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0月25日,书香吉林讲书堂里一群书友准时赴约宋胜杰老师和他的《第四十一》,一边追寻这部文学作品,一边展开宁静美好的精神漫游之旅。
“阿拉尔海上的岛屿,就像平底锅里的煎饼一样,平平地排在水面上,岛屿的边岸低得几乎看不见了,岛上什么生物也没有。”“没有飞禽,也没有植物,就是人,也只在夏天才在那里露一面。”
伴随着宋老师柔和且充满感情地声音,听书人的思绪直接进入情境。前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第四十一》,就要在这平静荒凉得要死的岛屿上,展开两个阶级、信仰、文化修养、追求都不相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在押送海水般蓝色眼睛的白军军官的过程中,爱上他、最后又击毙了他的故事,讨论了爱、阶级等问题。故事不长,也没有极其宏大的场面,我们却从那寂静小岛的一声枪响中,感觉到两个时代、两个阶级搏斗的壮烈场景。
“优秀作品所传递的不同的文化基因,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聆听宋老师的解读,在感受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魅力的同时,更能鲜明体会到一位温和谦逊的教育家喜欢文学、推广经典、深爱教育的情怀,和风细雨般洒落在解读经典作品的全过程。
一如:宋老师借由本书作者所言,“文学就是友谊树上的第一个花蕾”,分享他的启发:国与国之间要有更多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更可以在心里扎根。期待中国的作家和作品走到“一带一路”上去,介绍我们的文化,介绍一个健康的、先进的中国,日益奋进的中国。
又如:把经典文学作品分享给阅读的孩子,让孩子学会“打开阅读”的格局。宋老师说,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在文字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读一样的书,写作文时如何做到不千篇一律?去帮助孩子打开阅读的心:阅读书中的画面、人物等,无论是线性的,或者是跳跃的,看到文字的时候,闭上眼睛,勾勒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看到画面的时候,猜想自己想要用哪些优有效、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如果老师把这样的方法教给孩子,而不是死记硬背“好词好句”,那么,孩子们的作文怎能写不好?
来源: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