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电影《江山多娇》,是1959年大跃进时期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影片。时隔60多年后,我从电脑上收看了这部影片,使我对当时群众治山运动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
影片《江山多娇》拍摄于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上半年,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拍电影也要进行大跃进。因此,《江山多娇》很快就拍成上演了。片名叫《江山多娇》,我想与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关。该片导演王苹,编剧王云、黄宗江,主要演员有田华、凌云、李长华、陶玉玲、石存玉等。《江山多娇》的协助拍摄单位是河南省禹县薛沟乡人民公社。《江山多娇》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禹县西部山区群众治山运动。影片中的文书记,是时任禹县的县委书记刁文同志;岳仙则是禹县鸠山公社治山劳动模范郭仙同志。郭仙同志之后被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随团曾访问过欧洲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现在郭仙已经80多岁,身体健康,住禹州市北关某家属院。
影片《江山多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讲了蟠龙湾大队青年突击队员,积极响应党的大跃进的号召,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上山挖鱼鳞坑治山的事迹。影片开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座座光秃秃、连绵起伏的群山,接着,借一个瞎子艺人之口,唱出了蟠龙湾人生活的艰辛:“蟠龙山,顶着天,洪水下山祸千年。多少房屋被冲垮,淹坏多少好庄田。年轻人逃难走他乡,留下的苦苦受熬煎。树皮草根都吃尽,眼睁要到鬼门关。流落何方难相见,全家离散实可伶。拼着命也要把儿找,一家何时才团圆!”
伴随着瞎子说书人的拉唱,银幕上出现了穷山恶水、破旧的村落和瓦屋。这个时候,故事的主人公出场了。她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名叫岳仙。岳仙中等稍矮的个子,生性活泼,性格泼辣坚毅。她和村里一些姑娘们,要与一群男青年一起,跟着团支部许书记上山挖鱼鳞坑。姑娘们上山挖鱼鳞坑,遇到了阻力。这个阻力首先来自方社长。方社长阻止的理由是村里修水库去了很多人,农业生产也需要人。要姑娘们留在队里搞农业生产。另一个阻力来自姑娘们的家庭父母。他们受旧思想的影响,认为姑娘们和小伙子一起上山挖鱼鳞坑,有些伤风败俗,不同意自己的姑娘上山。为此,共青团员岳仙带头做动员工作,带头上山挖鱼鳞坑。为了加快挖鱼鳞坑的速度,他们找到几条破窑洞,决定吃住山上,加快挖鱼鳞坑的进度。
这时候,荧幕上出现了男女青年治山的画面。他们挖鱼鳞坑用的都是原始的撅头、铁锨和钎子。青年突击队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在山上夜以继日地干着。突然,一阵北风吹来,飘起了漫天雪花。雪花盖满了山川,气温骤降,突击队员们在山上仍然继续干着。许支书在挖鱼鳞坑中由于用劲过猛, 不小心从山上滚了下来。青年突击队长许支书受伤下山了,突击队没了领头人。一些意志不坚定的队员嚷嚷着要下山,有几个人已经不辞而别走了。一个问题摆在了共青团员岳仙面前,鱼鳞坑还挖不挖?荒山还治不治?面对困难,岳仙决心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学习,继续留在山上挖鱼鳞坑。她写下了自己的誓言:“岳仙今年十八春,要与胡兰比决心。胡兰为党献生命,我要治山献青春!”县委文书记上山来了,文书记看了岳仙写的誓言,当即任命她为蟠龙湾治山青年突击队的队长,带领青年突击队继续治理荒山。
蟠龙湾青年突击队在岳仙的带领下,经过一冬一春的治理,终于取得了良好成效。一个个鱼鳞坑挖好以后,又栽上了树木。整个蟠龙山变绿了,变美了。夏季来临了,鱼鳞坑拦住了洪水,保住了田里的庄稼。这时,瞎子艺人又边拉弦子边唱了起来:“共产党号召把山治,人民力量大如天。蟠龙山上锁蟠龙,保住水土不下山。要在荒山摆战场,不让洪水再猖狂。要把荒山变良田,然后变成花果山......”
影片最后是岳仙成了治理荒山的劳动模范,蟠龙湾大队成了治山的先进典型,县委开会推广了蟠龙湾大队治山经验,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山运动!
观看完影片《江山多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该影片是大跃进时期拍摄的,影片里难免会有一些大跃进时期的政治口号,和一些大干快上的镜头。但是,通过看这个影片,我还是看到了山区人民群众在恶劣环境下,为改变面貌,用原始的劳动工具,不怕苦,不怕累,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干劲,与天斗,与地斗,与穷山恶水斗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叫人深受感动的。因为《江山多娇》电影反映的是禹县治山的事迹,我作为禹县人,也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
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发生的大跃进运动,中央和理论界早已作了定论,我不想多说。但是,对于禹县山区来说,通过大跃进,一些荒山确实得到了治理。我多次去过影片中反映的蟠龙山《现在有人叫英雄山》,山上树木早已成林,果树已经结果,今天成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景点。一些当年参加过治山、还健在的老年人,提起大跃进时期的挖鱼鳞坑,还津津乐道地说:“那时候治山挖鱼鳞坑,不讲报酬,不讲价钱,不知道苦,不知道累,只有一个心愿,尽快把荒山治好!”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