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马克思·韦伯将理性分为两类——工具理性及价值理性。其中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回溯我这三篇推文,恰恰应了工具理性这一定义。死亡、复仇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必须正视的问题,其讨论的价值是不可置疑的,但在我的论述中,它们成为了一种工具、一种实现特定政治目的或满足特定需求的手段,其作为两个重要的哲学和人生问题,内在的价值被我刻意地忽略,这是我前期没有注意到的。当然,这种忽略事物内在价值的行为,这并不代表工具理性不是理性、没有作价值上的判断;相反,这恰巧说明,工具理性必然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作出的理性选择。
工具理性下对问题及事物的探讨,以该问题、事物是否能实现一定的功用为目的,以是否满足自己对发挥该事物作用的预期为基础。因此,作为本体的概念、问题,其内在价值在我们论述的过程中显得可有可无,或者说毫无价值。这就例如追求财富与金钱,而忽略了财富、金钱内在的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因追求金钱而带来的财富分化及社会问题。是否“可用”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不需要关注事物或人个体本身的感受,人作为一个特定的客体,是可以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领域,发挥有效的作用的。作为社会构成元素的人,成了工具,而忽略了人作为独特的个体,其个性化的追求和人生的价值。
人既然可以作为工具,人的肢体、语言、动作、行为、外表,这些构成机体的部分,也必然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使用。这就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表现的一样,通过断头台、刑具、制服、游街、公开审判等措施,使杀戮、对肢体的残害及对肉体的规训,可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和社会管理效果。监狱作为一种规训的手段和工具,既起到了惩治犯罪的作用,也给那些有犯罪意图的人足够的警醒。工具理想,从规训和预防两个角度发挥着作用。
工具理性下对人的使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下,人不能有个性、不能有个体的追求,整齐划一这样一种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目的。因为工具理想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特定的目的,而该目的的设立又是由特定的个人或组织的价值取向来决定,当个体不得不沦为工具时,必然出现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上的冲突。所以我们看到,家族式企业或宗教团体中,往往掌权者的个人意志贯彻为集体意志,所有个体成为实现该掌权者个人意志的工具——当然个体的意志与掌权者的意志之间一直存在博弈。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当这种目的作为集体意志时,被牺牲的个人,则可能沦为集体“专制”的对象。专制分为两种模式:(1)驱使个体去作为遵纪守法的模仿或表率,实现整齐划一并吸引其他个体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众多的塑造英雄、烈士、劳模的故事。这种典型性的个人,就是一种工具的体现。专制主义下,遵守规范,即是一种对“集体意志”和目的的默认,即是一种对专制的默许。(2)对反抗者进行集中化的思想改造或者肉体消灭。在此种模式下,专制主义剥夺个人自由、摧残个人健康、乃至肉体消灭,都是合理期待。所以我们看到集中营大量出现于纳粹德国;古格拉成为苏联的底色。只是因为,工具理性下的专制主义组织,其特定的目的高于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