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爱的教育、性的教育与死亡的教育应该是中国当前较为缺乏的。
尤其是在论及死亡的时候,人们总喜欢选择缄默,生怕不小心就犯了禁忌。在亲人临终之时,更是不能提及这个字眼。
在之前的文章,我推荐了台剧《生死接线员》,里面有一句话挺好的:当我们无法避免死亡的时候,就得学会如何与死亡打交道。
《那般良夜》也是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主演约翰·赫根在影片上映前夕,因胰腺癌而去世,更是给这部“最后的影像”添了几分深重的意味。
相较于生离死别的带给人的冲击,这部电影更显得平静恬淡和生活化。
主人公拉尔夫是一个年过70的编剧,性格怪癖,骄横又倔强。在例行身体检查时,发现自己身患疾病,所剩时间不多。
同现实中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拉尔夫也希望在生命终了之前解开盘踞在心中的两个心结:儿子迈克和年轻的妻子安娜。
拉尔夫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在哪里呢?
在拉尔夫眼里,他养育了儿子,给他交学费、买最好的东西,自认为已经给了他力所能及的全部的爱;但在儿子眼中,父亲除了签支票,就从未真正关心过自己。拉尔夫甚至在一开始并不想生下这个孩子,直到儿子五岁的时候,他们才见了人生中的第一面。
拉尔夫打电话要求迈克来自己的住所,想跟他单独面对面敞开心扉,并把自己患病的事情告诉他。可是不知情的迈克却带来了自己的女友凯西,打乱了老爷子的计划。老爷子显然对这位不请自来的儿媳妇不待见,百般言语上的刁难,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拉尔夫和年轻妻子之间的矛盾在哪里呢?
拉尔夫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离世不能给妻子带来负担,而自己的这种担心也就是他能给凯西的爱了。而事实上,凯西一直想要个自己孩子,她也多次和拉尔夫提及,但拉尔夫闭口不谈。所以,在凯西心中,拉尔夫并不是真正懂她,要不然也不会让她成为一个人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和拉尔夫犯着同样的错误:自以为是给了对方所有的爱,却忽略了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就像那句歌词“你想要的,我都不能给,我给的却又不是你想要”。
在与儿子的不欢而散之后,拉尔夫请来了一位白衣男子,想要悄无声息地结束生命。可是,男子给他注射的只是入睡的药。
妻子回家将他摇醒,问他胳膊怎么让昆虫蛰了。
醒来的拉尔夫哈哈大笑,也许是庆幸重生,亦或是还能够见到自己深爱的人。
至此,老爷子完全换了心态,他积极面对生活,拥抱阳光和自己牵挂之人。
他会陪着妻子安静坐在树林,感受生命和生活的静美;他与儿子互诉苦恼,并邀请他一同创作;他接纳了凯西,并期待孙子的到来。
拉尔夫与家人和解,也与自己和解了,他积极面对每一天,即使离开的那天越来越近。
影片结束有这样一段旁白:“迟暮的人也该燃烧,也该嘶吼。怒斥那光明的泯灭。明智的人深知黑暗合理,因为他们的话语,不曾激发闪电,他们却也不会温顺地走入那安息的良夜。”
良夜是死亡,是一种必然,谁也逃脱不掉;但不温顺地走入那安息的良夜却是一种选择,而权利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
之前在悟空回答上,我会回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感到非常幸福,不过一晃眼六十岁了,心里开始害怕,担心自己能否活到九十岁,该怎么排遣这种焦虑?
人处于不同的阶段,心境总是不同。童年的我们,像初生的太阳,朝气蓬勃;青年的我们,似乎也还不错,心中都是对未来的憧憬;中年的我们,开始去思考一些生死,心里有回忆,眼里有期待;到了老年,似乎就只剩惜命了,来路那么长,去路那么短,短到让人心里发慌。“夕阳无限好,只是...”,要是没有后半句该有多好。
我们生活中,如拉尔夫这般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喜欢聚在一起,靠着草垛、墙根晒太阳,还喜欢自言自语,说着一些怪诞的话。我更多时候觉得,之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言语与行为,更多的原因并非他们“老糊涂”,而是我们的自身的经历还不足以去与之匹配。
每个老人都可以自己选择以何种方式来度过“良夜”,焦虑消极地等待,还是积极乐观去静候。
就如影片中所说,“明智的人深知黑暗合理”,良夜何尝不是一种景色,更重要的是你想怎样去欣赏。作为人生的必经阶段之一,少了它似乎也是种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