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今年1月31日,秦怡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度过了她的99岁生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电影集团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为老人庆祝百岁大寿。
8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秦怡塑造了70余个影视角色,而她自认为最满意的角色是《浪涛滚滚》中的党委书记钟叶平。
196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浪涛滚滚》讲述的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以钟叶平为代表的水库领导干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贯彻总路线,面对蛮横跋扈的顶头上司据理力争,提前一年完成青龙水库建设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韶华的同名中篇小说。韶华当时是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曾挂职参加了东北两座大型水库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所谓的‘和平建设’,实际上是很不和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比革命战争、地下工作更为复杂,面对的是上级下级、同志战友、党内是非等诸多人民内部矛盾,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原本是想写一首大跃进的赞歌,但抱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他还是决定要将领导层内部以及干群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冲突和假恶丑的东西表现出来。在此之前,新中国文艺作品几乎全部在写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而《浪涛滚滚》成为了描写人民内部矛盾的一次大胆尝试。
《浪涛滚滚》于1962年出版后,立刻引起了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的注意,他在这本仅有17万字小说的书页空白处写下了1万7千字的点评,还结合自己的从政经历写了若干段的“作者自白”。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大家,他之所以看重这本小说,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希望通过他的加持让全社会更加关注这部作品。
1963年,为迎接国庆15周年,文化部电影局责成北影厂重点主攻当时最为匮乏的工业题材影片,正是由于反映水利战线建设的《浪涛滚滚》一书得到了茅盾亲自点评,时任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希望成荫导演将其搬上银幕。
成荫此前执导过以武汉钢铁厂建设为背景的《上海姑娘》,对工业题材影片并不陌生。他亲自将小说改编为剧本,在处理青龙水库党委书记钟叶平这个角色时,他努力使之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既具有果敢坚决、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的大将风范,也具备了女性特有的温和耐心,尤其是对钟叶平和工程局局长封树凯之间的夫妻关系,处理得十分细腻和生活化,富有感情色彩。基于这样的人设,成荫提出要由秦怡饰演这个角色。
对于成荫的邀约,秦怡既兴奋又胆怯,兴奋的是钟叶平这个角色唤起了她压抑已久的创作激情,为她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的表演空间,胆怯的泽是她过去演的大多是贤妻良母,饰演党委书记还是头一次,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形象,她怀疑自己是否有把握演好。
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冒着酷暑赶到北影,当时成荫已带着摄制组的大队人马前往山西,她按照事先安排在京量做钟叶平的服装,一件白衬衫和一条蓝布长裤,同时继续研读剧本,进一步熟悉角色。一周后,她又顶着高温烈日,赶到山西与摄制组会合,一放下行李,就去工地上体验生活,通过对周边建设者们的观察,尽量设法缩短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在工作作风、待人处事的方式以及思想感情各个方面与人物融为一体,就连平时走路也一改因就穿高跟鞋形成的脚后跟一颠一颠的习惯,而采用钟叶平式的又轻捷又实在的步履。
在这部影片里,秦怡称得上是“万绿从中一点红”,与她演对手戏的是清一色的中年男性,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演技高手,包括饰演倪书记的陈戈、饰演水利局长陈超人的郑大年、饰演党委办公室主人苏士荣的鲁非以及饰演张总工程师的顾岚等。
饰演封树凯的是来自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彭奇愚,两年前他第一次“触电”,在电影《东进序曲》中扮演国民党指挥官刘世仪。正是在扬州拍摄期间,他与在江苏乐坛小有名气的郑有兰相爱,做了“扬州女婿”。对于彭奇愚来说,与秦怡这位大明星演夫妻是极大的挑战,更何况他的年龄比秦怡小了整整9岁。
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东北,但当时东北已没有在建的水库,外景地只好选择在了山西文水县的文峪河水库工地。文峪河水库1959年就开始动工,由于缺少大型机械设备,主要依靠人工作业。为赶进度,施工人员采用了前苏联“水中倒土”的方式,先将坝基平整夯实后,以一米见方为单位打畦,注满水后往进倒土。很多专家认为,土和水慎密联合,不得包有一丁点“水糊泥”,否则会有溃坝的危险。但就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水库大坝还是一天天高耸起来。不料,1960年6月7日,就是水库即将竣工之际,一条水舌头从坝体中间约30多米高的地方悄无声息地伸了出来,开始时只是涓涓细流,但扩散速度超出了人们想象。当发现它的时候,泥水已经把坝底准备交接班的人们吞没,而在坝顶上的人还来不及反应,便迎来了坝体的垮塌和瞬间的坠落。这是山西水利建设史上空前的灾难,当时文水、汾阳的棺材都卖光了,用来裹尸的白布是从太原调去的。正是由于这起灾难,该水库用了10多年时间才建成。
《浪涛滚滚》于1964年9月完成拍摄工作,正赶上全国开展“文艺整风”运动,在此之前,康生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总结大会上点名批判了几部影片,包括秦怡主演的《北国江南》以及《早春二月》等片均被扣上了“大毒草”的帽子。在此情况下,北影方面对《浪涛滚滚》一片极为慎重,召开大会小会研讨可否放行。讨论会上,有人指出影片存在根本性的政治问题,尤其是把党的领导干部描写成“被批判”的对象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表现。与此同时,水利部门的领导也提出意见,认为在水利建设队伍中根本没有像陈超人这样品质恶劣的干部,影片这么拍是虚假的,坚决不同意公开发行。
此时惊动了周总理,他特地到北影审看了样片,一方面赞扬秦怡演的党委书记很像,没有一丝官僚主义的作风,一方面从总体上肯定了这部影片,某些局部可以进行修改。北影整风工作组遂 要求围绕当时的“政治”和“中心任务”进行修改。成荫只好约请原著作者韶华到北京,共同商量修改方案,结论是砍掉几处过于尖锐的地方,增加一些领导干部“强调质量”的情节。
经过修改和补拍,摄制组于1965年初拿出了第二次样片,但此时“文艺整风”已进入高潮,就连最早肯定过原著小说的茅盾也被免去了文化部长,结果该片脸音乐都未录配,就被搁置起来,成荫也被指令去导演体现“文艺整风”成果的《女飞行员》了。然而事情并未完结,不久文革开始了,北影有人给《中国青年报》写信,揭发“文艺黑线分子把持北影的黑幕”,尚未成片的《浪涛滚滚》也成了“毒草”影片,成荫因此遭到冲击,韶华、秦怡等也受到株连。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浪涛滚滚》才重见天日得以公映。此时距离影片拍摄已整整14年,观众惊讶地发现当年竟拍过这么好的一部影片,而秦怡本人则是在1998年上影为她从艺60周年举办的纪念活动上才第一次看到此片,在接受采访时,她首推《浪涛滚滚》是她漫长演艺生涯中最满意的作品,这部电影的确是她演的,但看过的人都说这里面的钟叶平不像她,她就是那个颇具干部风范、有血有肉的党委书记。
2003年,已经78岁的韶华发表了他的新作《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被定性为一部长篇官场小说,回过头去看,《浪涛滚滚》应该是新中国文坛上最早的一部官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