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大轮明王和金轮国师都是师出密宗,先辈的鸠摩智称得上是后辈金轮的师祖,而且两人都是经历了两次中原之行,不过一人最终得返吐蕃,一人命丧中原。由于时代关系,明王鸠摩智是吐蕃王国的国师,而金轮却是蒙古帝国的国师,轮权力金轮在鸠摩智之上,论佛门地位,则金轮远不及鸠摩智。正是这种成就上的差异,才造成了两人结局的不同。
一.鸠摩智的结局是他修行之路的因果
鸠摩智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严格意义上也称不上坏人,他从没杀过一人,他的戾气源自武功的修炼,他的所做所为,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希望自己的武功修为再进一步,然后将世间最高深的武功绝学都带回吐蕃,光大自己宁玛教派的门楣。
羽菱君一直认为,金庸先生在写鸠摩智的时候,实际上不但是让他给段誉的高手之路作嫁衣,也是给鸠摩智的修行安排了一场考验,他离开吐蕃就是为了历劫。因为他本是有高深佛法修为的僧人,在中原的种种作为,称得上是他得道之路的诸多魔障和劫难,只有经历劫难,才能真正的大彻大悟,方得正果,成为一代得道高僧。鸠摩智的中原之行,就相当于是唐三藏的西行取经路。
鸠摩智的两次中原之行,第一次为他的修行历劫种因,第二次为他的修行历劫正果。
第一次他奉师命来到中土少林,以交流佛法为名,实际上是觊觎少林武学。在机缘之下结交了在藏经阁盗经的慕容博,得到了他相赠的三十多门少林绝技,不过却中了慕容博意在挑起吐蕃和大理纷争的奸计,为二十年后意图夺取大理绝学“六脉神剑”埋下祸根,也是为他二十年后的修行考验种下因缘。
这次返回吐蕃之后的鸠摩智,潜心修行佛法,勤练武功,武功精进,佛法有成。每隔五年,开坛讲经说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大雪山大轮寺,执经问难,研讨内典,闻法既毕,无不欢喜赞叹而去。不过他想贯通少林绝技,却又次序颠倒,虽然精研佛法,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始终没能参透“武学障”,修炼绝技之时,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因而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中的戾气,反倒内伤已积,危险潜伏。戾气便是鸠摩智修行之路的魔障,身拥高深佛法的他,需要突破魔障的机缘。
二十年后,在他听闻慕容博已经去世之后,为了践行与故人的承诺,鸠摩智开启了第二次中原之行,不过却是从大理夺取剑谱而始。这一次再踏中原,实际上就是鸠摩智修行路上突破魔障的机缘之行,鸠摩智不但造化了自己,也造化了段誉。他造就了段誉得到修炼“六脉神剑”的机缘,将他带到中原,成就了段誉武学爱情的双丰收。而他自己则经历了一番考验,最终在西夏虽被段誉吸尽一身内力,但却因此化去了因练武而生成的戾气,成就了莫大的机缘。戾气一化,阻碍他佛法修行的魔障便破,自此大彻大悟,成了一代高僧。
鸠摩智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便是吐蕃“九大译经师”之一的般若鸠摩罗。小说中的鸠摩智在大彻大悟返回吐蕃之后,广译天竺佛家经论而为藏文,弘扬佛法,度人无数。其后天竺佛教衰微,经律论三藏俱散失湮没,在西藏却仍保全甚多,密教自此大兴,三藏典籍辗转传入中土甚多,其间鸠摩智实有大功。鸠摩智的佛门之功,成就了他的佛门地位,其实也造就了他在小说中的结局,因此,羽菱君才说鸠摩智的中原之行就是他佛法修行的一场考验。
二.金轮的结局是他角色属性使然
相比于鸠摩智的身具高深佛法,拥有大贤为原型,金轮则相对简单一点。金轮这个人物,纯属是金庸先生为与郭靖为首的大宋武人为敌的蒙古,塑造的一个必要高手,他的属性跟“蒙古三杰”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帮助蒙古入侵大宋。也就是说,即使没有金轮,也会出现一个“银轮”和“铜轮”的高手,因此金老干脆将“五轮”合归为金轮,将这个必要的高手取名为“金轮法王”。
因此,金轮在小说中的角色意义就简单多了,小说中赋予他的任务就是与中原武林为敌,铲除异己,帮助蒙古的入侵大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将一统中原武林,成为武林盟主为目标,而且为了能有与武林盟主的地位相匹配的资格,金庸先生将他的身份提升为蒙古帝国的国师,也称“金轮国师”。
带着这个目标,金轮国师带着两个弟子开启了他的第一次中原之旅。在大胜关陆家庄的英雄大会上,前来搅局的金轮差点就让中原武林颜面无存,但最终却遭到“主角光环”加持的杨过用计所败。此后在中原武林多生事端,积极为蒙古军队的入侵所驱,以作先锋,后来主动请缨连同蒙古军中其他各路武林好手率领大军进攻终南山与全真教一战,却因自己舍长用短而不敌“主角光环”再次闪耀的杨过,被他的”玄铁剑法“所败,在差点被杨过杀死时因弟子达尔巴的拼死护师,才得以保住自身性命,结束了第一次中原之行。
金轮这个人,心里素质是奇差的,而且生性多疑,这两点让他的战绩与他的实力极不相称。他与人交锋,工于算计,但却疑东疑西,易受环境的影响和对手的迷惑,实力上原本在他之下的杨过正是看中了金轮的这一点,才在与他的交手中屡战屡胜。金轮法王,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不合格的反派高手。
结束第一次中原之行,返回蒙古之后的金轮,苦练武功,经十六年潜修,冲破”龙象般若功“第九层难关,达到第十层的境界,堪称练武奇才。随即重回中原,重新为了他的目标而奋斗。
此时金轮的武学修为经已齐肩中原的后五绝,可以与前五绝争锋的的裘千仞就是死在他的掌下,后五绝中的黄药师、一灯和周伯通跟他对阵,完全占不到一丝便宜。最终在襄阳大战中,败在杨过之手,则完全是受交手时环境的影响,他当时顾及着郭襄的安危。(注:顾及郭襄安危,是金老在新修版中对金轮这个人物形象的修改,也是为了让他败在杨过之手,给人产生他武功高低飘忽不定的错觉做一个解释。)
作为敌派第一高手的金轮,他的结局是必须要死的,不然体现不了主角杨过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佛门中人,他以权念为先,不阻杀戮,罔顾天下苍生,不但给天下苍生带来无穷灾难,更为自己带来诸多恶名,这一点枉为佛门中人。在“射雕三部曲”中,推崇民族大义为主题,作为蒙古国师的他,必定会成为烘托这一主题的炮灰。虽然金老在新修版中试图在改变他的形象,但他本身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出场意义已经决定了他的角色定位。
鸠摩智与金轮虽同是西域佛门高手,但因两人所具备的佛法修为不同,追求目标不同,成就不同,小说中出场的角色意义不同,造就了两人结局上的差异。这也造成了,同是反派,鸠摩智却在读者当中相对受欢迎得多,他是个可爱的反派。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