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曹利华(著名书画批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在当今众多的中青年书法家中,我选择了王文英作为我书法批评的第一人,是因为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走进经典,走向“大家”的希望。
书法是线条艺术,它区别于平面的绘画和立体的雕刻,但是从文字的发展来看,它渗透了绘画(原始记事符号)和雕刻(甲骨文、篆文、石刻文)的多种元素,又经历了从实用向审美的演变。因此书法的线条是立体的、多元的,这就决定了用笔的丰富性。因此我们看一个书家的水平,首先要看他把握线条的能力。王文英的书法,无论是楷、隶,还是行、草,线条都是如此的纯净。她临《散氏盘》取其宽博大气,寓欹于正,去其剥离形变,线断形散,既有古意又有今妍;她临《秦诏版铭文》取其用笔方折,欹正间出,去其大小不一,线条变形,既挺劲有力,又极富情趣。她临黄道周行草,因为其行草掺和钟、索用笔,既见传统,又见新意,拙中见巧,率真自然。博取古法而又有自家语言,这就是王文英对待传统的态度。因此她的书法线条极富活力。清人《书法秘诀》云:“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所谓“活趣”,即活泼生动之趣,生命勃发之趣。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书法有活趣必定笔势血脉贯通,笔力神采飞扬,笔韵风致萧散。
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思维形式,感性如果离开了理性的支撑,创作就会萎缩和偏废。因此,创作中的感性永远是理性的感性。王文英的创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与她的学术涵养密不可分。她的创作理念,创作风格,在她的学术论文中都能找到答案。她的《颓然天放—我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理想》一文就是她的书法创作宣言。她的书家与作品的系列文章,表现了她对书法的深刻理解:晋人书法“开创了中和之美与自然之美相融合”的书风(《王献之与〈中秋贴〉》),韭花贴“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杨凝氏与〈韭花贴〉》),“自然美、人的精神的自由美成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追求”(《王羲之与〈兰亭序〉》),“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苏轼语)”(《苏东坡与〈黄州寒食诗贴〉》),“《祭侄文稿》书写过程,以情著文,以情挥写,不仅文字的流程记着作录者情感变化过程,而且笔墨的抑扬顿挫也同样反映着作者情感心绪的变化过程。”(《颜真卿与〈祭侄文稿〉》”,“张旭的颠逸乃胸无凝滞的表现,所以才有其草书的天纵之象和感人之处”(《张旭与〈古诗四帖〉》)这种对书法本质的理解,使她对书法创作充满着热情和自信。她以相当自觉的艺术精神,游刃有余地驾驭着手中的这杆笔,创造着极富个性、极具特点的书法作品。
……
理性的把握是学养的重要内容,而感性的滋养更是不可或缺。诗情和书意是相通、相融的。王文英诗作的意境似乎是对书法意境的形象化描述。请看《戊子初夏双清山馆闲坐品茗》:“庭院微风戏海棠,小窗闲坐玉壶香。斜阳影里空人迹,时有流莺过短墙。”《戊子春游瘦西湖》:“流水画桥春梦里,轻移小步绿莺啁。忽然一阵微风过,片片飞红落发梢。”《忆乙酉初夏雨后游神农架》:“雨后苍山润,闲云御晓风。心随流水远,人在画图中。”《月下独坐》:“清秋池上月,波动影徘徊。独坐微风里,蛙声入耳来。”同样的静穆、古雅、灵秀。
——《“经典”是这样走进的—— 评王文英的书法艺术》
周振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王文英,著名艺术家。她的艺术世界可谓书、画、文三分天下,三者齐头並进,等量均衡提升。我相信这是文英刻意追求的艺术体系的理想模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在平衡这种拿捏,也在拿捏这种平衡。随着艺术境界的不断升华,这种平衡已成自然。三者不可轻重,不能偏颇,不准薄厚。她认为这样如同三角几何形的艺术元素的分布与结构是科学的,稳固的,互为支撑的。
文英的大艺术观紧紧依靠三个方面支撑。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支撑着她的艺术体系。她的灵魂很传统,于是,她的理念,她的思考,她的世界观、方法论均很本份。所以她所有的艺术元素均遵循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所折射的尽是典型的传统特征。二是文学支撑着她的艺术风格。她有很深的文学情结,多年一直坚守文学创作,她的文中有画,画中有书,书中有文,她的文字调动着她的性情,她的性情激荡着她的文思。她将写作有机的穿插到书画创作的间隙中,就像随时为高效运行的活塞注入机油。优秀的文学修为涵养和润泽着文英的书画艺术,亦使之书画作品充满了文气。三是良好的素养支撑着她的艺术气象。文英的交际面很广,拥有良好的人脉植被或朋友资源。当然均是良师益友。她善于观察和发现对她所有有用的信息源,然后紧接着汲取、吸纳、咀嚼,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她高雅但不高傲,她知性但不任性,她柔情但不柔弱,好的素养完善了她的人格,优秀的人格表现着她宏博的艺术气质。
随着文英艺术实践的不断探索,她的艺术世界会更加绚丽!
苏高宇(著名画家,作家)
文英女士以书名世,为当今十大女书家之一。又雅擅山水,不肯趋步于时风,机杼自出,未尝共人同生活。尤为难能的,她还是一位写随笔的妙手,老于文章。她时常怀揣着一颗秀润的文心,在书、画的闲庭里顾影流连,低徊不去,这也就有了这一册的《兰堂偶记》。似乎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书画的滋养,得窥典雅的堂奥,较于专业的作家而言,文英的文字,才是那样的可以玩索,像是成熟的石榴籽一样,一粒是一粒的饱满,一粒有一粒的甘莹。昔金圣叹批水浒曰:“是鲁达语,他人道不得!”而况周颐论词云:“(似觉)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浅而见深。”读罢《兰堂偶记》,掩卷沉思,一切言画议书的文字背后,不觉此中亦有人,亦须思之复思之,这便是悠游于书、画、文三者之间的,为一己的识见、学力、志趣与怀抱而深透独立的王文英。
▼
- 艺术家简介-
王文英,字仪羲,号兰堂、双清山馆主人。书法家、画家、作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进修于国家画院。
《中国书法报》遴选“当代十大女性书法家”、书法思考2016年最具影响力书法家百强、书艺公社2017年百位最具收藏及投资价值的书法家,《书法导报》推介当代书家50家,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书法篆刻院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昌平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顺义区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北京昌平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
出版有《北窗夜话·兰堂王文英散文随笔》《兰堂偶记》《五分钟读懂一幅书法作品》《青少年书法早成》(隶书卷)(行书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理论辅导教材》及多种书画作品集,诗词曾收入《现代古诗三百首》《古今妙词一百首》(文史出版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