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868年开始,日本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近代化改革,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与其邻近的封建国家朝鲜成为其主要目标之一。
1876年2月,日本威逼朝鲜政府缔结了《朝日修好条规》(即《江华岛条约》),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1905年11月,两者又签订了《乙巳条约》,朝鲜的外交权被日本剥夺,这标志着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变成日本事实上的殖民地。1910年8月,随着《韩日合并条约》的缔结,朝鲜彻底成为日本垄断的殖民地。
朝鲜“抗日”运动
“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反抗趋势,都是民族起义。”
1894年开始,朝鲜爆发了具有全民族性质的反抗日本侵略的义兵战争,一直持续到1918年,其中,据日本方面的统计,仅1907年8月至1910年,朝鲜反日义兵和日军的作战次数达2852次,17779名义兵战死。
此外,朝鲜爱国志士还组织成立了“大韩光复会“、“朝鲜国民会”等诸多反日团体,其中“大韩光复会”还制定并践行武装抗日的路线。
1919年2月8日以“朝鲜青年独立团”的名义发布了“决议文”,代表二千万朝鲜民族要求承认朝鲜独立,否则,朝鲜民族唯有对日血战,朝鲜国内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爱国人士撰写了“独立宣言书”,并在此号召和指导下爆发了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大规模反日示威运动,史称“三一”运动。
1919年3月1日,汉城、平壤等地爆发了以学生为先导的声势浩大的反日示威游行,而后迅速扩展至整个朝鲜半岛。自3月1日至5月末,203个府、郡爆发了1491起反日示威游行,参加的群众达200万以上,然而,这场以无抵抗主义、非暴力化主义为原则的大众化的反日示威运动,从一开始便遭到日本警察、宪兵甚至军队的残酷镇压,据统计,截止1919年5月末,7509人被杀,15961人受伤,46938人被捕,47所教堂、2所学校、715户民居被烧。
最终,“三一”运动在日本的武力镇压下宣告失败。
朝鲜反日部队的建立
1919年之前,中国东北地区就活跃着朝鲜反日义兵,此外,朝鲜国内的反日武装团体例如“大韩光复会”,为了拓展国外独立运动基地,先后将朴性泰、金佐镇、禹在龙等派往中国东北,并建立了分会组织。
朝鲜人反日武装团体开始大量建立,其中,东满地区代表性的有大韩独立军(1919年4月在安图县明月沟成立,洪范图任司令官)、北路军政署(1919年12月在汪清成立,徐一任总裁)、军务都督府(1919年在汪清县凤梧洞成立,崔振东任总裁)等,南满地区代表性的有大韩独立军备团(1919年11月在长白县十七道沟成立,李泰杰任团长)、西路军政署(1919年11月在柳河县三源浦成立,李相龙任督办)、大韩光复军总营(吴东振等人于1920年6月在柳河县花斜沟成立)等。
据统计,仅1919年东满和南满地区成立的朝鲜人反日武装团体就有60多个。这些反日武装团体大都拥有所属的武装部队,例如,北路军政署所属部队由金佐镇任总司令官、李章宁任参谋长、金圭植任师团长、崔海任旅团长,有长枪500支,手枪40支,机关枪3挺。
北路军政署辖有2个步兵大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伯利亚的“捷克军团”撤退时,北路军政署向其购买枪支弹药,拥有相当的武器装备;大韩独立军配属的武器装备系大韩国民会从俄国购入并提供,大韩新民团(1919年3月成立)拥有从俄国购入的长枪、手枪共150支。
这一时期组建的朝鲜人反日部队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由孤立分散日益走向联合统一。
1919年4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实行陆军临时军区制,将哈尔滨以南吉林省附近、奉天省全部划为西间岛军区,将延吉县一带划为北间岛军区,在各军区内设立司令本部及支部,临时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军务部的统辖下掌管军区内的一切事务。
这样,大韩国民会、西路军政署、北路军政署等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反日武装团体先后团结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旗帜之下,从而有利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军事、财政及其它各项事务方面的方针政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统一执行。
从微观层面来看,各朝鲜人反日团体也积极致力于所属部队的联合,例如,1919年12月,崔振东、李泰范率领军务都督府所属部队300余人在汪清县与大韩独立军合并,崔振东任司令官,安武任副司令官,洪范图任联队长;1920年5月,大韩独立军、大韩国民会、军务都督府联合组成了大韩北路督军府,并设立了北路第一军司令部,洪范图任司令官,朱建任副司令官,下设4个中队,第一中队长李天五,第二中队长姜尚模,第三中队长姜时范,第四中队长曹权植。
第二,共和主义阵营和复辟主义阵营并立。
这一时期,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人反日团体有“复辟主义派”和“共和主义派”之分,以大韩北路军政署的前身大韩正义团为例,1919年4月大韩正义团成立后,于同年8月成立了其所属的武装团体大韩军政会,为了解决军事训练和独立军编成的紧迫问题,以团长徐一为代表的大彳宗教人士聘请新民会系统的金佐镇、曹成焕、李章宁等武官开展合作,而这引发了大韩正义团内部孔教会系统的儒教人士的强烈反对,这是因为,新民会系统的民族主义者是共和主义者,而孔教会系统的民族主义者是复辟主义者。
结果,孔教会系统的金星极、李珪、姜受禧等复辟主义者先后脱离了大韩正义团,其中,金星极等人于1919年9月组织了大韩光复团,李珪、姜受禧等人组织了大韩正义军政司。
第三,积极开展朝鲜国内进攻战。
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后,洪范图率领的大韩独立军是最先开展朝鲜国内进攻战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战果。1919年8月,洪范图率领大韩独立军袭击了咸镜南道惠山镇一带的日本守备队,9月袭击了咸镜南道甲山郡的金井驻在所,10月袭击并占领了平安北道江界郡满浦镇,而后,在慈城地方打死打伤日军70多人。
这一时期,南满地区的朝鲜人反日武装团体也积极开展朝鲜国内进攻战。例如,1920年3月15日,大韩独立团的3名便衣决死队员袭击了平安北道台山面事务所,处决了面长金炳俊和书记金殷基。
日本的“搜剿”及效果
1919年三一运动后,面对在满朝鲜人反日武装的蓬勃发展,日本一方面从本国和朝鲜总督府警务局迅速增派大量警察,对朝鲜人反日武装所属人员进行逮捕杀害,一方面要求各领事对中国地方政府采取怀柔或强迫的方式,使其镇压和取缔朝鲜人反日武装。
1920年5月上旬,担任取缔奉天、吉林两省“不逞鲜人”事务的朝鲜总督府警务局长赤地一行前往奉天,同奉天总领事赤塚、吉林督军顾问齋藤、奉天督军顾问町野及其他有关人员商谈后,经过与张作霖的协商,决定对奉天省内和东满地区实施搜捕,此即第一次“奉天会议”。
于是,在奉天省内组成了以上田、坂本两个警察顾问为首的包括日本宪兵和警察、中国巡警以及若干朝鲜人在内的“搜查班,自5月13日至7月2日,上田“搜査班”在兴京、柳河、海龙、通化各县共逮捕88人,其中,杀害1人,劝谕放还87人;自5月15日至8月18日,坂本“搜查班”在安东、宽甸、桓仁、通化、集安、临江、长白各县逮捕277人,其中,杀害8人,向驻中国领事馆引渡57人,向朝鲜方面引渡5人,劝谕放还207人。
张作霖的暗中支持
张作霖认为不宜强制性地开展“搜索”,提议给予徐鼎林一定的期限负责取缔,届时如果事不如愿再采取有关举措。在这种情况下,赤塚要求朝鲜总督府警务局、日本驻朝鲜军派人前来奉天商讨对策。
当时,东满方面也成立了“搜查班”,并由奉天督军顾问町野前往负责有关事宜。町野于5月17日抵达吉林后,同吉林省长徐鼎林举行了会谈,徐鼎林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所谓的“不逞鲜人”都是政治犯,中国方面没有理由进行“剿讨”。
这一时期东满地方朝鲜人反日武装有相当规模,徐一领导的大韩军政署约有1000人、步枪1800支、手枪150支、机关枪7挺、手榴弹若干;具春先领导的大韩国民会约有500人、步枪400支、手枪150支、手榴弹若干;崔振东领导的大韩北路督军府约有300人、步枪800支、手枪50支、机关枪2挺、手榴弹若干;洪范图领导的大韩北路司令部约有300人、步枪200支、手枪40支;李范允领导的大韩光复团约有200人、步枪150支、手枪30支;金准根领导的大韩新民团约有200人、步枪160支、手枪和手榴弹若干;方渭龙领导的大韩义民团约有300人、步枪400支、手枪50支、手榴弹若干。
齋藤明确指出,中国地方政府和军队毫无国际信义可言,把取缔朝鲜人反日武装交给他们是完全失败的,由日本方面派遣军队进行“剿讨”是十分紧要的。
“凤梧洞战斗”
1920年6月4日上午5时许,朝鲜独立军1个小队(约30人)从和龙县月新江三屯子出发,在钟城郡北方约5里的江阳洞上流渡过图们江,袭击了该地的的1个日本宪兵巡查小队,而后迅速渡江返回。南阳守备队长新美二郎得知这一消息后,率领1个中队和10多名宪兵巡查进行“越江复仇”。
对此,独立军司令官崔振东命令1个小队埋伏在三屯子西南方,而后派遣若干人员前往迎击,要求且战且退,以吸引日军的追击。
6日晚10时许,追击的日军遭到预先埋伏好的独立军的猛烈射击而向三屯子北方撤去,此即“三屯子战斗”。
与此同时,本部位于咸镜南道罗南的日军第19师团长接到战败的消息后,组成了“越江追击大队”,其兵力配置如下:步兵第73联队第10中队(71人)、步兵第73联队机关枪1小队(28人)、步兵第75联队第2中队(124人)、宪兵队(12人)、警察队(12人),目的在于一举消灭凤梧洞(今吉林省图们市境内)方面的独立军,并彻底摧毁独立军的根据地——凤梧洞。
探知日军即将越江来袭的情报后,崔振东、洪范图等迅速将第一联队集合在凤梧洞上村附近的练兵场,而后进行了如下的作战部署:第一中队长李天五率领部下埋伏在凤梧洞上村西北端,第二中队长姜尚模、第三中队长姜时范、第四中队长曹权植分别率领部下埋伏在东山、北山、西山南端,第一联队长洪范图率领2个中队埋伏在西山中北断,联队副将校李园率领本部及其他中队部分人员潜伏在西北山间,负责兵力增援和粮食弹药的配送。
特别是,第二中队第三小队第一分队长李化日率领部下埋伏在高丽岭北侧海拔约1200米的高地及其东北侧的村庄前端,战斗开始后要佯装撤退,负责把日军引向凤梧洞方向。司令官崔振东、副官安武在东北山西间最高峰进行指挥。
6月6日下午9时许,日本的“越江追击大队”在稳城下滩洞开始渡江,7日上午3时30分许,按照作战命令经高丽岭西向凤梧洞进发。同日上午3时50分许至上午5时许,李化日部队向日军先头部队和主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明显的劣势,日军被打得散乱不堪。
天大亮后,日军整顿队伍继续向凤梧洞进发。同日上午8时30分许,日军先头部队抵达凤梧洞入口处,经侦查后认为独立军因为害怕已经向北方撤退,而后在凤梧洞下村进行大肆破坏和虐杀。同日上午11时30分许,日军整顿队伍继续向凤梧洞中村、上村进发。
同日下午1时许,日军的先头部队抵达凤梧洞上村南侧约300米处的可通往琵琶洞方向的岔口处,不久,日军主力部队完全进入独立军的包围圈。洪范图发出攻击的信号后,埋伏在三面高地的独立军立刻向日军发起了猛烈的射击。
经过约3个小时的激战,日军经琵琶洞向稳城柔远镇撤去,此即“凤梧洞战斗”,当时大韩国民会称其为“独立战的首战”“独立军的首次大捷。
此战,日军战死150人,独立军战死38人。
凤梧洞战斗是日军越过中朝界河图们江在中国境内和朝鲜人反日武装开展的,而日军对朝鲜人反日武装的“越江追击”并不是临时决定的,而是早就被列入计划之内。
1919年9月120,日本驻朝鲜军司令官宇都宫太郎向第19师团长高岛友武、第20师团长净法司五郎发布了“关于对不逞鲜人作战的训令”,其内容如下:
第一,不逞鲜人为在国际联盟会议上策应独立运动,一方面携带武器试图越江进入朝鲜内地,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使朝鲜内地引发骚乱;
第二,对于朝鲜境外试图以武力进入朝鲜的不逞鲜人团要进行消灭性打击,在追击时如有必要可越过国境。对于朝鲜内地爆发的骚乱,必要时可岀动军队,努力在骚乱初期给予迅速有效的镇压;
第三,为了对江岸方面的不逞鲜人实施作战和对朝鲜内地的骚乱进行镇压,初步决定由第20师团长派遣3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小队驻扎龙山,并置于自己的直接指挥之下,步兵第79联队机关枪队准备听从第19师团长的调遣,其编成及相关细则另行指示;
第四,图们江岸守备步兵部队中,罗南部队警备用弹药每支枪增配50发子弹,会宁部队练习用弹药则计划供其所需。鸭绿江岸守备队中,咸兴、龙山部队警备用弹药每支枪增配200发子弹;
第五,师团长着手拟订关于对越江进入朝鲜的不逞鲜人实施作战和对朝鲜内地爆发的骚乱进行镇压的计划,并迅速呈送本职。
后续
通过凤梧洞战斗,日军对朝鲜人反日武装有了新的认识。例如,据参战日军某部的战斗报告,朝鲜人反日武装使用的全部是俄式枪械,配有相当数量的弹药,而且经过很好的射击训练,他们占据有利地形,战斗勇敢,具有相当的战斗力。
凤梧洞战斗后,大韩国民会本部要求第一南部地方会即刻组织看护队开赴凤梧洞附近,同时要求向辖域内每户征收5升大米或面粉,以便随时准备输送;要求第一、第二北部地方会和第二中部地方会即刻征收粮食向凤梧洞附近运输,当时,大韩北路督军府军务局长李园致信大韩国民会长具春先,指出近日有90名独立军已从俄国抵达,预计另有1000余名会陆续抵达,请求迅速运输军粮。
同时,大韩国民会派遣李光花费15000元向俄国人购买了300支枪,每支附有1200发子弹;大韩国民会第一中部地方会派遣朴浩一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购买了100支长枪(每支35元,并附有100发子弹)。
此外,为了促进“间岛”地区各团体的统一和大韩民国上海临时政府施政方针的施行,大韩民国上海临时政府派遣安定根、王三德二人前往“间岛”,并决定于1920年7月8日在瓮声硫子召开各团体代表会议。
可以说,凤梧洞战斗增强了“间岛”地区朝鲜人反日武装开展反日独立战争的信心和决心,揭开了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人开展反日斗争的新局面。
日本方面也指出:凤梧洞战斗后,朝鲜人反日武装为继续开展对日作战,一方面大力宣传凤梧洞战斗的战果,一方面更加积极迅速地开展征收军粮、组织看护队、征募兵员以及各团体间的联络方法等各项准备工作。同时指出,凤梧洞战斗后,其他朝鲜人反日武装正陆续向凤梧洞集结,使得他们之间的团结更加巩固,由此来看,“此次越江追击反而引发了严重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