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 玖玖
昨天,湖南卫视原创教育类节目《一年级·毕业季》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专家研讨会。节目播出过半,传媒、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这一季的创新如何评价?
在当下的电视环境下,这档星素结合、主打养成的节目对于真人秀创作有什么借鉴意义?节目聚焦教育主题,将主流价值与真人秀创作进行结合,如何回应习总书记提出的“通过文艺作品传递向上和向善的价值观”要求?“看电视”对尹鸿、胡智锋、俞虹等学者的观点进行提炼。
监制夏青:“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是一年级”
从第一季的关注学龄儿童到大学季的大一新生再到毕业季聚焦艺术院校大四学生,教育话题一直是《一年级》不变的灵魂和主旨。虽然三季节目关注人群不一,但保持“一年级心态”一直是贯穿三季节目的创作内核。
“为什么我们从小学做到大一再做到大四学生?因为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是一年级。”节目监制夏青这样阐述《一年级·毕业季》的创作初衷。
在她看来,其实《一年级》每一季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节目,而这在当下原创节目稀缺的大环境下,湖南卫视和徐晴团队能够坚持下来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啃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一年级》三季的制片人徐晴也分享了三季以来的心得,“我一直用勿忘初心来鼓励自己和我的团队,我们希望将教育做成带有梦幻色彩的东西,要通过节目倡导一种美好和希望。”
胡智锋:蕴含政治、传媒、教育、文化四层意义
通过关照教育、关照现实和关照学生成长,从而实现与主流价值、主流群体的对接,是《一年级》社会意义体现的路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从政治、传媒、教育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意义,总结了《一年级》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独特份量和价值。
其一,政治意义。“《一年级》作为湖南卫视少有的具有政治意义的综艺节目,回答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主流价值如何让年轻人接受。”
胡智锋曾提出“双主流的对接”概念,即影视作品与主流价值和主流群体的对接问题,他认为《一年级》给“双主流的对接”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既传承了湖南卫视一贯关注时尚年轻群体、特别是女性群体的传媒特质,又很自然地融入主流价值,让年轻群体乐意接受主流价值的使命和责任。”
其二,传媒意义。胡智锋认为,《一年级》是被唱衰的电视进行强势回击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强势的关注度也给内容行业提了个醒:“只要内容做得扎实,不管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依然可以保持强势的社会关注度以及非常好的运营状态。”
其三,教育意义。在《一年级》对学生教育问题的关照中,胡智锋认为《一年级》在“学校教育之苦”之下体现出了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是对学校教育“关于年轻人成长、社会教育、人格教育”若干不到位的一种强力补充,“我认为全社会的家长都应该感谢这个节目。”
其四,文化意义。第六期节目中,一年级学生勇闯金鹰节上的表现和前辈对新人的艺德传承,让胡智锋看到了《一年级》更多的文化意义:“一年级借助明星和学生的互动,展现新一代的文化景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传播。”
俞虹:有意思和有价值的结合,电视娱乐的升级之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则从电视节目发展的角度出发,肯定了《一年级》对电视节目创作的升级、突破上的价值。在她看来,“《一年级》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它把有意义和有价值做到了一个最好的结合。”俞虹认为,无论是以明星还是素人为主体的节目,有思想、有追求、有价值引领是重要基础。
一则关于旁听生组学生王润泽的身世的短视频,令俞虹等专家学者感触颇深。这个被媒体称为“寒门胡歌”的年轻人家境贫穷但依然不放弃演员梦想,在一年级的舞台上咬牙克服自己短板,让俞虹感慨,“在看过王润泽的视频后,我觉得一年级回答了我们一个问题,那就是综艺节目怎样才能做得有价值,而节目的切入点就是教育。”
虽然《一年级·毕业季》聚焦的是艺术院校的大四学生,但俞虹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一个以成功演员为代表的年轻人背后的成长故事。“在王润泽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年轻人思想真实的呈现,这种纯朴的精神也会影响很多年轻人的观念。”
而此前节目中呈现的胡歌、李安等大腕与学生的互动,也让观众看到了这些明星的真实价值理念,以及他们对年轻人的培养教育的热诚,“对于有的年轻人来说,往往他们的一句话会比父母都有用,所以这种明星使用所呈现出的积极价值、引导意义,比标签式的使用更有价值。”
俞虹表示,节目以专业的方式真正回应了“教育应该怎么做”,节目通过对毕业生成长故事的记录,真正连接的是“一种价值的、文化的、教育理念的追求”,这也是她很看好的部分,因为“娱乐一定要升级,中国的电视节目一定要经历这样升级的过程。”
尹鸿:养成主题、聚焦教育,“向上、向善、向美”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也着重对《一年级》在正能量传播上的价值进行了肯定。
在他看来,这档成长教育养成类节目,的确蕴含了“养成”的主题,这使得节目与教育性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这也是目前电视节目中较为难得的。“湖南卫视这一点很难得,保持自己的青春气息,还聚焦教育,还挺不容易的。”
“向上、向善、向美”,是尹鸿对《一年级·毕业季》的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通过文艺作品传递向上和向善的价值观”的要求,在尹鸿看来,“现在《一年级》已经做到了向上向美,还可以增加一个向美。”
尹鸿也对《一年级》后续节目的创作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养成过程中的专业性和差异性还可以更高,“专业强度更强些,是不是能够增加作品的一些张力?”
第二,情感表达方面可更朴素一些。他以王润泽与奶奶看电视剧的片段为例,这个朴实的片段其实是最令观众感动的,“越生活化、越朴素越能打动人,现在这一代观众对朴素东西的接受度超过过去。”
彭侃:普适性题材、清晰结构,具备模式化潜质
乐正传媒董事、副总裁彭侃直观感受到《一年级》三季以来模式感越来越强,他从几个维度对《一年级》的模式化程度、是否具有国际发行的潜质进行了评估。
他介绍,对于一个节目是否模式化,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节目的题材是否具有普适性价值,“《一年级》讲的是关于一群有演艺梦想的年轻人共同打拼、竞争、追梦的故事,这其实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题材。”
其次,节目是否拥有清晰简洁的结构,以及标志性的环节。在彭侃看来,“毕业季”中旁听生和科班生的关系、甄别机制、声台形表环节的设置,都是非常清晰的。节目在纪实性和娱乐性方面达到平衡,这是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
再次,能否成为一个模式,也要看它有没有技术含量。彭侃认为,一档以素人为主体的真人秀节目,最难的就是选角,而毕业季中的选角很成功,“我们看到这一季当中很多人让人印象深刻,这也跟徐老师长期做素人类真人秀所积累下来的选角经验是密不可分的。”另外一个技术含量体现在剪辑方面,一百多个机位、2000:1的片比,对团队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第四个维度是收视效果以及社会影响力。“一年级的收视率、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对年轻观众的影响力,都是很好的指标。”
欢迎关注“看电视”!
深度行业透视、独到客观评论、新鲜内幕资讯
广电行业、文娱产业资深媒体人运营打理
看电视,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见识的内容行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