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基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上海两处。1950年的电影我观看了其中的25部,其中北方的东北(长春)和北京两个电影制片厂17部,上海的上影及私营公司8部。具体片目如下:
东影&长影 12部
卫国保家、钢铁战士、红旗歌、内蒙人民的胜利、白毛女、辽远的乡村、高歌猛进、在前进的道路上、刘胡兰、光荣人家、保卫胜利果实、赵一曼
北影 5部
吕梁英雄、民主青年进行曲、神鬼不灵、儿女亲事、和平保卫者
上影 2部
农家乐、大地重光
昆仑影业 2部
人民的巨掌、武训传
文华影业 4部
我这一辈子、太平春、腐蚀、思想问题(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
********************************************
先说一下北方的情况。东影(长影)作为国营厂的老大哥,这一年影片数量最多。虽然有量的优势,但质上的表现平平。就题材来讲,12部片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对敌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人物方面,全部以“工农兵”为主体,主角基本为进步工作者或英雄人物。表现手法上,剧情不复杂,情节走向容易预料,结尾通常是表决心或高呼进步口号。可以说,就主旋律的贯彻精神上,东影做的很到位,但观影体验来说基本无亮点。当然,矮子里面拔长子,也有几部片值得说一下:
红旗歌
编导:吴祖光
此片以一个思想不那么进步的纺织女工作为主线,描述了纱厂工人进入新社会后的思想转变。片中对女工们的行为转变做了较为细致的交代,不避讳对其缺点的描写,使人物特征较为丰满。主角吕恩在出演完此片后,整整三十年没有在电影中亮相,80年代才出演《骆驼祥子》中的配角白口袋。导演吴祖光之后则一直从事戏曲电影的拍摄。
白毛女
导演:王滨、水华
编剧:水华、王滨、杨润身
《白毛女》应该是当年名气最大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符号。以现在的眼光看,情节问题多多(例如杨白劳的死显得很不合理),这也许是因为剧情基于传说的关系。人物脸谱化,不过倒成就了黄世仁这个经典的银幕恶霸。
其余的一些片中,《内蒙人民的胜利》是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当年由于不符合民族政策遭到禁映,大改后才得以解禁。《光荣人家》由凌子风导演,由前方和后方两条主线同时推进。成萌导演了两部片,《钢铁战士》着重于四名新四军俘虏的个性描写,《在前进的道路上》借火车调度批判了领导的好大喜功,放到今天看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北影在1950年才刚成立不久,开始时以拍纪录片为主。《神鬼不灵》、《儿女亲事》和《和平保卫者》均为“普及教育片”,时间比一般电影短,主要通过小故事向观众传达婚姻自由、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军队思想等新观念。
民主青年进行曲
导演:王逸
编剧:贾克、赵寻
由孙道临主演的《民主青年进行曲》是新中国少有的以小资产阶级为主角的电影,影片着力描述了主角由不关心时事埋头读书到积极参加革命的过程,故事推进较自然,没有生硬的说教,值得一看。旧中国有名的童星黎铿也是其中的主要演员之一。
********************************************
北方的演员方面,张平(《小兵张嘎》里的老钟叔)在这一年可谓风头十足,12部片中出现了6次,频率很高,而同样是新中国22大明星的陈强、孙道临、田华、谢添、于洋均只有1部的露面。曝光频次高的其他演员有鲁非(4部)、凌元(4部)、浦克(3部)、杜德夫(3部)等。另外很多当时的配角,不少后来都广为观众熟悉,象张莹(罗金宝叔叔)、方化、黄玲(陈佩斯系列电影里的妈)、安琪(叶大鹰之母)、梁音、李百万、师伟(《秘密图纸》中的女特务)、郭允泰、葛存壮、李景波、管宗祥、孙凤琴(西游记中的梨山老母)、庄焰、恩和森、王澍(胖翻译)、蔺娜、李林、胡朋、陈戈、高平、徐连凯、张其(《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导演)、黄素影、桑夫、李健(嘎子奶奶)等等。
你会发现在这样的一大套演员班子里,很少年轻的帅哥美女。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北方电影的题材基本没有涉及到爱情。沉稳的政治干部、其貌不扬的劳动群众、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这些才是电影的主角,美貌并不是最重要的。尽管如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男演员我暂时只找到孙道临一位帅哥,在女演员中倒是发掘出不少美女,供大家参考。
姚向黎(民主青年进行曲)
在1949年《无形的战线》中首次出演一位被敌人利用的女特务,之后的影视作品不多,不然应该是22大明星的有力争夺者。
杨静(卫国保家)
于洋的夫人,在《卫国保家》中他们也是扮演一对。
张勤箴(神鬼不灵)
作品不多,在之后的《走向新中国》和《一贯害人道》中饰演过配角。
路明(在前进的道路上)
三四十年代的著名影星,解放后作品少,影响力不大
********************************************
和北方相比,上海电影此时仍以私营公司为主,由于有着解放前的功底,加上建国初审查制度相对宽松,因此电影制作在各方面都更有可看性。比如在题材、人物设定方面就较为复杂,既有象《腐蚀》、《人民的巨掌》等反映特务的片,也有如《武训传》、《我这一辈子》回顾旧社会人生百态的,还有象《思想问题》这样叙说解放初思想改造的题材。由于艺术性更强,故而在今天看来部部经典。
武训传
编导:孙瑜
著名的禁片,直到前些年出了碟才为广大观众熟知。由于制作时间跨越新旧两个时代,因此片中有一些妥协或者有问题的地方,但总体来说不失为一部伟大的巨作。
太平春
编导:桑弧
虽然此作没有超越《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但仍是部好电影,前半程时间跨度大,节奏快,也更风趣,后半程受到时代限制相对逊色些。全片秉承了桑弧一贯的中国式喜剧风格,加上石挥、上官云珠等名角的演绎,想不叫好都难。
思想问题
导演:佐临、丁力、罗毅之、叶明、鲁韧
编剧:蓝光、刘沧浪、桑夫、华山
文华影业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容易让人忽略但异常精彩的作品。全片围绕解放初思想改造的主题,将两种思潮作为矛盾的冲突点,很有看头。ps,你可以在片中发现非常年轻的陈琦老奶奶(十六岁花季中的好婆)。
腐蚀
导演:黄佐临
编剧:柯灵
私营公司的主角,一般都不是高大全的正义形象。象这部以茅盾小说改编的《腐蚀》,则着眼于一个内心挣扎的女特务。而石挥扮演的革命义士,也比其他片中的英雄更接地气。2个半小时的片,只有结尾显得过于仓促。
我这一辈子
导演:石挥
编剧:杨柳青
黑白版的《活着》,虽然石挥的导演功力不如他的演技,但也够的上一部精彩的作品。
人民的巨掌
导演:陈鲤庭
编剧:夏衍
陈鲤庭在解放前拍摄的几部片枯燥混乱,但换了夏衍编剧,立马成就了部好电影。同样是反特,这部的情节比国营厂拍的要细腻太多。
另外,刚成立的上影拍摄的《农家乐》和《大地重光》则稍逊一筹。《大地重光》讲述一小队新四军战士的敌后历险,感觉有点乌龙山剿匪的味道,大明星金焰有参演,片中的解放军相对比较生活化。《农家乐》里的秦怡、卫禹平和张伐,虽然穿着一身农装,但都感觉文绉绉的。
上海的演员方面,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很多都是解放前的熟面孔,比如22大明星中的赵丹、上官云珠、秦怡,其他如黄宗英、张翼、石挥、魏鹤龄、李纬、崔超明、沈扬、程之、林榛(三毛流浪记中的贵妇)、张伐、卫禹平、俞仲英、田振东、项堃、周伯勋、王蓓、蒋天流、吴茵、中叔皇、奇梦石、白穆、莫愁、傅惠珍、何剑飞、傅柏堂、苏芸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后来很有名的演员此时初出茅庐,象仲星火、张铮(《小花》的导演)等。
总体而言,1950年的银幕,国营厂的电影刚起步,各方面尚显稚嫩。而私营电影公司的作品则显得老道的多,呈现着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