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财富我不乞求,也不希望得到爱情或知己朋友。头上的天堂和脚下的道路,就是我一切的追求。——斯蒂文森
关于公路电影的印象,最早大概来自于60年代的《逍遥骑士》。两个美国嬉皮士,骑着涂有星条旗迷彩的巨大哈雷机车,开始了一场以寻梦为目的的犯罪之旅。
在这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旅途中,公路电影里的狂野和自由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看完之后大呼过瘾,回味无穷。
但如果说,丹尼斯·霍普的《逍遥骑士》是公路的电影的鼻祖,引导了往后20来年公路片的主旋律,那么维姆·文德斯的《直到世界尽头》,则是开创了另类公路电影的新纪元。
一段因缘际会在未知的灾难下横跨经纬,人类文明暂时回归太虚,远古灵魂的羁绊仍依然牵连,探索伦理的禁区,遁入虚无的深渊,在梦与现实交织的节点来回拉扯,最后割裂成灵魂的迷宫。
《直到世界尽头》这部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部曲,以一个女人的追寻之旅为线索,表现了虚拟的科幻末世设置下的梦境探索迷幻又忧伤,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渗出灰暗与绝望。虽然电影很长,但故事却很简单。
在虚拟现实中1999年,印度研制的核卫星即将坠毁,全世界处于恐慌中,因为没人知道卫星会在哪里爆炸,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于是人人自危,世界末日就此出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刚刚失恋的女子克蕾儿离开了她的男友尤金,却意外认识了间谍山姆,并对他深深着迷。为了得到山姆的爱,克蕾儿就此踏上了追寻的漫长之旅。
导演文德斯在《直到世界尽头》里想表述的主题并不明确,电影里的一切都是荒诞的,从旅途到情感,到戛然而止的美好结局。
它摒弃了太多原本可以长篇大论的哲学语言,把一切都上升到了宇宙层面,显得格外沉重,充满着广博的焦虑。
虽然是世界末日是虚无的,但却让人不禁思考:人生这场没有尽头的旅程,我们怎样才能理性的自我认知而不迷失,又该怎样在现实与梦境的纠葛里获得自我救赎呢?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
《直到世界尽头》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更多表现的是人性中无知又疯狂的爱。
男友尤金的出轨让克蕾儿无比伤心,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中,遇到了抢银行的劫匪,误打误撞的又帮他们运钱。运来的钱却被山姆骗走,于是克蕾儿便开始了追寻之旅。
就此,这三人之间爆发出了复杂而微妙的“爱情”。
- 克蕾儿对山姆的爱情是愚昧的,无知的。这种自以为是的一见钟情,更像是飞蛾扑火的自我毁灭与癫狂,电影中把这段爱情形容成是历尽千帆,跋山涉水才能得到的。它更像是一种对生命意志的考验,只有在漫长无际的旅途中才能逐渐把握。
- 反过来看山姆,他一直扮演着被追寻者的角色,对应克蕾儿的痴迷,山姆只有深深的怜悯。他并不爱克蕾儿,在拿了克蕾儿的钱之后,就一直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四处奔逃,在他的心里,这个女人的位置很小。
- 在这段奇妙的三角关系里,只有尤金是理性的。尤金是一个作家,在发现克蕾儿的问题之后就一直保护着她,用无力的文字记载着对她的情感。尤金对克蕾儿的包容和爱更像是一种“痴”:即便你不爱我,我也会帮你完成追寻他爱的梦想。
对应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和电影里相似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人类本就是被情欲支配的生物,在一段感情突然到来的时刻,往往很难保持自我,由此陷入人性的孤岛,轻视身边的一切。
很多人认为,爱情是虔诚而严肃的,你怎么样对待爱情,爱情也会同样的反馈你,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正如电影想表达的核心观点一样,“爱情”本身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浪漫,你只能一时拥有它,却不能彻底得到它。
更应该在乎的,反而是追求爱情的旅途当中那些美丽动人的风景和意外,这才会让你不断的成长,最终认清世界的本质。
旅程一旦开始,就不要试图将它停止
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刻画了一个宏大而又悲凉的旅程:克蕾儿为了找寻崔佛,跨越了巴黎,葡萄牙,北京,东京,西伯利亚,莫斯科,旧金山,最后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山中找到了崔佛,把这场跃迁世界的旅途划下了终点。
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来看,这一路上所有的情节都是如此离奇和超现实,但有着超乎寻常的魔力。
不管是尤金雇佣的私家侦探,还是抢劫银行的绑匪,哪怕再小的人物都没有丝毫的世俗烟气。
而正是在这些大大小小人物的穿插衬托下,克蕾儿的这趟旅程才变得无比精彩。
导演很聪明的用一些看似无关的蒙太奇的镜头表现出人以外事物存在的形式,目的就是为了破除正常的认知,使剧情本身看上去是那么的荒诞,奇异。
以至于,那些荒凉风景的镜头要多于人物:诡异复古的城市化装潢、无处不在的空灵音乐、辽阔无垠的原始旷野,梦幻迷离的蓝色日落。
这些多元化的场景设定,横跨整个地球,其中包含着巨大的时空隐喻——人生的意义。
自从克蕾儿踏上了旅途,后面遭遇发生的一切就像命中注定般顺理成章。
这一点也被动的告诉我们:人生的车轮是始终向前的,只有在不停的追寻之中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真谛,所有你身边的人都是过客,只有那一路上的风景才是你最好的礼物。
当然,这仅仅是积极的一面,当那个克蕾儿追寻的梦中情人露出真面目的时刻,一切又变得无比现实而又残酷。
在女主人公旅途的末尾,山姆四处奔走的秘密终于也在此终于刻暴露出来,他四处偷钱偷东西,都是为了要帮助完成其父的伟大科学实验,让盲母再见光明。
为此,他不惜让一直爱慕他的克蕾儿作为实验对象。
这也告诉我们:人生中你努力追寻的人或事,可能并不是什么美好的梦想。要辩清真相,以免对自己身边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造成伤害。
荒诞旅途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信息产物的巨大冲突
实际上电影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那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在头顶的核卫星终于爆炸了,巨大的电磁脉冲把所有人身处的实验基地变成了孤岛。
作为实验对象的克蕾儿,山姆和父亲也因此陷入了机器产生的梦境之中,精神几乎崩溃。还是在尤金和土著人的帮助下才脱离了困境。
清醒之后的克蕾儿终于认清了一切,她没有和任何一个人在一起,而是变成了宇航员,在太空站里做起了监测地球的工作。
这一切都与之前的梦幻脱离了关系,似乎单独是一个体系,因此也看得我云里雾里。
不过有趣的是,我在其中一个片段里发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冲突——文字与图像的冲突。
在电影中,尤金的形象代表着的是文字,而山姆代表着图象。克莱尔在图像构成的梦境中迷失,文字则让她重新找回自我。
影片中图象的魔力和诱惑是无比直接的,那些精美绝伦的风景以及山姆和父亲的工作都和图象密切相关,梦境中的图象也深深蛊惑了克蕾儿的心智。
而那些细细小小的文字则藏匿在在尤金微弱旁白的叙述中,直到他的小说《跳舞环游地球》完成,文字所代表的力量才突然强大起来,把迷失的克莱尔拯救出来。
在过去的那个数字化设备还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报纸和收音机是我们最大的消遣,一切的文学作品似乎都显得无比宝贵,人们的思想精神也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和深度。
而在现代社会中,图象的价值更高,具备更广阔的想象力,裹挟着巨大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扑来,带来的是不假思索的狂热:手机,电视,电影,广告,视频,漫画。无休止的侵蚀和刺激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导演文德斯借这部电影深刻而又隐晦的表现出对即将到来的图像时代的恐惧与悲哀:再具体生动的图像和照片都无法代替思想上的自由与丰盈。
而现在的人们,却都沉迷在无休止的图像世界里,只要见不到电视,手机,就如同着了魔一般迷失心智,手忙脚乱。这样的病态的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了导演最担心的现实。
结语
在看完《直到世界尽头》之后,我久久不能平复,电影中的虚无和梦境反复在我的脑海萦绕,任何文字也不能形容这种感觉。
在我看来,影片中女主角的旅途其实就正如人的一生,你会在年轻时为了某个人奋不顾身,一往无前,为了实现他的梦,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挫折。随后在经历了洗礼和成长之后,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自此了无牵挂,无拘无束。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在经历那些虚妄幻境与现实的折磨之后,依然能够明辨是非,从而坚定自己的心,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