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一眨眼,又到了冬天,还有俩月就要过年了,在这里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早生贵子。对于很多学生党来说,冬天的来临意味着寒假的来临,对于上班族来说,七天长假也是近在眼前。冬季来临,外面天寒地冻,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宅在家里,靠着一部部影视剧消磨时光,但我这次要给大家推荐的,却是一些略小众的纪录片,它们制作的精良程度丝毫不输那些电影电视剧,绝对是您度过漫漫寒夜的最佳伴侣。
《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部只有三集的纪录片曾于今年年初登陆过 cctv-9 频道,但却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它却在以宅男宅女喜闻乐见的二次元为核心用户的 b 站(bilibili 弹幕视频网)火了起来,播放量高达 108.5 万,有 10.7 万人收藏了该部纪录片,那么,它的魔力究竟在哪儿呢?
这部纪录片只有三集,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这题目一看起来让人觉得有些过于"高大上",但实际看起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我们的印象中,故宫博物院似乎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存在,但当镜头走近这高墙大院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代代技艺的流传。让人看到一件件稀世珍宝,在这些普通人的手上,一件件重现往昔光彩。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上面这一大段话,是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木器组科长屈峰在雕刻菩萨时候的随口之谈,絮叨而平实的语言却透着哲理。故宫博物院科技部的这些老老少少们,一个个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却在与文物经年累月的相处中,自然而然的参透了许多哲理。当然,本片也并没有那么严肃,在讲述一个个执着的匠人故事之时,也穿插着故宫中的有趣场景,比如打杏子,挖树苗以及故宫中的鹦鹉和猫等等,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欣赏的优秀纪录片。而且,在 b 站的热情推动下,《我在故宫修文物》也被拍成了大电影,将于下月在院线推出,千万不要错过。
《走向战争的日本》
《走向战争的日本》这部纪录片,是我的推荐中唯一一部由民间爱好者制作的,它的制作方是 b 站的著名军事类制作小组 -- 卧烟同人社。
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我们这个东边的邻国,似乎一直是一个恶魔的形象出现的,我们只知道日本人对我们犯下了滔天罪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为什么。《走向战争的日本》无疑就帮助大家了解了这段对我们来说迷雾一般的历史。这个系列并没有严格的按照时间线来讲述历史,而是将各种影响了日本历史的关键性事件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日本军界内部那复杂的派系与矛盾,并且还通过一些假设,探讨了日本能否在一些关键时刻调转方向。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在卧烟社详细的资料和各种推演下,我们看清了这个东亚小国是如何在派系斗争和军政界的博弈中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的,这或许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启发,让我们知道了,战争的发动,其实并没有书上说的是因为某一个事件那么简单。而且卧烟社在制作方面也很用心,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影视剧镜头,还穿插了各种二次元人群熟知的梗,让这段丧心病狂的历史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除此之外,隆重推荐卧烟社的另一个讲述二战日美大海战的系列《碧海蓝天太平洋》,该系列是目前非盈利性视频制作团体里讲太平洋战史的最高水准。
《重生》
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信再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朋友,也从多年的教科书上能了解到一些。因此,一开始看《重生》这部纪录片,我是拒绝的,想着这无非就是又重复了一遍党史而已。然而当我点开播放键,那背景音乐一响起之时,我便忍不住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这部纪录片共分为"使命""火种""抉择""淬炼""缔造"五集。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美剧《纸牌屋》的摄影团队和美剧《新闻编辑室》的灯光团队也参加了本片的制作。
这部纪录片别的不说,但从画面方面就美的让人舔屏,在国外先进团队的技术支持下,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壁纸,音乐、选角等方面更是无可挑剔,其中周恩来和张学良的扮演者简直帅破天际一般。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就像在看一部超级长的历史电影,用逼真的历史还原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一个小火星最后烧遍了全中国。很多人一提起中国近代这段历史,就喜欢用"成王败寇"这个词,但却很少有人去想想为什么王能成而寇会败呢?这部纪录片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教科书般的生硬历史,而是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呈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时代是如何将这片大地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有许多以往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不曾了解的小细节,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书上的魔鬼和圣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在历史前进大潮和个人命运中选择和挣扎的人,这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最值得关注的重点。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是值得去了解的。在这部纪录片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是在第五集中,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蒋介石走进毛泽东住过的窑洞,用手轻抚他睡过的床榻被褥,随后黯然地走出窑洞,这段拍的绝对可以算是中国纪录片中的经典镜头了。
最后送上美男子周恩来和张学良的剧照
《天启:第一次世界大战》
最近,著名的游戏《战地》推出了最新的一部作品《战地 1》,将那个血肉横飞却又充满了陌生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带回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年轻人都对二战的历史津津乐道,却并不太熟悉一战都发生过些什么,因此我觉得,《天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了解一战最好的一部纪录片。
相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可以说是欧洲内部的一场大战,这场世界大战不但摧毁了奥匈帝国、德国、沙皇俄国这些老牌欧洲帝国,更像潘多拉魔盒一般,将民族主义、民主浪潮、共产主义等诸多思想与理念释放到了这个世界上,在还未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甚至一百多年过去了,到今天还有一些一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东西在产生着影响。
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大战略思维,由法国制作的这部《天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但讲述了大战中各国首脑的故事吗,还用了更多的篇幅去讲述那些被卷入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故事,战争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悲惨的故事。而且可贵的是,本片采用重新上色技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全是彩色的画面,这也让人更直观的感受到了战争给人类和世界带来的灾难。这个系列还有《天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全彩画面,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与参考意义。
《与弩哥同骑》
只要是看过美剧《行尸走肉》的人,相信都不会对这个哥们陌生,诺曼 . 瑞杜斯饰演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在国内大家甚至亲切的叫他"弩哥"。在片中,弩哥有三大爱好,那就是抽烟喝酒烫头,啊不对说错了,是玩弩耍酷骑摩托。其实在生活之中,弩哥也是一个狂热的摩托车爱好者,《与弩哥同骑》这部六集纪录片就是跟随着弩哥的车轮,去到美国的一个个城市、酒吧以及俱乐部中,探寻摩托给人带来的意义。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总是想到那本名字很装逼的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部纪录片的调调跟此书有几分相像。美国是个公路国家,因此人们对骑行穿过茫茫大陆有着莫名的热情,在骑上奔腾的野兽跨越崇山峻岭之时,人也会不自觉的对人生产生某些思考。对此我深有体会,对于所有交通工具来说,摩托车是最能让人充分融入自然的,油门不断加速,你能清楚的感受到风的抚摸,大脑也变得轻灵起来。所以,总骑摩托车的人都多多少少会对人生产生点思考,当然也有人思考过度,比如切格瓦拉同志,他就是在骑行的路上转变了思想,从一个牙医变成了狂热的造反派。
在这部片中,我们不但能跟着弩哥见识到美国各个城市的各个老炮儿们,还能见识到一些新鲜事物。比如电动摩托,这玩意儿太棒了,速度丝毫不输燃油摩托车,但却安静无声。想想在《行尸走肉》中,弩哥骑着的哈雷摩托从二里地外就能让人发现,走哪儿都是活靶子,要是有这么一辆无声的电动摩托车骑着,那就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丧尸发现啦"
除了上述五部外,由于篇(wo)幅(lan)限(de)制(xie),还有很多比较小众的纪录片我就不详细介绍了,给大家列一下单子吧:《古兵器大揭秘》、《人世间》、《浮生一日》、《铁在烧》、《唐之韵》、《猎捕》、《马达加斯加》、《河西走廊》、《玄奘之路》、《北欧野生风情录》、《车轮不息》、《飞翔的艺术》
纪录片不同于电影,不是无端的幻想与创造,而是这个地球上真实存在的展现和历史事实的再现,看纪录片能让人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过去与未来。所以,这个冬天,让我们看纪录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