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这是咱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民间谚语。
虽然只是一名谚语,很多事实却都证明了这句话的科学性。
但这里的善有一个局限范围,那些性格软弱又没反抗意识的人容易被欺负。如珠海雇主虐待保姆案,那个小女孩就是没有一点的反抗意识,才会被折磨的毁容,差点丢了性命。
还有一种就是太善良,没有一点防人之心,如杭州保姆纵火杀死女主人和三个孩子的案例。
这些虽然都是很极端的案例,现实社会大部分人,也会受到明的或暗的被人欺负,但不会到这种程度,而且如果过于恶劣了,大部分都有反抗意识,不会令结果如此恶劣。
为什么想起这样一句话呢?
主要是因为昨天晚上在跳舞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使我想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如何去处理这样一类事情的。
昨天练了一支新舞,整个团队要录像。但是我在录像的过程中,头两遍还可以,之后变得越来越紧张。而因为我,整个团队都得陪着我重新录,我的压力很大。到最后,整个人都没法跳了。
我一直很内疚,因为我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但事后,冷静下来后,我分析了一下当时的情形。为什么我在头两遍的时候跳的还可以,越往后跳越差。
头两遍的录像的时候,教练说,我离他太远了,把后面的那个队友给挡住了,所以教练要求我跳的时候离他近一点。
而这句话,就成了我跳不好的一个转折点。我发现,我不敢离他很近。离教练很近了,心就会发慌。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又想到了在平时我与他的交往过程中,我好像也比较抵触与他近距离的站在一起。虽然不好意思承认,但是,我确实是害怕和他站在一起。
虽然人家教练都不知道我的心理,是我自己的事。但我超级不喜欢这种被欺负的感觉,于是就试着用武老师的4种内在关系模式,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太胆小了,还是因为我看着很好被欺负。
教练是那种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他从一个没有一点舞蹈底子的人,一步一步的走到现在,可以自己编舞,可以当教练,全都是靠自学和勤奋的练习。这一点我还是很钦佩他的。
但他对教学员则没有一点的经验。我们跟他学舞,都是他在前面跳,我们在后面比划。他从来不会去归整我们的动作。他很爱着急,对我们也没有耐心,很爱批评,打击人,所以到现在,队伍的人越来越少。
心理学中把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一种类型是“我行,你不行”。在上一篇文章中对这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的特点就是,自己很强大,别人都不行。
而教练应该就具备这种“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
他很自大。在他的抖音号上,只要有人批评他的舞蹈,他就会很生气,然后,把人家拉黑了。
他对人说话很很生硬,很噎人。经常批评人,且不听别人说的话。
我为什么怕跟他近距离的接触,我觉得我的内在关系模式,应该是有一点“我不行,你行”。
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本身会有一些自卑,并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而遇到“我行,你不行”的人格特点的人,就会更自卑。
但我有这种觉知,当他批评我的时候,我会去找一些他的原因,而不会完全听从他的。所以他不会过分的批评我,同时尽量远离他。
我的一个队友,他和我的性格非常的像,他就会经常被教练批评。她的性格比较柔顺,也有讨好的性格。教练批评他,他也不反驳,人总是会捡软柿子捏的,所以他就成了教练的靶子。可能也是忍不住了,昨天跟我们说她也不想来了。
通过这件事,又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别的事情。我还会怕一种人,就是我觉得看上去很凶的人。他们要么是我的领导,要么是我的长辈,主要是男性。
我从小的性格就比较软弱。在爸爸妈妈眼里,我是一个听话老实的孩子。直到上班,在一些同事的眼里,我依然是一个特别老实的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烦老实这个词。
老师就意味着被别人欺负。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有孩子之后,我的脾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再也没有人对我说老实这个词了。
但在我心里依然还是畏惧那种看上去很凶的人。只不过,我会隐藏起来这种害怕的心理。
我为什么会惧怕这种人呢?因为我有一个看上去特别凶、特别严厉、老爱发火的父亲。
我觉知到这一点,是在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之后。
小时候我特别怕两个叔叔。这两个叔叔在体型、相貌上都和爸爸很相似。他们很瘦,眼睛深邃,看上去很凶。
因为我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且具有批判体制,从小我听的最多的话就是,“太笨了”。所以,我的内在关系模式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我不行,你行”。
我的很乖很听话,就是害怕爸爸生气。因为害怕,所以什么事儿都不敢找他,但也养成了我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小遇到不会的题,我不会主动去找老师或者别人帮助,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答。所以虽然我的性格里有一些依赖,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独立做事的能力。
我想也正是得益于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使我不至于完全的依赖别人。我的骨子里,依然具有一些反叛的精神。
虽然对于“我行,你不行”的人还是会害怕,但我不会全盘接受他们对我的投射。而且越是遇到这种人,我越想去反抗他们,在内心给自己打气。所以,也慢慢的脱离了老实这个标签。
人是可以成长的,很多成长是在你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就像我,我不知道我是在何时才敢反抗父亲的?但我知道,到了那个年龄之后,父亲再发火,我就会以更加强烈的态度给他顶回去。记得那时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脾气咋那么大了?我会回他一句,这不都随你吗?在这个过程中,我有种感觉,父亲越来越尊重我,也越来越疼爱我。
而我的这种成长,在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的成长过程中也出现过。
弗兰克的继父很暴力,经常打弗兰克。16岁时弗兰克忍不住和继父狠狠的打了一顿。从此以后,继父反而和弗兰克的关系改变了,他开始尊重弗兰克。
弗兰克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
亲子关系和普通的人际关系一样,如果大人向孩子施暴,在承受暴力的那一刻,无论大人是什么理由,孩子心中一定会有愤怒产生。有的人选择忍气吞声,有的人则选择反抗。这种反抗意识也产生自原生家庭的关系。
那我为什么会反抗呢?因为我想保护妈妈。小时候爸爸妈妈会经常打架。妈妈打完架会向我哭诉,爸爸如何的对她不好。而爸爸却从来不给我解释什么。所以我本能的想担负起保护妈妈的职责。我过往的生活中,也一直坚守着这个想法。
现在我有一点相信心理学所说的,成年后与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在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找到原型。
很多东西,没有明确的好与坏,对与错。
像我的人生,虽然爸爸很凶,虽然爸爸妈妈爱打架。但是,我却因为这些事情有了反抗的勇气。
武志红老师在书中说,如果这个社会中普遍的逻辑是谁欺负我,我反击谁,那么这个世界就要美好的美好很多。
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但是,你真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觉知去改变自己的。
这些觉知,一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大部分来自于书籍。所以多看书吧,多看看别人的人生,不知道其中的哪一个点就是促使你命运改变的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