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好的科幻电影是因为电影特效画面不行,是因为科技水平不够。而今天北北就决定和大家聊聊这部史上最低成本的科幻大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该部影片由richard schenkman执导,杰洛米·贝斯拜(jerome bixby)编剧,成本仅一万美元,豆瓣评分却高达8.5分,超过绝大多数高成本科幻电影,创下了几亿票房,它凭什么?
说起好莱坞科幻大片,想必在我们心中必然是这个样子。不用看就已经知道经费在燃烧。
然而,现实却是,一万美元也能拍出与好莱坞大制作媲美的“科幻大片”。它没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炫彩特效,没有好莱坞巨星,没有先进的拍摄设备,但它却吸引无数观众为之驻足。
一间被搬空的房子,一位活了14000年的穴居人,和七位世界各领域的顶尖学者(除去搬家工人)便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主
人公john,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哈佛历史系教授,在工作10余年后毅然辞职离开,搬家的那天,他的好友同事来为他送行,好友们对约翰的离开困惑不已,就在此刻,john说出了自己活了14000年的秘密。
梵高的画作,银色弓箭,史前的石斧,成堆的学位证书让这场送别不同寻常。这个时代顶尖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精神领域学者和虔诚的基督教徒齐聚一堂,同“祖先”开展了超越常识颠覆认知的学术辩论。
这部电影借科幻的名义,论述了历史,人类,宗教三大命题,引导人们去思考本源,去质疑,去探寻真相。
john一个活了14000年的穴居人,做过部落首领,捕过驯鹿和猛犸;同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好友;梵高曾经常到他的农场作画,并赠送了一副给他;他认识释迦牟尼,曾跟随他学习并伴他到死亡;他将在佛教所学带到罗马,想要普化世人,被人们奉为上帝之子—耶稣;他告知现今宗教的宣扬的理念,并非他的本意。
该部影片传递出来的思想我无法用寥寥数语说清楚,它是值得我们二刷的好片,但这部电影最让我惊艳的是编剧的创作。
一部成本极低的软科技佳作,采用围炉夜话纯对白的形式进行脑洞大开的思想实验,颠覆了我对科幻电影的认知。且不论电影折射的人类命题是多么深刻,单看这电影不同寻常的拍摄,便让我对国内科幻电影有了些思考。
中国电影现状
科幻电影常有“硬科幻”和“软科幻”之分。“硬科幻”把科技作为主题,配之以绚丽特效,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惊奇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无疑,这对资金,电影工业技术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软科技”则是以科幻为引,对外输出哲学思想,人文地理,伦理情感,宗教历史等等的价值理念,描绘现实,引导你去思考。因此它对画面特效的要求不高,可以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只需要一间破屋子和八个演员,也可以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不需要什么大场面。
在电影市场上,当然是硬科幻比较吃香,不需要带太多思考去观看电影,尽情享受它的惊险刺激。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领域的两种类型,实际上没有什么可比性,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如此,受众是如此,影视产品更是如此。
而中国科幻电影技术硬伤难以治愈,软件内涵也停留表面。如和《流浪星球》一同上线《上海堡垒》,可谓谩骂声一片。故事逻辑,剧情,极其画面都让人无尽吐槽。若把中国科幻电影的水准归结于特效科学技术上来那大可不必。硬件设施并不是阻碍一部电影成功的因素。
若《那个男人来自地球》的这一万美元给中国,会拍成什么样的作品呢?
是这样?
还是这样?
我并非在贬低国产科幻电影,国产也不乏有优秀的作品存在。但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力想象力都远远不够,优秀的导演和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硬科幻没有技术工程,软科幻流于形式,国内电影也一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像《超时空同居》《颤抖吧阿部》《疯狂的外星人》等等软科幻电影虽评价不高,但也算是较成功的国内软科幻尝试。
科幻电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下逐渐本土化,呈现软科幻的发展状态。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根植于中国群众心中,在市场上的科幻产品大多是以情情爱爱,人文故事为题材。加上中国自古是讲究中庸之道,因而极具西方特色“英雄主义”在中国虽产生猎奇感收割大批粉丝,但中国却无论如何也拍不好此等科幻片。部分电影过分重视科幻魅影,却囿于技术不甚娴熟而落得个“东施效颦"三不像的境地。
而更多的电影则是在中国逐渐本土化,借着科幻的幌子述说人文故事,呈现一种软科幻发展状态,但仍然停留在表面。如《逆时营救》《我的机器人男友》手段都并不太高明,立意也不深刻。
科幻电影“难产”的原因分析
文化产品的基础在于文化创作。尤其是软科幻,更需要好的故事支撑。
看中国现状:其一,高质量科幻小说作品匮乏,科技文学基础薄弱,仅只有刘慈欣,郝景芳,宝树等等创作者的支撑,没有足够多的优秀蓝本去改编。
其二,科幻电影工作者的科幻素养不够。科幻片要基于科学,不能胡乱的瞎扯,要具有真实性,逻辑性。因此,避免电影出现知识漏洞,对于科幻电影剧本的改编门槛也是较高,不能光有脑洞,基本科学素养也要具备。
其三,电影的科技感不足。这个问题也并非一日就能解决,科技感对于电影工程仍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说《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崛起,但是仍然有漫漫长路要走。
电影审核对影视行业的严格把控已成为常态。影视行业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承载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家对电影的内容,主题,形式,标准,程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文化产业秩序,电影质量。但是也制约了影视行业的发展。电影审查程序繁琐导致审查时间过长,电影不能及时上映,严格的管控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影视行业的创造力,创作者的积极性。
科幻电影成本高,资金回流少,在市场上不够吃香。对于中国而言,科技电影是一个烧钱的项目,成功的科幻电影又屈指可数。特效,空间这些都需要高成本的大制作。相比较而言,传媒公司则更倾向于打造市场上的热点:爆款仙侠剧,综艺选秀节目。愿意劳神伤财,认认真真创作科幻片的人实在太少。
市场生产以需求为导向,大众的审美偏向也影响科幻电影的创作。一个时代的影视产业如此流俗,是与大众审美离不开的。最近影视行业大热大火的有爆款选秀养成综艺,如近些天《青春有你二》频繁上热搜,还有甜而不腻的《传闻中的陈芊芊》等等诸如此类。
会发现我们时代的影视偏向于小情小爱,在影视作品中这类也占绝大多数。大众的审美,需求偏向倒推影视行业的文化创作。故而在中国的科幻电影中,科幻加爱情题材的电影也层出不穷。
科幻电影该何去何从
好莱坞科幻片一直是科幻电影的标杆,但是科幻电影的母题并不局限于“英雄主义”“拯救世界”。中国科幻电影的拍摄也不必拘泥于此,作为科幻电影的后继者,我们要将中国传统,同科技结合,拍摄中国式的科幻电影。
单一的模仿极容易陷入东施效颦的误区,不如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让科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匹配,构建创作活的源泉,让科幻电影接地气,打造自己的ip。
中国科幻电影需要大批的优秀科幻创作者。光有刘慈欣是远远不够的,创作者
也应该沉的下心去搞创作,而不是为了圈钱去创作。
科幻电影及科技与艺术为一体,故而创作者既要有科学人文知识,又要有艺术张力,唯有两者很好的结合,编排的剧本才富有活力,做到刚柔并济。
国家对电影市场的管控要把握有度,对影视行业加强宏观调控。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其他领域,中国的审查管控都较严格 。虽然对维护社会秩序,构建良好社会风尚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是文化创作极其容易受限制,缺乏活力。国家应把控有度,借鉴国外电影分级制度,完善审查管控法规,明晰范围,电影对应到人群,以至于不让文化创造力流失。
科幻电影在中国并没有大众化,反而是短板的存在。国家可加大对科幻电影的鼓励和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电影工程也朝产业链发展,要分工明晰,体系结构严谨。《流浪地球》昙花一现后,国产科幻电影虽有进步,但依旧艰难前行。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不同寻常的拍法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前途的光明。当我们的硬件实力比不上的时候,大可发挥人无尽的创造力,这也比较适合中国科幻电影初步阶段或小资影视产业的发展。我们也应多分耐心,去期待科幻电影更好的明天。
文| 北北
编辑| 朱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