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怀着深深地愧疚,伍子胥明誓,一定报答渔翁后人,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逝者已逝,路还要继续走,伍子胥牵起公子胜。一路紧张的孩子,小脸上有了难得的笑意。看着他,伍子胥却乐不起来——原本好好的孩子,现在眼窝深陷,只剩了洞;双颊无肉,只剩了坑;下巴仅余尖削的颌骨。一笑,扯开了面皮,露出森森白牙。简直是复活的外星标本。
唉!走出危险,走不出困顿。
翻遍行囊,找不到几枚银钱,真是山穷水尽。昔日从不操心生计的伍子胥也学会了节俭。
想起千百年后的梁山好汉,即使身陷囹囵,仍然大嚼牛肉,猛灌烧酒;一个个畅快淋漓,从不亏了自己。
伍子胥心中没有这样的江湖,顶天立地的英雄,为活命,不得不乞讨度日。大楚国的贵族王孙,竟沦落至此!
然而,各国征伐不断,边僻之地更是民不聊生,自然所施不多。伍子胥让幼小的公子胜尽量多吃,自己不过祭祭肠胃罢了。
日子一久,人越发虚弱,腹痛和旋晕不时袭来。终于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地……
过了许久,伍子胥慢慢醒来。听公子胜喊:"醒了,醒了!"朦胧间有人正向自己口中送汤粥。他下意识地吞咽着,那粥温温的,带着新鲜的米香,还有淡淡的甜味,是那么好喝,超过世间所有美味。
努力睁开双眼,他看到一面部半掩的女子正跪着照顾自己。他想坐起来,只听那女子说到:"公子先不要动,你太虚弱了。"声音柔和又不可抗拒。
终于有了些气力,女子扶他到茅屋里。原来:女子正在江边漂洗衣物,听到公子胜慌张的叫声,忙赶过来。一看二人形容枯槁,便知是饿坏了,立刻将自带的米粥给伍子胥吃.伍子胥不胜感激,倒让女子有些羞涩。
顷刻,伍子胥想起身告辞。女子说:"公子体力还没恢复,要多休息下。看公子容貌奇伟,不似乡野俗人。此行虽急,请等小女子返回家中准备些许食物,然后上路不迟。"伍子胥虽不愿再劳烦于人,怎奈情势,也只好如此。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那女子回转来,携了许多米团,菜饼,腌菜等乡中吃食。此时此刻,这份干粮是何等珍贵,伍子胥不免红了眼圈。英雄岂能以软弱示人?女子侧过身去。
伍子胥双手抱拳深鞠一躬:"侠女大恩,犹如再造。今不敬敢问恩人大名。"女子道:"奴本乡野之女,无名与公子。"伍子胥又肯求:"子胥既承大恩,却不知恩人名讳,斗胆还请恩人取下面纱,也好让子胥记得恩人容貌。""乡野之人,相貌粗陋,不敢示人。"女子执意不肯。一旁公子胜,年纪幼小不避男女,趁女子不注意摘下一侧的攀钩,面纱滑落下来。但见其容貌端庄,清丽可人。是少有的美貌女子。
女子一看面纱跌落,羞得脸红。既而幽幽讲起,似在自语:我住在距江边不远的村寨。同寡母相依为命,怕母亲孤单而不愿出嫁。故以纱遮面,使人疑己丑,而不被打扰。多年以来,从未在陌生人前摘下面纱。不想今日却因公子露出面容……"伍子胥慌忙答道:"在下鲁莽,得见姑娘芳颜。伍某决无轻贱之意,只怀敬慕之心。"
一番至诚之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姑娘因识子胥而惊喜,子胥因姑娘而倍感温暖……姑娘望着伍子胥:"前路山重水复,路途遥远,公子保重。"伍子胥又深鞠一躬:"此去吴都他日有成,定不负姑娘!"伍子胥就此而去。当二人走出很远,回身望,但见浣纱姑娘依然立在原地,向他们挥手……
濑水东流,一去不返。浣纱女从未对村人谈起此事,寡母听说那年那个在此路过的长人,果不是凡夫俗子。有人看到他坐在四匹马拉的车上,车后还跟有一帮随从。
姑娘默默替子胥高兴。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一月月过去,那个伟岸瘦削的男子却没再出现,后来又听说他训练军队准备征讨楚国。她坐在岸边,情景历历在目。她曾设想再次相见:无需雕车,不需楼船,只要他扬笛荡舟而来。依然是那件熟悉的白色长衫,腰悬七星宝剑,英气十足……
春去秋来,岸柳叶落萌发,燕儿去了又回。许多年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当年的浣纱妹已变成村人眼中的浣姐,年迈的母亲为她叹息不止。
直到有一天她又来到水边,取下面纱:她惊愕那个青春靓丽的浣纱女没有了,映在水中的是一张生出皱纹的脸,脸色已显萎黄;眼晴里的清澈不见了?几许浑浊布满眼窝……心底深藏的那个白发伟男不会回来了,也许他已返回自己的母国。远眺都城无信,官道尘土不扬;濑水千帆竞过,不见一舟停泊。唉!姑娘长叹一声,怀抱巨石自投江中。
浣纱女的心殇,无以言表。岸边苇草撩乱,树头群鸦昏飞。抬望眼,乌云滚滚;又低眉,江水茫茫!
这事发生在距伍子胥率大军回来仅半年时间。后伍子胥到此,沉金三百以谢亡魂。天地悠悠,乱世之情不堪语——自古英雄多劫难,每每总见负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