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里,陈列着一幅神奇的画,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到此一睹。
这就是来自北方文艺复兴代表画家「汉斯?霍尔拜因」的《大使们》(多种翻译取此)。乍看之下,只是一幅普通的肖像画,为什么频频让人们啧啧称奇?与煜今日带大家一睹画作。
画者何人?
图中这位精神帅气的大师就是小霍尔拜因(一般称其父为霍尔拜因)。小霍尔拜因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艺术世家,父亲、叔父和哥哥都是有名的画家。他成年后移居瑞士的巴塞尔,在那里结识了很多欧洲名流。
小霍尔拜因深受伊拉斯谟与莫尔的影响。小霍尔拜因留下的作品中,将近四分之三是肖像画,它们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后人了解当时欧洲人的生活习俗与精神气质都很有意义。
他此外还会制作宗教艺术,讽刺和宗教改革宣传,并为书籍设计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被称为“年轻人”,以区别于他的父亲汉斯霍尔宾长老,是晚哥特式学校的成功画家。
他主要成就集中在肖像艺术上,继承了丢勒( durer )的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以及精神描绘更加细致深入。他所描绘的人物眼神传神,形象神态惟妙惟肖,既真实又带有细腻入微的笔触,人文主义风格明显。
走进画作
《大使们》这幅画创作于1533年,是一幅长209.5cm-宽207cm的巨幅油画,现藏伦敦国家美术馆。得益于庞大的画面空间,画中的两位人物的身高几乎与真人等同。小荷尔拜因也能够从容地在画中描绘自己希望表达的内容。
那霍尔拜因「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呢」?
当时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已经进入尾声,农民战争基本结束,德国资本主义开始骚动,霍尔拜因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当时霍尔拜因当时受聘于英王,应法国驻英公使的委托,完成了这幅《大使们》。
通俗点说,画家他自己出去打工顺便去玩的时候被一个有钱人叫去帮忙画画了。可小霍大师可不限于画完就完事了。他偏偏在这幅画里,暗藏了许多玄机技巧。不愧是大师,还可以在循规蹈矩中寻求变化,并且稳健的秀了一波技巧。
画作里的故事
画中描绘的是法国驻英国大使约翰·德·丁特维尔和他的朋友乔治·德· 赛尔夫主教。
丁特维尔大使那富有个性特征的文雅风度和主教那种略带沉思的目光,在画家的笔下,刻画得恰如其分。
画中的主角,其实是左边的丁特维尔,是法国国王派往英国的大使。这位丁特维尔可谓是青年才俊。
他一生中,曾经5次代表法国出访英国,他受到国王信任,能言巧语,擅长谈判,可以说是非常专业的外交官。这幅画,就是在丁特维尔第二次去英国时画的。
然而,根据丁特维尔当时给朋友写的信,他对这次出访是非常不情愿。当时丁特维尔正在阳光灿烂的法国南部装修自己的城堡,突然接到出访任务,不但得耽误装修工期,还得跑去忍受英国的阴雨连绵,这让他非常不痛快。
这呆着呆着维哥觉得有些无聊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画家,为了排解郁闷,他找到小荷尔拜因,订制了一幅肖像画,还叫上了好朋友塞尔夫。可想而知,在很长时间里,这幅画都是维哥快乐源泉,他一边期待画能早日画完,一边消磨无聊的时光。
玩的就是细节
这幅画被后人以各种手法解读,符号学、暗语、心理学、绘画透视等等,我们一起来梳理画中的细节,看看霍大师是如何把那些小细节放进画中的。
1.站在左边的约翰·德·丁特维尔,他手中的刀柄上刻有“29”,这是他的年龄。
2.站在右边的赛尔夫,他手下面压的那本书上写着“24”,这是他的年龄。
3.画中的地板,就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没错!就是威廉王子结婚那地方。地板向我们说明了这两位帅小伙是来办正事,来这谈判的。
4.上下两层的桌上摆满了各种工具、乐器和仪器,象征着两位大使精通的每个行业的知识。
事实上,这两位大使精通当时所谓的全部四大“精确学科”:天文、音乐、几何、算术。
①【天体仪和三个不同造型的日晷、象限仪器以及 torquetum(天文器材,中文名我找不到哇】
②【圆柱形日晷显示着日期(1533 年)】
③【多面体日晷上一面显示是 9 点 30 分,另一面显示的是 10 点 30 分,是这两位大使见面的时间】
5.这个天文地球仪,指针停在了梵蒂冈。象征着这二位哥这番来就是为了调解教皇和亨利八世的矛盾,为了就是不让亨利八世不去加入新教。
6.中间那层的左边放着的地球仪描绘着麦哲伦航线。
7.靠着塞尔夫的是一个琴,细看会发现断了一根弦。这不就是有琴无弦吗?所以也象征着谈判的破裂。(英国从亨利八世开始,都是信仰新教)
8.断琴的前面有一本谱子,曲子的内容就是缓和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矛盾。
9.大使们的背后是绿色的挂帘,几乎覆盖了整个背景。唯独画面的最左上角,露出一个几乎不能被人察觉的雕像,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象征着所有的人们都热衷于天主教和新教之争,几乎完全忘却了基督教的根本!
10.最最细节就是这个骷髅。什么?这咋就是骷髅了啊,看起来明明啥也不是。
要不怎么说霍大师呢?这个骷髅就是在极端的透视下画出的。我们把画面反转压缩,就可以看见一个正正的骷髅了,看起来确实有点吓人。
一个奇异地浮现在两个人像之间的灰色纺锤状斜置物体,从左侧下方凝视,这个物体竟是一个变形透视的骷髅。艺术家为何在画面中加入这一“畸像”(anamorphose),一直是艺术史众说纷纭的谜题:炫技、显与隐的游戏、对巴洛克虚空(vanité)主题的个性表达、对意义的驱除和意义之不可驱除的矛盾展现,甚至新教氛围中隐藏的天主教迷思 这是画面中不可见部分的冰山一角,是两个维度空间的偶然碰撞,无意识在意识中的蛛丝马迹……正因如此,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对此画青睐有加,并在其研讨班中专门讨论了这一作品。——此文节选自美国学者史蒂夫·z·莱文研究拉康与艺术的专著。
从前,骷髅被默认为被基督教认定为背负罪恶的亚当的头骨(即违背上帝旨意擅自行动偷食禁果)。在欧洲文艺复兴背景下(尤其在推行新教,对抗罗马教廷的亨利八世统治下的英格兰),骷髅的形象隐约转变为「一种积极且叛逆的精神信仰」。
霍大师其他画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