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张艺谋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在我看来,他不仅高产,而且电影涉及的社会层面广阔,电影的拍摄方式以及类型也非常多。虽说好坏各有人评价,但仅仅是看他的作品就让外国人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相信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大概是因为他早期拍的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本土味浓厚,且对人性剖析无比深刻的电影太多,再加上业界评价都不差,以至于后来换了些风格拍电影,大家就纷纷用之前的“有色眼镜”去看待。
很多人都说张艺谋“不务正业”和“变得商业化”,而鲜少有人认为他是在尝试新风格,与时俱进。在心理学上这叫“先入为主”,其中《英雄》就是被认为“转型失败”的一部作品,豆瓣评分只有7.2。当然,即使是去年的《影》获得了不少大奖,在豆瓣上仍然只有7.2分。
至于《英雄》之后拍的《三枪拍案传奇》、《十面埋伏》和《长城》等电影,评论更是一边倒了。如今看了许多电影,也包括武侠电影,当我再次回看这部曾经看的第一部张艺谋作品《英雄》时,我仍然认为这是部被低估的作品。
“荆轲刺秦”算得上大多数中国人都熟知的故事,但是这是个历史久远的先秦故事却又不可置疑。因而其真相包括张艺谋的创作团队在内,可以说无人可断定。《英雄》将这个历史事件架空,编造了一个“为天下而放弃刺杀秦王”的刺客无名,无论是三角恋、还是假决斗,这部电影从改编这个历史之初就舍弃了故事逻辑。然而,许多观众追究的正是它的故事。这是所谓的“故事为王”。
电影不是小说!它不仅有故事,还有表演、剪辑技巧、配乐等等层面的综合体现。除故事之外,《英雄》估计少有人能挑出毛病。那么,即使是故事的毛病,也仅仅是因为逻辑上的跨越,而显得缺乏细节,而非故事本身不成立,因为无论无名在秦王面前编出怎样的故事,都只是为了欺骗秦王。那么,从这个逻辑来说,那些故事本身就没有符合逻辑的必要。
那么,《英雄》最为关键的就是那个关于“天下应该属于叛乱者还是属于胜利者”的历史大问题了。电影选择了后者,同时让无名牺牲。从“无名”这个名字来说,他代表的并非李连杰饰演的这个刺客,而是所有曾为大多数人利益而选择舍弃个人利益的“悲剧性”英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而且,这个英雄在历史上没有名字!
这是《英雄》这部电影的核心,由此来看,那所有的故事始终在为这个核心服务。那这样一部电影,如何能用一个“故事”的逻辑去看待呢?黄仁宇在他的经典著作《万历十五年》里提出了“大历史观”,即用时间跨度去看待一个单一历史事件时,事件的具体真相并不重要,他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事件之外造成的影响反而更重要。
《英雄》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距今已两千多年,为何不能用“大历史观”的思维方式去看一部电影呢?我们称那些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的电影为“史诗”,而英雄这部电影本身的时间跨度却不大,然而他探讨的思想核心却无比庞大。那关乎英雄的个人生死和国王的权位尊严的矛盾冲突,关乎一片土地上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以及由个人结合而成的整体利益的矛盾冲突。
当如此庞大的矛盾冲突带来的压力压缩在几个刺客身上时,他们当如何抉择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是哲学意义上的,而非符合“故事逻辑”了!
我认为《英雄》被低估,不是用原有武侠片在动作设计方面的想象力来评判,况且英雄里几场重要的对战戏无论是拍摄还是特技方面也并不输于其他电影;也不是用一部电影是否故事饱满,情节感人来评价,因为这部电影最开始“架空历史”就开门见山告诉观众无名只是为了找足理由靠近秦王,至于是什么理由,只要秦王相信即可。
电影最后,我们知道秦王并没有相信,但是陈道明在表演方面,编剧在台词设置方面,以及无名的功夫设定方面,秦王的言语行为却是合逻辑的。只要这一点合逻辑,那么其他故事方面的缺陷便不再重要。
天下应该属于叛乱者还是属于胜利者?两者都不是。道家说“上善若水”,儒家说“以和为贵”,佛家说“众生平等”,而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英雄当是所有无名的组合,是淹没于历史当中的,是没有名字的。
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英雄,因为“英雄”正是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诞生。从这个角度出发,秦王统一六国,统一语言文字,统一伦理道德,这虽有“独裁”的嫌疑,可又何尝不是让天下减少了纷争呢?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英雄呢?
当然,放到现在,我们说的是通过互联网“全球化”,换了个字眼,目的却仍然是希望所有人之间能通过减少语言、专业、宗教等带来的偏见抑或隔阂,以及贸易冲突导致的战争。
《英雄》被低估还有其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张艺谋在色彩上的极致运用。无名的故事分为四部分展开,则运用了四种颜色。红象征鲜血冲动,蓝象征思考宁静,绿象征自然回归,白象征和谐统一。而电影结局无名进入宫殿后则用黑色,象征“英雄”承担责任的沉重。
第一个故事是三角恋,太假太冲动则用红色;第二个故事在三角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太牵强但融入了思考与包容,便用蓝色,第三段故事中大家都想隐居放下,便用绿色;第四段故事中刺客们选择主动献出自己,强调奉献自身换得大同便用白色。
而电影最后,无名却独自担任了所有痛苦,以致万箭穿心,强调大部人的利益与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强调天下各色人等都全部归于一个国家,便用黑色。黑色既代表死亡献身,也代表融合一切,方为“天下”。
而“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是包容“天下”。秦王点到为止,无名坦然死去。
当然,追求现实主义的观众或许对这样的论调嗤之以鼻,但是别忘了,罗马城正是由这样的无名英雄一个个配合建筑起来的,而作为绘画和音乐之外的另一种艺术——电影,《英雄》这部电影将“无名英雄”物化为一个电影名和一个角色,它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这不是推诿,而是就目前来看,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武侠电影所能展示的格局,至此也就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