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教会》是1986年的金棕榈奖获奖影片,至今,我依然觉得《教会》的获奖很不可思议,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部电影也会因为其意识形态或者说其中的思想而令人质疑。
这部电影是以十八世纪,欧洲列强对美洲大陆的近一步侵略为背景的。基督教耶稣会的西班牙教士嘉比尔率领一些教士前往南美的密林,进行传教活动。其中包括误杀弟弟而心怀悔恨与痛苦的奴隶贩子罗多萨。南美土著千余年的平静,随着欧洲人的到来而逐渐被破坏,密林中,各个国家开始划分各自的殖民地,抓捕土著贩卖为奴隶或者干脆随意屠杀。
土著们只能逐渐内迁到更深的密林里去。基督教则看到了这样一块巨大的大陆,还未被上帝的教化驯服,于是不辞辛苦的来到南美,四处建立教区,传播信仰和文化。被驱逐而无处可去的土著们都纷纷逃往各个教区,以信奉耶稣来换取安全。耶稣会的势力迅速的在南美洲许多地方崛起。但是,殖民地的物资和奴隶贩卖的利益吸引了欧洲各个列强,他们开始觊觎教会的财产,开始使用各种手段逼迫教会做出让步,解散教区,以进一步建立彻底的殖民地。彼时,欧洲的民族国家先后崛起,中世纪早已结束,教皇在欧洲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对于各个崛起的民族国家,早已无力控制,甚至处处还得小心翼翼的维护平衡,保存教会在欧洲的正统地位。于是,为了维护教会在欧洲的权益,只能放弃了南美的所有教区。但是这却激发了嘉比尔和罗多萨的愤慨,为了维护信仰,为了拯救苍生,他们毅然开始组织当地土著与入侵的列强开始了殊死的较量。最后演变成一出壮美无比的史诗。
影片比较出色的地方就在于煽情的渲染上,首先是摄影的出色,让密林深处的广袤和大瀑布的壮美,自然的神秘都通过镜头传递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背景。然后就是基督徒们誓死捍卫信仰的努力和牺牲精神。当面对先进的西班牙军队,教士指挥土著,扛着十字架在烈火中殉教卫道的时候,悲壮宏大的音乐一波波冲击着我们的神经。精彩、宏大、悲壮、气度非凡,也许可以被称为史诗,但是也难掩这部电影背后所展露的思想上的一个禁区和矛盾。
"古代,当交流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彼此隔绝的状态下,各个文明都各自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体系。尤其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但是,随着西方文明向外扩张和入侵,如今许多文明都早已灰飞烟灭了。这种入侵总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思想上的,这体系在狂热的传教士总是不远万里千里,为了播撒上帝的福音,将基督教虔诚的带向各个国家,从君主到世俗的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另外一个是权力上的,就是以先进的武力,强行入侵,掠夺财富和资源,屠戮人口,征服土地。
有时候,这两种入侵是一致的,先由传教士前去敲门,如果打不开通道,再由强硬的军事入侵在后,之后将基督的教义强行播种在陌生的土地上,战火与屠戮中,以温和的训教驯服众人。但是,有时候这又不是一致的,毕竟欧洲的宗教多半是受到罗马教皇节制的,而军队则是各个国家控制的,利益冲突也会带来双方的矛盾。《教会》显然说的就是后面一种情况。
虽然基督教讲究宽容和博爱,救赎和信仰。但是宗教还是人建立的,还是人主持的,这就难免会有自己的私心和利益。基督教狂热的传教士们可以为了信仰四处奔波,甚至献上生命。在战火中为了实施上帝的博爱精神,冒着生命危险也会帮助可怜的弱势百姓。甚至昔日南京大屠杀时,许多教会都收留了南京的市民,成了乱世里的避风港。《教会》里也如此,几个教士为了捍卫教区,为了保护四处逃难的土著人,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这其中也是包含私心的:那就是讲上帝的信仰传播,扩大教会的影响力。
而基督教的排他性,又决定了它的进入必将以铲除原本的当地信仰为己任。古代希腊罗马的众神被推倒或者被丑化,各个土著部落的图腾也因为基督教的进入而被焚毁。影片中的土著孩子们,虽然一方面从先进的西方传教士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文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彻底放弃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当孩子们安详地唱出悦耳的圣咏之时,尽管犹如天籁,但是也是渗透出浓浓悲凉和绝望的,如同的美丽的野花,终究被关进了温室,受到了各种束缚,然后变得“正常”但是病态。
" 当今的世界历史,对于西方白人渐渐在意识形态和话语权上的弱化已经成为了趋势,对于过去白人的屠杀和征服,确实成了西方历史的抹不去的丑闻。但是,对于精神上的这种入侵依然是暧昧而含糊不清的。《教会》敢于以抨击白人的侵略为主题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对于土著放弃自己文化,接受基督信仰这样的思想上的侵略还是显得理所当然,甚至有些自以为是。不过,我们也看到,土著们并不是因为认定白人的宗教优越而加入的,更多是因为畏惧了坚船利炮的屠杀。懵懂的土著人在肉体和精神的存续上选择了诛心以保身,但是文明世界的人们,也认为诛心是正义而诛身是罪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