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中国最好的抗日剧是哪部?
问十个人,九个人会回答:《亮剑》。
这部剧从2005年登陆央视后,就火爆全国,收视率一度达到了13.7%,是当年的收视冠军。
《亮剑》豆瓣的评分是9.4,它或许不是最经典的电视剧,但一定是电视剧里的梗王,如今很多网站和论坛上,《亮剑》已经超越一部抗日剧的范畴,成了表情包的资源库,金句的批发商。
怎么样,是不是有画面了。
当然《亮剑》成为经典,绝不是靠这些搞笑的表情包,它本身就质量过硬。
1、首先是它的故事过硬。
本片改编自作家都梁创作的同名小说。都梁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年轻时曾参军,服役于坦克部队,复员后回到北京开始剧本创作,他的另一部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是《血色浪漫》。
《亮剑》的小说44万字,全书以李云龙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从抗日战争、直至新中国解放的历史,堪称一个人的史诗,小说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有这样的小说衬底,《亮剑》的电视剧自然有了质量保证。
2、其次是演员的演技过硬。
《亮剑》小说还有个硬伤是人物过于扁平化和脸谱化,再拍成电视剧,是李幼斌、何政军和张光北这些老戏骨给小说里一个个干瘪的人物注入了灵魂。
特别是李幼斌,典型的大器晚成,47岁前虽然金鹰节“视帝”的荣誉在身,但却不温不火。直到参演了《亮剑》,他才真正进入了一线大咖的行列。
在剧中他塑造的李云龙过于经典,以至于从那之后李幼斌就和李云龙划上了等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2011年翻拍了《新亮剑》,有人这样评价黄志忠版的李云龙:黄志忠演的压根儿不是李云龙,而是李幼斌。
不是黄志忠不能打,谁让李幼斌是高达呢!
3、最后是它的幕后团队过硬。
《亮剑》的成功许多人归结于小说和演员,却忽略了它的拍摄团队也非常牛,导演在战争场面的调度,编剧在角色的改变塑造上都做了出色的改编。
编剧有多牛,做个对比就好了。
2011年《新亮剑》找来小说的原作者都梁当编剧,最后编出的效果一阵稀烂,《新亮剑》豆瓣评分只有4.7分。
而05版《亮剑》里,编剧所处的创作环境非常严苛。
因为在小说结尾,经历十年政治风波后,李云龙用楚云飞送的勃朗宁手枪开枪自尽,妻子田雨两天后割腕自杀,堪称悲惨至极。电视剧版的结尾和小说的结尾注定大相径庭,写的剧本再好也会被吐槽是阉割版,可即便如此编剧还是进行了大胆的删改,并增加了很多的跌宕起伏的剧情。
比如:原著中有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几乎雷同,编剧将战役精简,李家坡啊,黑云寨啊,聚仙楼啊,平安城啊等等,每场的内容各不相同,都有很强的记忆点。
这样的改编某种程度上将原版小说提高了一个档次。
4、再说说导演有多牛。
只说一个细节足以证明导演的功力,这版的《亮剑》里有非常多的长镜头,比如:有一段李云龙和赵刚接孩子下课,沿着胡同边走边聊天,就是一镜到底的,除了两位演员的台词功力,导演对场面的调度功不可没。
再比如:剧中李云龙接受思想改造,上了一堂名叫“二战中的苏德战场”课,课堂上他舌战群儒。这一段是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
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里有一个“史上最佳长镜头”,拥有400多个细节,但长度也不过138秒,《亮剑》这个长镜头直接干了6分钟,虽然只发生在一个场景里,但说明了《亮剑》的导演把电视剧拍出了电影的复杂度。
总之,《亮剑》是一部绝对的经典,它已经历经15年的考验,被我们这一代观众捧上了神坛。
5、然而,《亮剑》真的是360度无瑕疵吗?
非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亮剑》“零差评”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差评了,《亮剑》在逐渐走下神坛。
比如:有人有指出了《亮剑》是低级穿帮最多的电视剧,全剧有几十处低级的穿帮镜头。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整个故事的场景都发生在冬季,抗战胜利那天晋北竟然还在下雪,显然不合理。真实情况是剧组经费有限,只能将全部的戏份在冬季拍完。
当然这些穿帮镜头还是零星的小污点,原著小说的毛病可就是大污点了。
就在几年前,全网还流行着一种论调:《亮剑》小说没拍出来的部分才是精华,05版的《亮剑》只是一部被阉割的电视剧。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阅读了原著,才发现所谓的神作不过如此。《亮剑》这本小说不夸张的说比电视剧低一档。
所以,《亮剑》相比小说,它绝不是被阉割了,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典范,优越的原著党可以休矣。
在《亮剑》之前,中国流行过样板戏,流行过主旋律,我们推崇的是根正苗红的英雄,他们唇红齿白,说着微言大义,问题在于他们看着不像是人,更像是神。
从电视剧回到现实,《亮剑》播出的那个年代,年轻人最爱看什么?是“感动中国”评选,记得那时我们最喜欢把颁奖词写进作文里。
这时候《亮剑》出现了,李云龙的形象颠覆了大家过去对英雄的刻板印象。原来英雄也可以说脏话,英雄也可以不听组织安排,英雄吊儿郎当还能打胜仗,英雄也能抱得美人归不用为祖国慷慨赴死。
这种新鲜感,让那时的我们找到了精神依托,我们喜欢这样有血有肉真实的英雄。
可后来反而矫枉过正了,李云龙火了以后,人人都在讲人物不能脸谱化,人人都在推崇英雄建功立业时也要摆pose,谈恋爱,这样才有人味儿。
比如:几年前的《霍去病》,直接让霍去病谈起了恋爱,再比如《亮剑之雷霆战将》,直接让战场上的英雄抹上了发胶,这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回顾李云龙,褪去新鲜感后,他其实漏洞百出,残存的军阀习气,违抗命令,官报私仇。这些“陋习”乍一看很爽,细品起来让人难以接受,再比如他打骂士兵,抢夺战友战利品,和赵刚分开军政工作,这些在现实中都经不起推敲。
李云龙虽然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但他的发迹史也过于离奇,如果活在现实里,他早就被枪毙二十回了,我们的军队能打退日本人,建立新中国,靠的不是李云龙这样的人,靠的是铁的纪律。
所以不客气的说,李云龙已经过时了。
我们现在推崇什么样的英雄,是《大圣归来》里的悟空,是《战狼》里的冷锋,是《中国机长》里的机长,他们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打底,救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他们所谓的人味儿也是无伤大雅的小情趣,他们所谓的叛逆也是英雄壮举下的点缀,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梦!
最后番茄君想说,《亮剑》是一部有着时代烙印的经典,我们要做的不是无限拔高,而是把它放在该放的位置,我们的目光不是远远仰望,而是深情凝视,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忍者爱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