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十年当红不衰的李少君“新红颜”队伍中的施施然,有一首诗,内容不变,分别用两个不同的题目发表;而且这两个题目不但互相矛盾,还自相矛盾。这种情况,我们姑且称它为“一妻两夫”诗歌。
先看“两夫”:
这首诗的两个题目是:1、《唯有黑暗使众生平等》;2、《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
你看,这两个装腔作势,不知所云的题目。
“唯有黑暗使众生平等”,这是一句很通俗的话。按语法讲是说:黑暗可以使众生平等;而且“唯有”,除了黑暗,再没有其他方法使众生平等。
众生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而黑暗又是造成众生痛苦,人类社会要根除的毒瘤。有黑暗就必有众生的不平等。但施施然的诗歌却说只有不平等才能使众生平等。
这个荒谬的逻辑外延,就会使诗歌流于胡说八道。大家知道,我们常说的推翻了黑暗的旧社会,建立起了新中国,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进步。依施施然诗歌所言,在黑暗的旧社会,劳苦大众反而平等吗?推翻黑暗后反而让众生不平等了吗?当然,不是说现在的人民大众都享受到彻底平等了。因为新社会还在日益完善和改革之中,黑暗少一点,人民大众享受的平等就多一点。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黑暗使众生不平等”。与施施然诗歌所言,恰哈相反。
施施然这首《唯有黑暗使众生平等》“堂堂正正”发表在她的《青衣记》诗集上,这本诗集,经谢冕、李少君高调写评点赞。这本诗集是河北省委宣传部主编的“河北青年作家丛书”之一,声称“河北品牌”之作。
再看施施然后来又把这首诗改换题目(內容一字不改),题为《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并作为她新诗集的书名,开足马力四处宣传,八方“分享”,轰动诗坛。
“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相对“唯有黑暗使众生平等”而言,荒唐稍减几分,但仍然难成立。应该说是“糊涂官打糊涂百姓”,施施然本人也说不淸“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是啥意思,那些追风点赞者,甚至包括参加了“分享会”的名人王家新也没有说出“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为何物,更不说其他人了。可以这么说,只有一个叫“汉家”的人曾对“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写过简短解读。如下:
汉家评诗:
金身与尸体--评施施然《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
在时代的幻境里,其光亮与热闹恰恰映照出无比的黑暗与寂静。明与暗的强烈对比中,人性交杂而矛盾,就在此时,灵魂不是从明亮里而是从黑暗里溢了出来。施施然的这首诗,不谈白昼与阳光,而是直入黑暗之中,探寻着黑暗中的人性秘密和灵魂闪现。对于时代而言,无论何时都会存在“鼠目寸光”和“阴暗卑鄙”,这是人性使然,属于常识,而对于伟大和高远,在任何时代里也都难免被曲解与污蔑,这也不甚稀奇--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面对时代幻境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即使是在所谓的阳光照耀之下也能凭着自己独有的直觉,感受到黑暗的秘密内核与精神压力,在如此的带有时代隐喻的诗意感受中,灵魂方能如遭电击一般,从而脱离感官性的束缚,溢出于肉体之外。
这个解读的第一层意思是说,“在时代的幻境里,其光亮与热闹恰恰映照出无比的黑暗与寂静。明与暗的强烈对比中,人性交杂而矛盾,就在此时,灵魂不是从明亮里而是从黑暗里溢了出来。”
这不是社会事实,也不是历史真相,更不是普遍真理。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有的人灵魂在黑暗里溢出,指人的两面性,比如李少君,说一套,做一套,在明亮中说的那一套漂亮,响亮,但不是灵魂使然;在背地(黑暗中)做的一套,才是来自真实灵魂,称之“灵魂溢出”。
不能说一切人的灵魂都不是从明亮里而是从黑暗里溢出的。对于诚实的人,尤其对那些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他们的高贵灵魂,从来就从明亮里溢出。
我的解读是,施施然若以《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为题,不能用“唯有”,“唯有”就包括天下所有人了。或者,在这首诗的标题之下加上一个副标题,说明是专门写给某些灵魂在黑暗中才溢出的人。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