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孤零零地错落在长春市的西南郊,周边很是荒凉。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是“满洲国”时期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
一九四五年光复后,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
一九四六年,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时,在长影的东北部是一片庄稼地,间杂些许菜地,距离长影西北一里地左右有一片日式平房,那是长影家属宿舍的一部分,东北二里地左右可望到长影家属第二宿舍的二层日式建筑;在长影的西北部隔着红旗街、有轨电车道,是一大片水稻田地,长影大门就设立在长影大院子的西北部;在长影的东南部的院外依然是一片水稻田地,这水田地一直到南湖公园边的延安大路;在长影的西南也有一个门,门不大,这是为方便长影职工上、下班出行方便而设的通道。
那时,长影整个大院由三层“墙”环绕 : 第一层,铁丝网;第二层,电网;第三层,铁丝网。其中,第一层临红旗街是红砖墙。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拍战争题材的电影需要“枪支弹药”等需要严加管理。
那时,湖西路还是一个晴天一身灰土,雨天一脚泥的泥土路。
长影厂西南小门隔着湖西路依然是一大片日式平房的长影家属区,一直到长影一宿舍才见几座大楼。其中,设计讲究,造型美观的是长影一宿舍,其建筑高大雄伟,鹤立鸡群一般。
“满洲国”时期,长影一宿舍大楼是“满洲国赤十字社病院”,整座建筑的主体部分为三层,大楼两侧为四层。大楼建筑外墙为淡黄色瓷砖,大楼底部为气派的灰色大块蘑菇石。
一九七五年,长影一宿舍对面的水稻田的边缘高地上,吉林省供销社等单位建家属楼,挖地基时,挖出很多人骨 ……
那时就那么胡乱扔个遍地都是,无人收拾,无单位处理,摩电车来来往往,常常把那些脑瓜壳子、大骨头棒子碾压得嘎巴嘎巴直响,夜晚行走时还能偶尔见到发着绿光、蓝光的“鬼火”……
长影一宿舍,曾是长影职工的单身宿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长影一宿舍演变成了“筒子楼” —— 长影家属宿舍。
长影一宿舍的大楼,在二零零一年前后拆除。
在长影一宿舍楼后,有五、六座座造型上很有特色的黄色二层小楼,听说这些楼是长影大导演、大演员们居住的地方。
在长影一宿舍东北六、七十米有座三层黄色楼,这是长影八宿舍。中国著名演员蒲克,当年就居住在这座楼的一门二楼一号。
浦克,山东蓬莱人。
一九三八年,蒲克考入“满映”。
一九三九年,蒲克参演了电影《真假姐妹》,从此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
一九四九年后,蒲克参演了一大批影片 :
《吕梁英雄传》、《丰收》、《沙家店粮站》、《夏天的故事》、《新局长到来之前》、《国庆十点钟》、《地下尖兵》、《画中人》、《马兰花开》、《寂静的山林》、《风从东方来》、《甲午风云》、《英雄儿女》、《艳阳天》、《向阳院的故事》、《熊迹》、《人到中年》等等影片。
一九九一年获得第三届金凤凰特别荣誉奖。
二零零四年三月十七日,蒲克在吉林省长春市逝世,享年88岁。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沟国家公墓中的蒲克墓地。
一九五五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校园生活的故事影片 —— 《祖国的花朵》。
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被几代中国人传唱。
张圆,河南汲县人。
二十三岁,张圆考入华北大学。后又转入中央戏剧学院。
一九五三年,张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
一九五五年,从影片《祖国的花朵》开始,张圆参演了一大批电影 :
《沙漠里的战斗》、《地下尖兵》、《宝山之歌》、《徐秋影案件》、《探亲记》、《水库上的歌声》、《东风》、《笑逐颜开》、《船厂追踪》、《羌笛颂》、《太阳刚出山》、《炉火正红》、《兵临城下》、《景颇姑娘》、《钢铁巨人》等影片。
一九七七年后,张圆从幕前转到了幕后,当起了导演。
张圆指导拍摄的电影有 :《熊迹》、《红牡丹》、《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等。
二零零零年八月十日,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圆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