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本报记者 崔国辉 通讯员 戈俐娟
自1974年开展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以来,我国举全国之力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由于保护得力,大熊猫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由“濒危”转列为“易危”等级。
然而,在光鲜成绩的背后,我们仍需关注气候变化、栖息地碎片化、人类活动带来的隐忧。随着一直为人们所期盼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的正式提出,大熊猫传奇的续写也更加令人期待。
图为位于四川雅安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和放归该保护区的雌性大熊猫“张梦”。 图新华社从“捡屎队”开始——大熊猫保护研究艰难起步
“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这首《熊猫咪咪》是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国宝大熊猫而作的歌曲,能够看出我国在研究大熊猫初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获赠大熊猫以来,访华的各国政要都想要大熊猫,“熊猫外交”在当时意义非凡。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当时没有人能给出数据,于是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了解我国到底有多少大熊猫。
1974年,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组建完成,负责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受命负责此次调查工作的胡锦矗如今被称作保护“国宝”的国宝。在外人看来,清查“国宝”数目是件“高大上”的工作。但他们却常称自己叫“捡屎队”。
原来,野生大熊猫独来独往,嗅觉灵敏,能发现数公里外的异动,在野外发现大熊猫实体其实是一件“撞大运”的事情。于是调查队决定从粪便着手,通过比较不同大熊猫的粪便,了解竹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等,进一步判断出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及规律、成长史、发情期等。
因野外调查需要长途跋涉,上山入林,调查队随身常备物品非常齐全,包括调查使用的掌上电脑、卡片式相机、游标卡尺、调查表、五一式罗盘仪,还有蛇药、肠炎宁等。他们也戏称自己为“野外赶屎队”(谐音敢死队)。
胡锦矗坦言,调查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是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光。那段岁月,他常常和队员们吃泥水拌饭,露宿荒郊野外。如今,当别人夸他身体好时,他总是回答“得益于熊猫调查,这是我多年爬山锻炼出来的”。
历时4年,行程9万公里,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出炉。
图为在五一棚工作的国外专家。基于这次调查结果,国务院批准将影响生态环境的设施搬离,将卧龙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2万公顷扩建为20万公顷,同时批准建立唐家河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此次野外调查期间,调查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因为观察站的帐篷距离水源地有51步台阶,于是取名“五一棚”。几十年来,以“五一棚”为起点,无数科研人员从这里出发,将他们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大熊猫保护事业。
大熊猫保护工作初期的艰辛让人难以想象。进驻过“五一棚”的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他所著的《最后的大熊猫》一书中,收录了他妻子写的日记:“我们整天整夜都待在睡袋里,我把手套、毛靴、毛裤全套在身上,毛外套里我穿了三层绒衣和绒裤、长袖尼龙高领衫,还有羊毛衣。可是我还是冷……”
多年以后,夏勒回忆起当时中国的大熊猫研究人员,依然心酸:“他们打了厚实的羊毛绑腿,用来防水和防寒,脚上却只穿着单薄的球鞋,我在心里记下,要设法替他们争取到靴子。
”如此艰辛,为什么还要执著地开展大熊猫科研与保护?
只因为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如果能保护好它,通过一定的措施也能保护好其他物种。而且,它的栖息地还庇护了成千上万种其他的动物、植物、菌类等,完整保障了长江几条主要支流上游和水源区的水源涵养和水土安全。
自此,不仅是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掀起了研究和保护大熊猫的热潮,一时间科学论文数据库中有关大熊猫的论文数更是成倍增加。针对一个物种如此集中地进行研究,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图为在五一棚工作的国内外专家。左一为胡锦矗,右一为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新时期大熊猫生存态势——种群减少趋势扭转但隐忧仍存
在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以后,1983年邛崃山系发生了大规模箭竹开花,大量大熊猫因饥饿而死亡。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平武县,还出现了饥不择食的大熊猫扑咬山羊的案例。
原本大熊猫栖息地至少会有两种以上的竹子,不同竹子的花期不同,为何大熊猫食物会匮乏?究其原因,大熊猫栖息地以海拔2500米为界,但2500米以下已都是农耕区,2500米以上仅有一种竹子可以生长,实际上是大熊猫栖息地竹子的多样性被破坏了。
随后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1985年至1988年)结果显示,全国野外大熊猫数量降至1114只,比第一次减少1345只。
这是环境给人们的警示,全国人民以及国际环保组织无不为之揪心。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见证了这场灾难,“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大地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其栖息地大量消失。”
大熊猫对生存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大熊猫变成了狭食性动物。当周边环境发生细微变化时,它生存的危险就会增加,它就像是自然环境的“监测器”。
从此,国家对于大熊猫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陆续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范围也成倍扩张。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在全社会的积极努力下,种群数量减少趋势得以扭转,全国大熊猫栖息地与分布区也开始稳中有升。
在1999年至2003年和2011年至2014年进行的两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中,野外大熊猫数量分别增加至1596只和1864只。由于保护得力,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7年将大熊猫由“濒危”转列为“易危”等级。
在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世界瞩目成就的同时,隐忧也一直存在。因人类活动增加、特大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等因素,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破碎化、孤岛状的状况严重,有很多熊猫栖息地仍在萎缩。《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野生大熊猫被分割在33个局域种群,其中22个种群个体数量低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特别是18个种群个体数量低于10只的,具有高度灭绝风险。
即便在保护区,生态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大熊猫生存的原始森林层次非常丰富,有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还有真菌,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而现在许多保护区看上去是一片绿色,但多是林木品种单一的经济林。这些树林里面没有苔藓,没有真菌,也没有竹子,静悄悄的,当然也不适宜大熊猫生存。
与此同时,建坝、挖矿、修路、城镇化正在取代砍伐,给大熊猫带来新一轮的威胁。宝兴野生大熊猫下山欲横穿马路、冕宁野生大熊猫进村觅食、甘肃野生大熊猫谈恋爱被“偷拍”……一次次大熊猫与人类的不期而遇,让大熊猫保护问题再次引发公众担忧。
启用新的体制,通过建设国家公园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家公园应运而出——开启大熊猫保护工作新局面
2017年1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合计80多个保护地将有机整合划入国家公园建设,总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科普游憩区三大板块,涵盖三省70%以上大熊猫栖息地、80%以上野生大熊猫种群、大熊猫局域种群之间走廊带。
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议的提出,到最终落地,共用了4年。
2013年底,在“4.20”灾后重建时,四川省便提出依托宝兴、芦山等灾区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最初设想。该项提议获得国家林业局积极回应,随后中央部委及四川相关业务部门开始着手相关准备工作。
2015年2月,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发布。国家林业局首次确认,在划定大熊猫保护红线的同时,在四川等地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
2015年8月,国家林业局在云南昆明召开野生动物保护类型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会议,要求相关省份以大熊猫、东北虎等为主题,不等不靠,先行试点,建设国家公园。随后,相关专家开始在成都、雅安、绵阳等市州开展前期工作。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指示,国家13个部委随即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有关工作。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已经成立,试点工作已在组织机构、部门整合、总体规划等方面得到了落实。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区,而是一个保护地的更高形态,或者是人类目前已知的最高保护物种体制。”专家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域、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将会实现对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的全方位保护体系,并实现园区内居民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太阳出来啰喂,照亮我也照亮你,咪咪呀咪咪请你相信,我们没有忘记你……”未来,大熊猫传奇的故事续写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安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