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始加载,剩余 1 秒...
剧情介绍
#首届书评创作大赛# 中秋放假闲来无事,四个昼夜废寝忘食又读完一遍《水浒》。小时候家里穷,攒了半年零花钱攒得两块钱,果断出手购入人生第一本课外书《水浒》。可能是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的原因,读起课外书来简直比现在的追剧还要痴狂。那时对水浒传里的内容没有太多的理解,所以只是能看到梁山泊108将聚义,漻儿洼大败高太尉为止,此后章节让人倍感失望扼腕叹息。
既然是小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施耐庵把《水浒》后半部分写得那么悲壮?为什么就不能和抗日神剧一样,既然抗战胜利了把日本鬼子写得愚蠢点把劳苦大众着得英雄点有何不可?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超出生活嘛。水浒传前半部分不用改,后半部分应着重写梁山好汉大战辽人,力擒方腊意气风发。施耐庵是明人,而方腊的教众其实是明教的前身,所以梁山众人征讨方腊死伤惨重可以说是照顾明教的面子。既然如此完全可省去这部分,让梁山好汉都荣归故里。
《水浒》改改的话,比如捉住了高太尉,高太尉给林教头磕头认罪,林教头也不会抑郁而终,不擒方腊武松也不会断臂。让梁山众人打败辽人后可移居海外称王。这样的话看起来会让人舒服很多。为什么农民起义非不得善终呢?
不过《水浒》能跻身四大名著也算是实至名归,书中拿宋江或者林冲每个人拿出来都是有血有肉,随便拿出一位好汉都可以拍成一部影视剧,而且后来的黑帮等团伙都仿效梁山排座次、起绰号、讲忠义。
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