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接之前读了《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今日阅读屠格涅夫的《初恋》,此文创作于1860年。基本符合他的写作顺序。
截至到目前对屠格涅夫作品的了解,他几乎不做宏大的叙事,也很少提到宗教。他的题材总围绕日常情爱。
但他笔下的日常情爱,诗意又悲剧,是浪漫的现实主义。这篇《初恋》最为经典:父子二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孩——齐娜依达。
故事开始于回忆,已经四十岁的“我”和两个朋友聊天,分享初恋的故事。其中一位说初恋是六岁时照看自己的保姆,后面的恋爱都只算第二次了。另一位说他的初恋很顺利,家人介绍,见面即钟意,恋爱即结婚。
而“我”的初恋十分不凡,对“我”影响重大。只能写成文字方可叙述和追忆,于是故事娓娓道来。
父母的无爱婚姻
屠格涅夫一开篇就介绍了“我”的家庭状况。父亲比母亲小十岁,两人因为经济利益而结婚。父亲对”我“很亲切,但并不关心,母亲为家庭操心,对”我“几乎毫不过问。父亲帅气又严峻,母亲则时常抱怨。这段关系里母亲看似占主导地位,实则她很怕父亲。
年龄的差距,经济的纠葛,无爱的婚姻,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父亲与“我”
在“我”眼中:他从不过问我的教育,但他从来不伤害我的感情,他尊重我的自由。我爱他,钦佩他,我觉得他是男人中的楷模......但他把我推开了,用亲切而温和的方式,把我推开了。
父亲偶尔会和“我”进行简短的对话,让“我”开心不已。但“我”敏锐地感受到,父亲对“我”,对家庭生活都没有兴趣,他另有所爱。
后面“我”发现父亲和齐娜依达的秘密,“我”依然崇敬父亲。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情绪,似乎屠格涅夫也难以描述。之前他只是单纯地喜爱父亲,但知晓了一切以后,他更同情他,理解他。
可在这个故事里,我选择同情母亲,因为没有人爱她。屠格涅夫为了突出齐娜伊达,连母亲的外貌都没有给一句描写。
齐娜依达和“我”
“我不想知道人家是不是爱我,也不愿意承认人家不爱我。”
这是一场无望的、单纯的、只属于少年的恋爱。
“我”初次见到齐娜依达,是在乡下别墅,她刚搬来,租住在花园另一边的低矮厢房,生活拮据,屋内陈设和卫生都让“我”震惊。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无法掩盖齐娜依达的美丽和高贵。在”我“心里,齐娜依达是“一只从沼泽草丛中飞出来的天鹅,出类拔萃地离开了它周围的丑恶环境。”
几次相遇玩耍,“我”开始了对齐娜依达强烈的爱情,而“我”的痛苦也由此诞生。“我”在众多追求者中微不足道,任凭齐娜依达寻开心。
齐娜依达给“我”一个头衔:少年侍卫。这里为后来——“我”在夜色浓浓中发现的秘密埋下伏笔,在后面,伯爵不怀好意地提醒“我”,侍卫要日夜监视他的女王。
于是在夜里,“我”悄悄地出动,要去斩杀捕获女王芳心的情敌,然而震惊的是,他竟然是——“我”的父亲。
当“我”发现这件事,屠格涅夫形容:“我”心灵里的所有花朵一下子全被摘了下来。这句话像诗一样美,也表现了少年初恋的幻灭。
齐娜依达和父亲
齐娜依达对我说:“我需要一个能使我屈服的人......但愿我不要遇到这样的人......不要让我捏在别人的手心里。”
屠格涅夫没用太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俩的爱情发展过程,一切都是隐秘地发生的。也许在某一天,在深夜的花园,在骑马驰骋的森林,在齐娜依达悄悄放下的白色窗帘后面......
屠格涅夫很隐晦,但我们能明白:一下颤抖,一滴泪水,一句质问,一个吻,甚至一处花的暗影,都是他们的爱情。
这段密恋很快就被人发现了,因爱生恨的伯爵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我”母亲,父母大吵一架。为了息事宁人,一家人搬离了度假别墅,回到莫斯科。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齐娜依达来莫斯科找父亲,“我”偷看到父亲用马鞭打了齐娜依达的胳膊,而齐娜依达含泪亲吻了鞭痕。
这段让我想到一句老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爱的卑微。
故事的最后,父亲接到一封信,和齐娜伊达有关,他很难过,没几天就中风而死。齐娜依达和别人结婚,死于难产。他们俩的纠缠至此落幕。“我”的初恋不复存在,“我”青春也随之结束,只剩下对青春和爱情的哀悼。
推荐阅读屠格涅夫的《初恋》,重温爱的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