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大部分国内观众,都是通过一部2014年的网红日剧《昼颜,工作日下午3点的恋人们》,开始熟悉斋藤工。
剧中,斋藤工饰演的北野,是一家中学的生物老师,戴一副眼镜,穿最朴素的衣服,骑最普通的自行车,却因中年瘙痒的爱情,被日本女人称为“日本知名行走的荷尔蒙”。
电影《空白的13年》则是他担任导演,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他请来了高桥一生和lily franky(中川雅野,《小偷家族》中饰演爸爸)主演。发布会上,被问到为什么会请高桥出演时,斋藤工回答道,一方面我很久之前就对他动心了,对他有一种恋慕之情,做导演这可能是第一也是最后一次,所以还是要和喜欢的人一起。
当然,这部电影并没有成为斋藤工导演之路的终点,在确定剧本后,剧组团队仅用了7天时间,完成拍摄。而且凭借此片,他斩获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他的导演之路才刚刚开始。
《空白的13年》取材于斋藤工导演身边的真实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松田雅人的中年男人,整天靠打麻将度日,在欠下一屁股债后,以“出去买包烟”为由出逃,这一走就是13年。
直至13年后,已经身患绝症,只有3个月时间的松田雅人,再次出现在家人的世界里。
在灵堂上,儿子眼中的父亲,妻子眼中的丈夫,却成了宾客们怀念的“好人”。
13年的缺席,一直以来的怨恨,是否能被眼前这几个人的说辞打动,能否减轻心里的愤懑,面对生而不养的父亲,原生家庭带来的痛,我们该如何寻求方法治愈自己。
或许我们可以在《空白的13年》里找到答案。
13年的缺席:没有责任的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中国有句老话,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但在松田雅人身上,成家生子后,也懒得置业,天天泡麻将馆里。
小儿子作文得了第一名,一路狂奔去向麻将馆里的父亲报喜,但正在杠上开花的父亲,瞟了一眼试卷后,漫不经心地说,“我一会儿看”,继续喝麻友们算刚赌输的那笔钱。
满头大汗的小儿子,第一次对父亲产生了失望的情愫。
另外,当债主拍着门大骂,“你要是个男人就走出来,让你老婆孩子看一看男人的骨气。”松田雅人不为所动,仍安静地扒着眼前的饭,仿佛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似的。
在债主自讨无趣离开后,父亲对母亲说,“我出去买包烟”,从此销声匿迹,直至13年后才现身。
这13年里,母亲为了还父亲欠下的债,一个人打3份工;哥哥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努力学习考进大公司;而主人公小儿子,则在得知女朋友怀孕的事情后,感到恐慌,害怕成为父亲,更害怕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然而殡仪馆里,父亲在信中告诉他们,“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他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上,并且毫无悔意,甚至还厚颜无耻地以为,只要一声谢谢,就能抵消这13年来的伤害。
这就像《亲密关系》中提到的观点,人们在考虑自己的行为时,很容易产生智力偏差,就背叛而言,这一倾向,使得背叛亲密伴侣的人,通常会低估其背叛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以及他们很容易发现一些减轻罪状的环境因素,为自己的背叛行为辩护。
好比这位父亲,把自己的不负责任,归咎于自己的性格使然—爱自由,任性。不尽养育的责任也就算了,还把自己闯下的祸,甩给家人。
被迫早熟的男孩,需用很长时间才能治愈原生家庭的伤害
1919年,作家卡夫卡写了一封3.5万字的长信《致父亲》。在信中,36岁的他,向父亲“清算”他从小到大受到的屈辱、漠视,并将自己人生的失意和性格弱点都归因于此。
虽然父亲从未对他施加过身体暴力,但是,父亲经常专横地否定卡夫卡的意见,用一句“不要顶嘴”和挥拳的动作,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为了逃离父亲的掌控,他找到了“写作”这个庇护伞;甚至他试图通过婚姻,获得与父亲平起平坐的权力,可他两次订婚,两次取消婚约,却体现出一个渣男的自私和无能。
他自己也承认,恐惧婚姻, 是因为害怕无力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这与《空白的十三年》里的小儿子如出一辙,即使离开13年,他一直在追寻,记忆里与父亲一起练习棒球的美好时光,企图填补这份空缺的父爱。
得知父亲回来的消息后,他问了哥哥和母亲,要不要一起去看父亲。哥哥一脸嫌弃,母亲也拒绝了。
他一个人跑去医院看望父亲,当两人时隔13年,保持着当年练习棒球的距离,站在医院的天台上时,父亲却又在电话里头,鬼鬼祟祟地跟别人借钱。
他愤愤离去。
因为害怕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在听到女友怀孕的消息时,不安代替了高兴,恐慌取代了幸福感。
影片中的小儿子和作家卡夫卡身上,都有一种共性,从小父爱缺失,导致自己的性格上出现不少问题,而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深刻且久远。
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生命最初的情感体验和养分外,也给了我们消极萎靡的体验。
不得不承认,影片中的主角,在童年时曾发生过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也无需全盘否定它。就像武志红老师在《奇葩大会》所提倡的,我们向自己的家庭寻找原因,不是为了归罪,不是为了甩锅,是为了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是为了改变。
原谅父亲,并不是为了安抚死去的灵魂,而是为了让活着的家人,过得更坦然。
别让自以为是的英雄主义,成为你成长的借口
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对3000多名孩子进行了长期调查,结果发现:
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危险越大。哪怕只是小婴儿,如果父爱缺席,也会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等典型症状。
可在死了的父亲眼里,自由高于一切。妻子的恼恨、孩子的不安,算不得什么。
在灵堂上,前来悼念的宾客,有一起赌马的赌友、服务员小姐姐、麻友、曾经上门讨债的债主…他们讲着彼此间的故事,说他是好人,给无家可归的人住宿,帮没钱的人筹钱。还透露出他一直保留着小儿子的作文试卷,心中仍挂念着家人。
讽刺的是,关于父亲的“好”,家人只能从朋友中获悉一二,即便这样,仍不能抵消他们内心的怨气和恨意。
朋友眼中“英雄”一般的父亲,为了某种自由的信仰,无故缺席孩子们的成长,不惜毁灭家人的正常生活,使家人成为牺牲品,只为建立他自己主张的生活体系。这种自以为是的英雄主义,让听着的人十分不爽。既然决定生儿育女,决定成为一个父亲,就应该尽到该有的责任,不伤害别人,是做人的原则;所谓的自由,也应该建立在此基础上。
哲学家萨特曾说过,自由不是不受约束,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随后他解释,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来救赎自己,他必须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
庆幸的是,松田雅人的家人并没有染上他的恶习,平和且坚韧地生活着。
影片的最后,拒绝参加葬礼的母亲,将丧服穿戴整齐,拿出13年前,丈夫留在家中餐桌上的那半包烟,点燃了一只。
随着烟雾飘渺上升,这个女人对丈夫的怨恨,也会随风而去了吧。
总结:
导演斋藤工在多伦多日本电影节的q&a环节,提到他的愿景,“我想给大家传达一种情感,希望看完这部电影后,感觉自己有点不同了,想给亲近的人,比如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作为内敛传统的东方民族,我们没办法像西方人一样,把“想你”、“爱你”等挂在嘴边,但是一句“爸,你吃饭了吗?”,电话那头的父亲,也能感受到你的挂念。
除此之外,《空白的13年》也给我们一个警醒,切勿把自由,作为你伤害身边人的理由;生而为人,就必须在有限的自由里履行人生的职责,同时,不把自己人生的弱点,全部归咎于外部因素,我们只有在认清现实,了解自己后依然爱自己,才能过得更加释然与快乐。
亲密关系这个人生课题,需要我们边走边学,不断修正前进的路。与你共勉。
电影《空白的13年》
导演: 斋藤工
编剧: 西条光敏 / 桥本广司
主演: 高桥一生 / 中川雅也 / 神野三铃 / 大西利空 / 松冈茉优 /
类型: 剧情
官方网站: blank13.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上映日期: 2017-03-03(夕张电影节) / 2018-02-03(日本)
片长: 70分钟
又名: 爸不得你走(港) / 多桑不在家(台) / 空白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