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2014年起,新浪每年年终选出十位年度演员,每个演员在1分钟的时间,展现一个故事,诠释对生命的感悟。
今年邀请赵丽颖、黄轩、马丽、马伊琍、潘粤明、吴秀波、倪妮、雷佳音、张一山、张志坚十位演员,诠释的主题是“发现”。
演员们通过细腻自然,贴近生活的表演,诠释对生命的追问,对生活的理解,对美的追寻。
《许愿》《再见》
一个故事的两个视角,用细腻温情的镜头展现一个年轻母亲离去前后的故事。分别由的黄轩的《许愿》和赵丽颖的《再见》演绎。
《许愿》黄轩
妻子被宣告病危,他面色平静,温柔地看着妻子,叫停了医护人员的最后抢救,“医生,她累了,不要再让她受罪了。”
病房外,他掩面痛哭,泣不成声。
整理好情绪,接上儿子放学回家,父子紧紧相拥。
“妈妈今天真的不回来了吗,那我生日怎么办?”儿子的疑问之间,她已经不在。
回到家中,儿子叫着“妈妈回来了!”桌上的蛋糕,电脑里打开的照片,沙发上留下的温度,晾晒的衣服,到处都是她的气息。
走到窗前,阳光射进来,他露出微笑。
她走了么,那电脑中的照片,餐桌上的蛋糕又是怎么回事。她没走,却真的已经不在了
短短一分钟,黄轩展现了几种不同情绪的切换,自然细腻,面对病床上妻子的深情,到陷入巨大悲痛,在儿子面前故作坚强,回到家中最初的落寞,又想在任何角落里寻找她的痕迹,最后在窗前,发现希望。
爱我们的人不会真正离开,会在别的地方,用另一种方式爱着我们。
《再见》赵丽颖
《再见》中,赵丽颖饰演的年轻母亲,在病逝之后,因思念丈夫与儿子,灵魂回到家中。
她全程踮起脚,有种说法,人死后,灵魂是没有重量的。
“这才多久没回来啊?”一切如常一样做家务,收拾玩具,整理床铺,为儿子做生日蛋糕,擦玻璃,阳光照耀得暖暖的,脸上满是幸福和爱。
坐在沙发上,查看电脑里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回忆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抚摸着照片中的脸庞,从微笑到流泪,是对丈夫和儿子的爱与不舍。
丈夫带着儿子回到家中,儿子兴奋的大喊“妈妈回来了,这是妈妈送我的蛋糕。”
在这段表演中,没有撕心裂肺的悲伤痛苦,细腻自然的镜头下,生活中点滴细小的琐事,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却留下无尽悲伤。
当她离开,角落里,空气里都是她的味道,这样的表达更为含蓄高级,凸显艺术审美。
浏览照片这一镜头让我想起《哈利波特》中,自幼失去父母的哈利,每次只能通过照片看到父母的样子,有悲伤,更是想念与爱。
《见到自己了吗》《解剖自己》《人鱼王子》
三部短片是追问自我,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治愈的过程,是一场追寻心灵之旅。
前两部张一山和倪妮的作品展现在迷失中的寻找,慌乱中的求索,雷佳音的作品展现的是寻找结果。
只有先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才能看得见世界。
《见到自己了吗?》 张一山
张一山挑战高难度拍摄,置身在深不见底的水中,褪去伪装,拷问内心,不断自问“看见了什么”。
最初的情绪沉静。过往的兄弟情谊历历在目。
继而眉头紧蹙,想到爱过的姑娘,却对她暴力伤害。我们一方面渴望被爱,一方面却不懂得如何爱人。将负面情绪传递给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对他们造成伤害。
随着身体逼近极限状态,思维变得混乱,更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脆弱,暴力,恐惧,被释放出来,表情变得复杂,狰狞、恐惧、绝望,挣扎着。
“我不想看见我自己。”
“我总哭,是仇恨,我怀疑,我不相信”
“我是谁?我在哪儿?”
“我在最最隐秘的地方,我躲起来了。”
“躲得太深。”
平静开始,归于平静。
作品展现的在水中激烈的挣扎,展现的是追寻真实自我,将心底的脆弱、伤害、秘密等毫无保留展现出来,这个治愈过程极其艰难,痛苦;直视内心,心灵得到释放,于是归于平静。
《解剖自己》倪妮
冰冷的太平间里的一具尸体。醒来,画面由冰冷的黑白转为温暖梦幻的糖果色。
她拿起手术刀,划开自己的皮肤,漫天的羽毛从身体里喷薄而出,奇幻浪漫的世界。
划开腹部,一件件拿出的东西是花朵、高跟鞋、口红、指甲油、香水等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物品,抛开这些身外之物,腹内竟然空空如也。一颗心长满刺,另一面千疮百孔。
接着锯掉大腿,撕开头颅,一只乌鸦飞出。
“我去哪儿了,我还是找不到我自己”
平日里我们看起来很忙,被各种物欲、利益包裹。或许只有死亡来临,人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放下五光十色的欲望,扔掉身外之物,却只剩一颗表面长满刺,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的心。
导演营造出一个童话奇幻之境,用温暖的手法展现死亡这一抽象概念,弱化了死亡带来的血腥暴力恐惧,表现的依然是人们寻找真实的内心的过程。
“当活着的时候活着”
《人鱼王子》雷佳音
儿子穿着人鱼裤子在行驶的车后座玩闹着,正在开车的父亲焦躁不安。
“把你那裤子脱了。”父亲的语气带着无奈和烦躁。
“人不能没有腿,你怎么能让美人鱼丢下他的尾巴呢?”儿子的话透着童真。
儿子闹着要看海,父亲不耐烦了,“这里是北京,北京,哪儿有海。你是人,不是鱼,况且这个世界上没有美人鱼。”
“爸爸,只有相信的人才能看得到。”
小时候看着童话,幻想着美丽的城堡,善良的公主。成长夺走了我们的童心,生活的焦虑让我们没有时间幻想,不再容易相信。这一次寻找,就是找回丢失的童真,还有父子关系。
雷佳音在一分钟内,眼睛里从焦躁不安,到怀疑,最后发现奇迹时充满幸福和希望,眼神变得明澈,善良。雷佳音在微博中写下关于这段表演的自我解读,“一个男人得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男孩”。
《如果有一天 我不在你身边》
作品表现的主题是母爱。
一个自闭症儿童的母亲,面对儿子无尽的爱与幸福,愧疚与焦躁。
她不胜其烦的一次次教他,蜡笔是不能吃的,上厕所要怎么做,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不胜其烦的解释。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你身边,你必须学会像个人一样活着。”
看着画展上儿子的画,母亲欣慰的笑了。
以喜剧为走进观众视野的马丽,这次展现出话剧演员的功底,这段表演极富感染力和层次感。
母亲温柔细心的一次次教儿子生活技能,举手投足间,展现了母爱的无私与包容;面对现实又慌乱的手足无措,只能默默流泪。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在强大的母爱面前,一切困难都不再是难题。
《行者》《秘密》
这两部作品聚焦于父子、父女之间的沟通方式。
《行者》 吴秀波
“爸,我的生日礼物在哪儿啊?”推开门的儿子问。
“既然是明天的事,那就应该明天再说。我这还有事情要做。”看着儿子关上门一刻的失望,父亲脸上露出一丝
笑容,似乎早有打算。
再次推开门的儿子,看到正在整理露营装备的父亲。
父子相视一笑,踏上寻找发现之旅。父爱的深沉内敛,在这一笑之间。
这是一位父亲与儿子建立有效沟通的故事,父子之间的交流,需要真诚和共同的爱好。放下繁忙的工作,踏上旅途,父子共同探索世界。
潘粤明《秘密》父女
带着女儿出门玩,玩嗨了的女儿不想回家。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爸爸机智的伪造一起事故,想为女儿多争取一天时间。没想到妈妈早已看穿事情的真相。
想到办法时的得意,向女儿炫技,以为机会得逞,到诡计被戳穿时的惊愕,短时间内情绪转换,表演自然轻松。以父女间的小秘密表现抽象的父女关系,没有过多的情感冲突,于生活中洞悉表演。
《狙击》《电话》
两个作品表现手法截然不同,一个战争题材,一个都市短片,表达的都是人性中的温暖善意。
《狙击》张志坚
张志坚饰演一位枪法老辣的狙击手。激烈的战斗中,炮弹不断落在前沿阵地上。
狙击手目光坚毅,他寻找到了目标。
瞄准镜套中对面阵地里一个头缠纱布的战士,不断拖曳战友的尸体。
调整瞄准镜,一张稚气的脸。
狙击手犹豫了,枪口微微上抬,打中了离少年不远处的钢盔。
枪声惊动了少年,他跑开了。
狙击手点燃一支烟。
这部作品真实还原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爆破,烟火。
为了筹备这一作品的拍摄场景,前期准备有一个月。枪口抬高十公分,来源于冷战时期,东西柏林墙的一段真实事件。这一举动,表达的是人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战争充满血腥与杀戮,但人性的光辉历来但是战争作品里的一抹亮色。拖拽战友尸体的少年展现的是人性的善意,狙击手放过对手同样表达这种人性的善意。
《电话》马伊琍
幽暗的灯光下,素颜,面色憔悴,对生命充满绝望的女人,倒了一大瓶安眠药。端起酒杯,懒散的走在屋里。手机响起。
“你别打了,我不是你妈妈,你别打了好吗”,她有些不耐烦。
“妈妈,爸爸说你去天堂了,可是那里没有我。”
“你去那里干什么呀?你回来好吗。我会很乖很乖的。”
“妈妈,你爱我吗?”电话另一边,陌生小女孩的话,一点点融化着她。
“妈妈是爱你的。”她的声音颤抖着。
“我也爱你。那我就去睡觉了。”
“我能在梦里见到你吗?”
“能。”
一条信息发过来,“阿姨,谢谢你陪我说话。”
推开窗子,她扔掉了药片,晚风习习,窗外万家灯火,车水马龙。
失去母亲的女儿,和失去孩子的母亲,因为一通电话,彼此温暖,在这个夜晚成为彼此的慰藉。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整段表演含蓄而内敛,一句“妈妈是爱你的”,声音颤抖,却感染了电话两端的人。
陌生人之间,往往因为一个举动,温暖了彼此。
“最美表演”的魅力在于,呈现的每个作品,每个演员都在用一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过多的铺垫,每个镜头,每个情绪,都在服务这个角色,我们常说,一部作品“没有废戏”。
一分钟的干货里,确立人物关系,明确表达主题,传递出主创的思想,诠释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极为难得。
相对前几年“最美表演”大量采用黑白默片,一镜到底的镜头运用,抽象的道具场景,今年的作品更强调多种镜头语言、视觉特效的影视化效果和贴近生活的真实道具场景,呈现的作品也更生活化,情绪大都内敛含蓄。
只有真实细腻,贴近生活的表演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打动观众,这样的表演才是“最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