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注:陈跃东在编剧细分市场上专注于战争剧,并不断补充战争年代知识,力求真实还原战争风貌。
编辑问我要不要开个人物专访的专栏,我脑子第一反应竟然不是要回答“yes”或者“抱歉”,而是:我要去采访陈跃东(笔名冰江,新浪微博“草民冰江”),因为我对他太好奇了。
如果你知道他在这几年的变化,你肯定会和我一样好奇。
一个月前,他朋友圈转发了条信息“工作前五年,你到底有多穷”他的回答是“一个月七百块钱养活一家三口”。
而现在,他的小说被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置;他参与创作的电视剧由宁静、欧阳震华、陈键锋、徐锦江,罗家英等大咖主演,登陆过不少卫视,也被优酷等平台首页推荐过。其中由宁静和王新军领衔主演的《地雷英雄传》于2015年末分别在吉林省卫视和云南卫视热播,并在2016年南方盛典电视剧年会中获得“电视剧收视贡献奖”,在优酷的播放量已近2亿。
但你能想象么,这个于1987年出生在黑龙江的青年编剧作家,曾是一名餐馆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的工人……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让他完成人生的第一次逆袭。
陈跃东作品集:
注:从2011年第一本小说出版到如今已超过5部电视剧作品,陈跃东只用了5年。
q1:那我就毫不避讳地提出第一个问题了,哈哈,那个传说是真的么,就是你成为作家、编剧之前,曾在餐馆打过工,还是工厂一线的操作工
陈跃东:当然了,我要坦然的面对这个问题,确实如此。上学时期严重偏科,理科一塌糊涂,门门红灯,文科总体还不错,我对自己的学业充满了绝望。于是,我做出了一个决定——退学。我18岁就到了社会,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存,为了让自己活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一个能吃饱饭的工作。从踏入社会到转行编剧,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我觉得这十年的时间,是让人烦厌的,也是让人回味的。做过某一份最底层的工作,才这能的了解底层某一个职业是什么样子的。从现在看来,这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有益的。
q2:恭喜你,完成了这么大的一个逆袭,据我观察,要完成人生这么大一个改变,是需要专业积累和那么点运气的,这样人物非常多,例如吴士宏最初只是一个医护人员,歌手阿杜只是建筑工地的小工,那么你为此准备了什么
陈跃东:说来复杂,其实也简单。所谓的准备,先是热爱,然后就是坚持不懈写,写,写,写,不停地写!我真正好的文学创作是从初中开始,我当时算是班级里的文艺骨干,每逢联欢会我主要负责相声小品的创作,同时也参与表演。初三时期开始迷恋写小说,写了好几个中篇武侠,每天写一点,然后在班级中传看,然后同学鼓励我继续写。这是我第一次写连载,没有发表没有稿酬,只有最珍贵的鼓励的小说连载。当然了,也尝试去杂志社投稿,但是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从那时起,发现有人能追着你的小说看,那是一件多么高兴和幸福的事情。这一阶段的创作,是以后的文学创作的驱动力之一。
q3:是不是也有那么点运气
陈跃东:需要运气?当然!当然!当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呵呵。运气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觉得,我的运气分三个阶段。第一,我(也可以说我们这一茬草根作者)赶上了一个腾飞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给了每一个人展示自己的平台,给了每一个人最公平的机会!现在很多同行朋友,都是网络作家开始,慢慢过度到实体,再继而转行影视。如果一个人的文学历程像一条河,那么大多数真正的源头一定是网络文学。虽然我的小说现在网络发表的,但是却没有怎么火,但是却让出版社找上了门,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第一本实体书出版的重要性。第一本实体书出版了,也就是《暗夜下的枪口》,让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一个作家了(当时认为的,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个码字工)。出了第一本书,接下来的图书出版就很顺利了,抛开白天工作的时间,基本下班了都在写小说,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先后出版了《关东山复仇记》和《契丹秘图》,一直到2013年为止。2013年对于我来说是人生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我的某本小说被影视公司相中,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从个2013年中旬,开始真正的转行做起了全职编剧,生活也慢慢有所好转。都说人的某些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三分能力,六分运气,一分贵人。说到贵人,首先要感谢的是赵总和冷老师(编者注:长城影视赵总及编剧冷娃老师),以及那些在编剧专业上帮助过我的同事和朋友,让我从一个小说作者,顺利完成向编剧的过渡。
q4:我看到你的创作都是偏向战争题材的,这是你喜欢的方向,还是市场为你做的选择
陈跃东:呃……我的作品几乎都是战争题材的,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个人比较喜欢战争题材的。为了喜欢战争题材?这一点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因为我父亲比较喜欢看老战争片,我从小也就跟着看,渐渐的也就喜欢上了这一题材。既然喜欢了,就不知不觉的去看战争方面的电影和书籍。第二原因,当然就是市场原因了,抗战剧的受众面还是比较广的,播出也不是很困难。这也就是现在战争剧(也包括民国传奇)基本占据了影视行业半壁江山的原因。既然自己喜欢创作这一类题材,同时市场也需求,那自然就战争题材的剧居多了。
q5:现阶段有没有遇到创作方面的瓶颈或者是困难
陈跃东:您刚才也说了,我个人写的多是战争剧,写多了一个题材的剧本就会陷入一个题材的瓶颈或是厌倦期。现在的所谓瓶颈或困难,更多的是在选题上——你要创作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相信,这也同样是很多同行的困难。我现在手上有三个选题,但是不知道先创作哪一个。您应该知道的,创作剧本不像写小说,自己认为好下笔就行了,剧本更多的是要考虑市场。市场不好就算写了也卖不掉拍不了。我的一个朋友写了两个电视剧剧本,现在一个都没有拍。不是写的不好,而是要么同题材多,要么有政策雷区。
q6:假如说,你现在有完全的自控力和选择能力,你最想创作一个什么样的作品,能代表你的风格的
陈跃东:如果我可以不顾及制片人和市场因素,我现在最想写的一个作品就是讲述当年在一起挤工棚的工友的故事。虽然那些都是小故事,但是觉得每个人都很活泼可爱。
q7:你是小说起家的,现在编剧一般都会很忙,而且编剧来钱更快,未来还有新小说的计划么
陈跃东:从2013年到现在(2016年),已经有三年没有写小说了。今年下半年写了一个小说开头,名字叫《寒枪》,这也是我以前一贯的关东风,再一次以家乡为发生地的民国传奇小说。我出版过的三部小说都是以家乡为发生地,我想这就是根情吧。回头再说小说《寒枪》,这部小说计划是25万字~30万字之间。这部小说最大的不同是,以前的小说都是在写事,这个小说是在写人。以前写的都是好人,但是这次写的是一个“坏蛋”。反正,等写完出版了,大家看看就知道了,呵呵。
q8:笔名冰江是觉得好听随便想的,还是有特别寓意的
陈跃东:哈哈哈哈,说起我的笔名,很多人就会说,哎呦,这一听就是东北人,多冷的笔名啊。其实当时刚开始写《暗夜下的枪口》的时候,我并没有笔名,仔细向来,我的笔名诞生在一座桥上。一次冬天做火车穿过哈尔滨松花江大桥,看见了桥下冰封的松花江,突然了郭沫若的笔名的由来,沫若二字分别取自其家乡的沫水和若水。随即便很直白的对自己说,那就叫冰江吧,冰封的松花江,还有地域特色。没多繁琐,就这么简单。
q9:现在写作最让你感到快乐的是什么
陈跃东:我个人认为,总体来说写作的快乐,就是自己和自己角力。坏人是你,好人也是你。系扣子的是你,解扣子的也是你。说的形象一点,有点像老顽童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术”。如果从单方面来说写作的快乐,就是创作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个个极致的情节。能创作出一个好故事是一个编剧的根本,一个故事不好看,对于一个编剧来说就等于零。所以说,想到一个好故事,就好像中了五百万大奖。
q10:终于又忍不住了,哈哈,你的题材也应该属于热门题材,毕竟很多部在网上疯传的“抗日雷剧”已经把这个题材给“宣传”过了,你是怎么看待这些雷剧的
陈跃东:哈哈哈,现在一提抗战剧,人们就会想起抗日神剧。抗日神剧的出现其实算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抗战剧编剧们想从以往一成不变的抗战剧中求新求变,挣脱出以往的僵化模式。《亮剑》则不同以往的抗战剧模式,英雄都是高大全的,头顶红星闪闪亮,一出场就自带五彩祥云,而是创新出了满满缺点的“土匪式英雄”李云龙。这就好看了,接地气了,以前的英雄都觉得离我们很远,李云龙一出来就觉得这人不就是我们身边的谁谁谁么。可惜的是,李云龙横空出世后,就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李云龙,同质化极其严重。观众们腻歪了,编剧们坐不住了,要想破脑袋创新。结果,一不留神,抗日神剧诞生了。什么武侠抗日,动漫抗日,偶像抗日,花样层出不穷。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弄巧成拙,创新过度,抗日神剧简直成了烂剧的代名词。所以,在求新求变的创作中,还是保留底线,照顾周全,合理创新。
注:在国家全力发展文化产业,资本不断涌向影视行业的今天,陈跃东享受着时代为文艺工作者所带来的阳光。
非常感谢陈跃东接受我的专访,因为平时和他也有不少沟通,在我眼里其实他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家伙,然后喜欢淘书,有一次我看他淘了一本书,叫《武器百科》,他特开心,我就觉得很奇怪,他说可以当写作的参考资料。然后他特感恩,就像我知道的他的几本小说,有好几家影视公司想买他的版权,但他觉得自己在影视公司,不能随便将作品卖给其他公司,即便那个作品是他进入这家公司前写的,我想他应该一直很感激13年的那个电话,他的伯乐在机场的书店发现了他的小说,辗转几次后要到了他的电话,然后他就接到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电话。
原来,逆袭只是一个短暂的结果,正是这么多人生体验造就了陈跃东一次次作品的真诚和真实,让我们在大呼过瘾之时也感同身受,或许这正是这个时代对编剧,对作家的一直想要的感受。
最后希望陈跃东一直可以努力逆袭,激励更多的普通人。
end
采访者:回家等我吃饭么,80后作家、编剧、影评人,1221tot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