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诸葛孔明这个人,绰号卧龙,住在卧龙(岗)这个地方,将军愿意招见他吗?
襄阳专家@向往飞天舞先生认为把"卧龙"解释为人名以地名绰号是错误,他还恼羞成怒、大动肝火地写文章批驳、嘲笑这个译文。
全网的头条朋友们,诸葛亮与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历史记载并存,为什么就不能认定诸葛孔明之"卧龙",就是以卧龙岗置名绰号之"卧龙"呢?
我们看看自东汉、三国至现在,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历史演绎吧……看看上面的译文有无违和感呢?
一、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历史追溯至东汉及三国:
1、《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语:诸葛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这是“人以地名”。
2、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之前,留书信于儿子诸葛瞻。《寄子书》写到:"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诸葛亮本人认定: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其清晰地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地标精确定位,就是"南阳隆中卧龙岗"这个地方!
二、南阳隆中卧龙岗晋代、唐代遗迹。
1、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2、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之陇亩。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
卧龙岗内诸葛亮躬耕处
3、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卧龙岗留下游记诗篇"卧龙得孔明"之卧龙,显然所指地名卧龙岗。
4、勉县武侯祠公元809年唐碑记载:伊昔武侯,腕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
"腕足"是对卧龙岗的形态描述,也是对卧龙先生形象隐喻。
三、金末元初之元好问见证南阳隆中卧龙岗。
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做了九年县令,对南阳周边地理非常精熟,他是南阳历史人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
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
吴人操等耳,忍与分河潼。夺操而与权,何以示至公。一民汉遗黎,尺地汉故封。守民及守土,天地与相终。
不能禦寇雠,顾以寇自功。既异鸿沟初,又非列国从。一券捐半产,二祖宁汝容。端本一已失,孤唱谁当从?
至今有遗恨,庙柏号阴风。旧闻清泠渊,天籁如撞钟。山径野人语,诞幻欺孩童。开元有乱阶,鹿饮温泉宫。
黄猿何为者,乃尔能啸凶。乾坤之大音,久郁理当通。清箱旦夕落,伫尔惊群聋。
四、南阳隆中卧龙岗元代历史记载:
1、元代《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记载:“卧龙岗,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2、元安熙《默庵集》词《前调》:有“诸葛素手躬耕卧龙冈上”。
3、元程矩夫《雪楼集》有《南阳书院碑》“臣谨按:南阳城西五里,有冈阜隆然隠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民岁祠之。”
4、元安熙《默庵集》词《前调》:有“诸葛素手躬耕卧龙冈上”。
5、元代胡一桂撰《史纂通要》记载:“初见诸葛亮于隆中......孔明隆中之约谓: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6、元代《氏族大全》记载“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五,明代南阳隆中卧龙岗历史记载
1、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
2、《大明一统志》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诸葛井在卧龙冈上诸葛草庐前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真。”
“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3、明王直《抑菴文集》有《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旧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4、明程敏政《明文衡》收录王直《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旧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5、明陆应阳《广舆记》记载“卧龙冈,府城西南,即诸葛亮躬耕处......诸葛草庐,卧龙冈上。”
6、明严嵩《南宫奏议》记载“南阳府诸草庐,在城西南七里卧龙冈上,即孔明所居,今立庙,有司毎岁春秋致祭,合遣官祭以脯醢。”
7、明严嵩《钤山堂集》记载“(卧龙冈)卧龙之故庐,地志:卧龙冈起自嵩山,绵亘数百里,至南阳而止回旋如巢然,诸葛亮草庐在焉。”
8、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记载“诸葛书院,在南阳府卧龙岗,汉诸葛孔明故地之东,元至大中建,程巨夫作记。”
9、明嘉靖都察院对待历史上南襄诸葛亮"躬耕地"历史争议,经过国家都察院判决认定"南阳隆中卧龙岗"为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历史,被南、襄两地争议最激烈的一次是发生在明嘉靖年间。
明嘉靖都察院钦差提督右都御史蒋曙接手廊坊人许复礼和襄府光化王二人奏章,对此案展开调查、判决后并奏请皇帝:
"卧龙岗隆中是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的躬耕地和寓居"。
皇帝题准"是,题额还忠武,钦此",传圣旨下翰林院转发相关部门执行。
明嘉靖皇帝之都察院判决这一段历史争议的过程就被凿开在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古碑上,碑文如下:
10、明嘉靖王朝来南阳隆中卧龙岗进行国家公祭。
皇帝派遣驸马邬景和来南阳隆中卧龙岗举行国家公祭:
八、南阳隆中卧龙岗清代历史记载:
1、《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诸葛书院在南阳县西卧龙冈,元至大二年勅建。”“卧龙冈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王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忠武祠在府西南卧龙冈,即诸葛亮故庐,旧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诸葛井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
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南阳府·南阳县》下载言:“卧龙冈在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
3、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记载“卧龙冈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诸葛井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冈上草庐前.....诸葛草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上,旧为祠奉之.....诸葛忠武侯庙在府城西卧龙岗,即孔明故庐。”
4、清彭而述《读史亭诗文集》记载“史称建安十二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冈,即公躬耕旧处。”
5、顾嘉蘅 (生卒年月不详),号湘坡,湖北宜昌市城区中书街人,祖籍江苏省昆山县,生于清嘉庆末年。道光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进士。顾嘉蘅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名扬天下,但他认为诸葛草庐在南阳(今河南南阳)——顾嘉蘅在南阳做五任南阳知府,对南阳人文古迹历史文化相当精熟!
九、南阳隆中卧龙岗有四百通古碑伫立记载,见证岁月及其其深厚的历史传承、文化厚重。
南阳卧龙岗曾丢失很多珍贵碑刻
南阳卧龙岗现存400多块碑刻,多为元、明、清时期碑刻,为何卧龙岗没有元代以前更多的碑刻,据卧龙岗现存的《修葺诸葛庵碑记》“南阳诸葛庵为躬耕旧地,人皆知所尊崇。惜古碣无存。闻明季兵燹,营员郭指挥尽以碑石筑防,遂致湮没。焚琴煮鹤,此怀古者一大憾事”。碑文中的“营员郭指挥”即明代初期南阳卫指挥佥事郭云,因其主持修建南阳城,把当时的卧龙岗保存的碑石全部拉走修筑工事筑防,从此卧龙岗元代以前大量珍贵碑刻流失、毁坏。
现在已知的卧龙岗丢失的石碑、碑记至少有4个:1、唐代“诸葛庐碑”,上载“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2、元代儒学教授王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3、元代程钜夫《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4、元代张继祖《敕赐诸葛书院增修学宫之记》等。这些珍贵碑刻、碑文都没有保存下来,今天我们只能在《卧龙岗志》、《金石林时地考》等史料中看到有关这些碑刻的有关内容。
卧龙岗现存最早的碑刻是元至正四年《按部至南阳城南约五里许望诸葛武侯庙而作》,作者是元代嘉议大夫、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崔帖漠尔普化(蒙古名,又名崔逊斋),此碑就是明嘉靖十九年南阳知府孙哲“得之于散地”,后命工置于武侯祠内,因此我们今日还能看到这块700多年前的碑刻 “刘备潜心从此地,三分天下易成局,当时豪杰孰为最,矫矫南阳诸葛公”。
总结:襄阳历史文献记载上,自古以来就没有"卧龙岗"地名存在,而南阳隆中卧龙岗始自东汉及三国,历代传承记载源远流长。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诸葛孔明这个人,绰号卧龙,住在卧龙(岗)这个地方,将军愿意招见他吗?
请全网的朋友们看一看,这样的翻译印证历史史料史证而译文,有没有违和感呢?
襄阳顶尖专家学者@向往飞天舞先生认为不妥,不妥又在哪里呢?
我猜测襄阳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卧龙岗"地名记载,故@襄阳大砖家@向往飞天舞先生也不允许我使用"卧龙岗"来解读诸葛孔明的绰号"卧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