如何回归正常的航线呢?
“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这样一个著名命题。那么如何认识寻找你自己呢?尤其对于当下囿于家庭的女性,电影《伯纳黛特你去哪了》从主角失业迷失自我,到重新遇见自己的过程,来给观众提供一种经验选择和信念种植。
本篇文章我将从女性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追寻,以及踏上自我救赎之旅,来谈谈我的思考和理解。
一、囿于家庭,女性真实的“自我”被压抑
影片中以女儿的视角,用边际效益递减的探讨引出女主母亲的故事,伯纳戴特曾是一个天才建筑师,工作上的危机使她离开建筑行业,回归家庭,整理家务,接送上学的女儿成了她一天的生活全部。女儿一天天长大,接到了中学通知书,即将开始学校寄宿生活。丈夫则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注她的心理变化。
导演用这样一种共鸣的话题,能够给这样一个群体,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正处在囿于家庭却迷失自己的女性一种启迪和力量。
当一个人所有关注焦点都在家庭之中,人格基调从对“我”的关注转移到对他人的付出,没有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价值平衡的维系,恰恰容易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
作家波伏娃在她的作品《第二性》中写到:
“女人在家庭内部所干的活并不给予她自主,家务劳动不是直接有用于集体,它不面向未来,它不生产什么。”
囿于家庭,生活的不断重复,仅仅内在性的重复会构成障碍,即定环境的单调和机械,取消了女性生命的存在感。
二、 寻找生命的意义,女性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结合
自工业文明以来,财富积累成为了大多数人彰显身份的标志。为物所役,从垮掉的一代到迷茫的一代,这是物质方面的自我迷失。而电影中女主的迷失则是,作为独立个体完整性的被剥削,仅仅作为“母亲”的身份并不能完全给她提供社会性的存在感。正如她所说,洗碗,买菜,维持基本礼仪,都在一点点消耗她,后续效应就是她开始出现焦虑状态。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越是焦虑,越需要一种“控制感”,紧紧抓住已有的方式不放,女主用来对抗焦虑的已有方式是:回避社交,和邻居发生争吵,她与电话中虚拟助理聊天,邮件往来,逃避真实世界,这也是寻找和救赎之难。
“如果你困惑,可以去寻,就能找到我,一次又一次”。开车和女儿在雨中唱着歌,她忽然泪流满面。
“你知道我有时候过的多艰难”,这是她内心的真实声音,女儿有自己聚会,丈夫有自己的公司,那么她呢?生活上一次次的失重感、窒息感。她找不到任何浮出水面的理由。
正如她喜欢去图书馆看建筑,设计让她心跳加速,创造才是她快乐的源泉。发挥才能,在创造中寻找自己,这是她价值观核心体系的关键,亦是她生存的超越性。
波伏娃说:“实际上,一切生存都同时是超越性与内在性。”
这也正是女性重新选择生存状况,挑战传统命运,铸造新世界的自我救赎之旅。
三、跟随内心的指引,女性的一次自我整合
影片中伯纳黛特逃避现实,丢掉精神内核后,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作家达达令写到:
“吸引定律”的具体呈现——“你的思想、你的感觉和你所面对的现实,他们之间从来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你内心真正的价值观体系和现实世界中的行动的统一性。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亦是如此,“知”从来不是仅仅指“知道” “觉察”,而是完成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指“知”。
电影中伯纳黛特的“知道”,心中的思想和外部世界的行动是割裂的,所以她开始逃离真实的世界,厌倦,晦暗,挣扎,恐惧。
“听起来这20年的训练就是为了它,过去这20年。”
“光是想想就心跳加速,是好的那种心跳加速”。
重新回归喜欢的工作,找到价值感和存在感,伯纳黛特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时间产生新事物,这种创造性的涌现,是在生存本身之外,生活的扩大和确认,亦是女性自我的重新整合。
结语:
影片《伯纳黛特你去哪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更是每一个“迷途”人的故事。
在一个茫茫大海中,迷失的自我人,感受到的是船只飘飘摇摇在海上原地打转的颠簸。也许迷失正是为了让你重新回归正确的航线,找到指引方向的舵盘,在经历了暴风雨的袭击之后抵达人生的港口。
以及记得当初出发的热情,专注,本心,不管离开的多远,总会回到想回去的地方,就像伯纳黛特,和恐惧之兽凝视,经历一些焦虑,抑郁,黑暗,终会找到真正的自己,到达水草丰满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