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提起华尔街的精英,虽然谈不上冷血,但至少是纯粹到不在乎人情冷暖——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对金融行业的精英人士的印象。
指尖划过的数字都是成千上万的财富,可以让人一夜之间功成名就也可以让人顷刻之间倾家荡产债台高筑。
我们能够理解金融人的冷血和无情。
金融之最在华尔街,影视之最在好莱坞。从2008年金融危机刚开始,网友就在期待好莱坞关于此次金融大事件的作品,毕竟“国家不幸诗家幸”。
而好莱坞大导们也从不让人失望,《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大空头》甚至姗姗来迟的《华尔街之狼》…从各种角度解读了2008这场金融大海啸。
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精彩。而豆瓣评分7.8的《商海通牒》凭借一众人演员出色的演技和扎实的剧本,获得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甚至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尔街的一点温暖。
背景概述
从公司的业务体量来看,影片中的公司必定是顶级投行,毕竟这部电影要讲述的就是这个公司的先发制人,而成为了全球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而影片要探索的正是明知道自己的自保之举无异于杀鸡取卵,风险转嫁出去之后,谁接手谁亏损,整个行业都将元气大伤——那么你还会毫不犹豫地说服合作伙伴接过自己手上的雷吗?
我们知道你肯定会的,但是你至少迟疑过,就足够让我们感受到温暖,这就是《商海通牒》的价值。
很多网友猜测影片中的公司应该是五大投行之一的高盛或者雷曼,而影片最后该公司清仓了大部分的产品,成功规避了这次风险,所以必定是高盛无疑。
雷曼兄弟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轰然倒塌了。
导演无意在电影中科普太多专业知识,交易的产品究竟风险有多高、发现风险的模型究竟是怎么回事,导演都直接用直观的数据一笔带过。这也是这部电影紧张感欠缺的原因,不过好在有一众非常优秀的演员。
交易的产品属于金融衍生品,像股票、债券之类的都是基础的金融产品,那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就属于衍生品范畴(基于基础的金融产品)。
金融衍生品特征之一就是加杠杆,加了杠杆的效果就是更刺激。
随着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简单的几种基础的金融产品或者低级的金融衍生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更直接的说,是无法刺激到华尔街精英人士的兴奋点了。他们需要更高的杠杆,更高的噱头——好让他们更加贪婪地掠夺无知的韭菜。
什么是债券?简单理解就是借条么,写明本金和利息,分为国家债券和企业债券。当然,也有个人债券,也可以在私下自己转让,但没人给你背书,终究只是在小范围内流转。
国债是以国家信誉和实力来背书的,可以说风险很低(所以会有很多人抢购国债),收益也不会很高。而企业债券明显面临着企业经营风险带来的兑付风险,所以利息会高于国债。
债券的收益有两部分,利息和本金。当然,风险也有两部分:利息和本金都要不回来。所以债券是可以跌的一文不值的。
本金十万,每年的利息是10%,期限是十年,那么根据根据折现率是可以算出这张债券此时此刻的准确市值的。
当然,市值只是参考,基于对债券面临的兑付风险的考虑,实际交易价格完全跟市值无关。
电影中的交易产品便是基于债券的一些匪夷所思金融产品,更多的应该是基于房贷。比如卖给花旗银行的就是一笔价值3亿多美元的30年期衍生品。如果经济下滑,出现系统性的断供风险,不用质疑,这个产品的交易价格应声下跌。
电影中发现这种风险的数据模型操作起来原理很简单,但是建模应该是涉及到了非常专业的金融知识和统计学知识。毕竟发现这个问题的一个是建桥工程师,一个是火箭工程师。
根据大量的历史数据计算出一个模型,然后加上一个合理的变动区间(10%~20%),用这个模型再去检验过去的单点数据。然后发现过半个月内,多次有风险值突破临界值。
所以有两种选择,要么看着产品在自己手上跌的一文不值,要么赶紧利用信息差迅速把烫手的山芋丢给一无所知的同行。
动作必须要快,因为不出半日整个行业都会知道你在做什么。没有人愿意跟你交易的时候,你就只能自己抱着等暴雷了。
美中不足
这部电影是由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拍摄,被高层慧眼识珠而名声大噪。很多网友看完也表示这是一部由演员拯救了的庸片。
必须承认的是,这部电影的紧张感完全是有演员营造出来的。山姆的焦灼、皮特的崩溃、高管之间的剑拔弩张和董事的雷厉风行……然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破地毯上翩翩起舞,电影很多地方设置有缺陷。
一个小职员发现了问题,上报给了小领导,小领导汇报给了大领导,大领导则带他们在凌晨一点半在会议室看到了高管。两个小时后,全国各地的高管全都坐着直升机乌泱泱来了……
在短短深夜的七八个小时内,从最基层直接捅到了董事层。这如果不是影视作品,就太说不过去了。
确实,小职员(火箭工程师)把问题说的很清楚:一旦跌幅超过25%,这家公司的市值就亏没了。
然而这个论点足够惊动高层吗?——份量是够的,但是导演没有渲染到位。要知道在接下来的一天内,一个世界顶级投行不顾市场反应,清空了所有账户——导演营造的氛围完全不够,甚至还没有男女高管跟保洁阿姨在电梯里那段来的有气氛。
电影90%的市场是在铺垫第二天的那场交易,然而简单的几个电话就结束了,没有想象中的刺激,没有想象中抛售带来的恐慌。所以前一天晚上,在董事会上所有的铺垫都没有callback。
导演应该没有切身去体会过金融行业,或者说没有实力营造观众现象中的金融行业的疯狂。这一点可以多学学《华尔街之狼》中小李子的办公氛围。
电影中还有一个话题就是失业(裁员),或许导演是想要通过裁员来表达行业的萧条,但是呈现的有点莫名其妙。
老职员在公司奋斗了19年,刚刚按揭买了房子,他被裁员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和愤怒是有理由的;女高管被通知当了替罪羔羊,需要拿着高额遣散费走人,刚开始极力辩驳到后来的坦然接受,都合情合理,但是23岁的交易员崩溃到在厕所痛哭,多少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点题
这部电影探索的人性,其实只是山姆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而整部电影能够成立的基础也只是山姆对于清仓大甩卖后果的顾虑。
如果不是山姆担心有人为此倾家荡产,行业因此严重受损,那么这部电影就是确认风险,制定方案,执行操作……它将变得索然无味。
然而做为一个空有一腔赤诚热血、看过三遍《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学过《货币银行学》和《证券投资分析》、曾经也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的我,自认为对金融行业还是有体会的。
金融行业没有尔虞我诈,但也不应该有优柔寡断。
就像电影里说的,这一次的交易跟之前每一天的每一笔交易没有任何区别。金融市场本来就是个零和游戏,有人赚就有人赔,唯一的区别是这一次的联系他们实现预知到了谁赚谁赔。
金融行业就像是在击鼓传花,音乐停的时候风险“花落谁家”就定了。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砸在自己手里。
山姆的纠结很显然只是感性的挣扎,他没有考虑到除了这么做还能有什么办法。公司的决定是为了不让自己赔钱,而山姆的想法难道是想让自己公司承担这种无法承受的损失吗?
而且正如董事所说,一个小小的职员都能发现的问题,在华尔街会有多少人都已经发现了问题?在《大空头》中,同样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背景,也是预知到了危难来临,大肆做空房贷相关衍生品,然后赚的盆满钵溢。
山姆最终选择了跟公司站在同一阵线,所以山姆的纠结不在于公司领导层面的残忍和不负责任,而是对现状的无可奈何和对同行的愧疚。
电影结尾,忙完一切回到豪宅的山姆,深夜在后院挖坑,挖坑埋掉的不只是陪伴了多年的老狗,或许还有自己这一生为之奋斗的行业和事业。
结语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全球受损严重。然而正如董事所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灾难。
风险和收益是金融市场的两大原生属性,相辅相存。理性面对风险才是战胜风险的必要条件。
未来我们还会持续不断地承受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绝对不是最严重的一次。在面对市场的残酷时,我们让自己变得残酷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