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提起影史上最经典的恐怖片,《闪灵》永远是后来人绕不开的一座大山。
这部改编自史蒂芬金同名小说的影片曾经给无数人童年留下阴影,也在网络上留下了大量的解读和争议。
如果你对《闪灵》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也没有关系。作为史上最经典的恐怖片之一,《闪灵》从上映至今40年来一直深受影迷喜爱,甚至被很多人奉为类型片最佳,也被后世恐怖片不断模仿,就连商业巨导斯皮尔伯格也在《头号玩家》里对它大篇幅致敬,可见它的名气之大。
但是,大多数人在初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不明白它恐怖在什么地方,只是有种“不明觉厉”的味道。
之所以大家觉得《闪灵》并不恐怖,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作为一部四十年前的老电影,《闪灵》的拍摄手法和目前流行的恐怖片大相径庭。在全程120分钟里,没有出现过一处“jump scare” (突然惊吓),各种抓人眼球的血腥镜头也少之又少。
相反,它运用了大量的静态的、空白的、无意义的镜头,用来烘托角色内心的空旷和不安。具备开创性的将一个恐怖故事完全放置在一个光明通亮的环境下面,没有黑暗镜头,但是在一片明亮中同样也能让人不寒而栗。另一方面,影片采用超低镜头,给人一种极端强烈的压迫感。而对于男主角的心理变化就是在这种温暖、平静、明亮的色调中完成的。
这种手法使得电影的恐怖感并不会从视觉上直接传达给观众,而是从各个方面逐渐渗透进感官里。
01、平淡叙事中蕴含的深邃恐怖,被折射放大的精神扭曲
在叙事上,《闪灵》所演绎的故事情节皆属简单易懂。业务作家杰克,在一个冬天接到了一份看管酒店的工作,于是带着妻儿搬进了山顶酒店。结果刚好遇到大雪封山,杰克一家被孤立在酒店里,需要待上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漫长的几个月里,杰克精神状况越来越不正常,最后发疯了。作家就想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书稿,不曾想,怪事接连而至,幻觉层出不穷,在极度封闭的环境下,作家终于慢慢精神失常,开始向自己的妻儿痛下杀手。妻子和孩子无处可逃,只能在绝望中和疯狂残暴的丈夫斗智斗勇,最终勇敢的妻子杀掉了丈夫,带着孩子逃离了这座可怕的地狱。
需要指出的是,《闪灵》的故事背景带有一定的超自然设定。例如: 杰克的小儿子具有名为“闪灵(shine)”特殊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或者与其他具有“闪灵”能力的人进行沟通。
在杰克接到这份看管酒店的工作时,他的小儿子就感觉到些许的不安,某种程度上他预料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他看见了汹涌的红色海洋从电梯里喷出来;看见两个神色诡异的双胞胎女孩站在走廊里;看见237号房间里发生可怕的事情,但他不明白这些幻象意味着什么。
提供工作的负责人告诉杰克,上一任酒店看守曾经在漫长的冬天里发疯了。出于未知的原因,他用斧头袭击了自己的家人,并用手枪自尽。
杰克对此不以为然,他本身就是性格孤僻、喜欢安静的人,他认为这份工作不会对他的人格产生影响。
然而事与愿违,在长时间的幽闭环境以及酒店本身的超自然影响下,杰克的性格逐渐变得偏执易怒,最终还是走向了疯狂。
而《闪灵》之所以能成为一部恐怖电影中的经典之上代表作,少不了将世人皆具的负面情绪——孤独。以极致的渲染,当华丽的山顶酒店变成了囚禁灵魂的牢笼,电影将一个作家心灵从正常到疯狂的蜕变如此真实的呼之欲出,那步步为营暴虐情绪的恐怖渲染,即仿若在隐喻以印第安人的血泪,也彷如是洞悉人性毁灭的见证,但能确认的一点就是电影扣人心弦的魅力,给人不寒而栗的恐怖。
这听起来非常像是一种常见的艺术风格,即“洛氏恐怖”。
02、缓缓发酵的恐怖内核,折磨式的绝望营造
“洛氏恐怖”,起源于克苏鲁神话,由美国奇幻作家洛夫克拉夫特 (lovecraft,俗称爱手艺) 创造。
在“洛氏恐怖”作品里,往往会出现一个神智清醒的正常人在接触到超出现实的事物或者环境后,逐渐走向癫狂的桥段,而《闪灵》就是一部典型的“洛氏恐怖”作品。
洛夫克拉夫特曾经有一句名言: “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源自恐惧,而最原始的恐惧源自未知。”
在《闪灵》里,这句话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里有许多处通过未知营造恐怖感的镜头,例如: 在影片前半部分,杰克的妻儿在酒店的花园里闲逛,镜头逐渐拉远,周围幽邃的环境像是迷宫一样无穷无尽,仿佛隐藏着对外来者深深的恶意。
然而就在观众为之捏一把汗的时候,却什么也没发生。
又比如,小儿子在酒店大厅里玩耍,这时一颗球从走廊拐弯处静静地滚了过来,没人知道这颗球是谁碰过来的,也没人敢深究,空旷的走廊里回荡着小儿子呼喊的声音。
再比如,小儿子在走廊里骑着小车巡逻,遇到了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双胞胎女孩,如同复读机一般对他说着: 陪我们留下来,永远、永远、永远。
一眨眼的功夫,双胞胎又不见了。
总之,这些无法解释的奇怪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不停地撩拨着杰克一家人脆弱的神经。
说恐怖其实也不算太恐怖,只是长时间被这些未知的恐怖围绕,换成任何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都会渐渐崩溃。
你只会隐隐感觉会有非常可怕的事情藏在平静的表面下,但是却猜不到究竟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永远”一词在影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双胞胎口中,一次是在杰克嘴里。
他曾经在精神恍惚的时候提出,要让自己一家人“永远”留在酒店里。
这也暗示着,杰克的发疯和酒店本身存在的未知事物有着必然的联系。
不得不说,这种未知缓慢的恐怖,也逐渐将电影的绝望主题逐渐体现。这种绝望没有突兀的出现让你浑身不舒服,以缓慢而持续不断的方式,让观影的过程致使观众也将跟随男女主角逐渐绝望、逐渐疯狂的过程。
总盼望着被死亡威胁女主角能尽快带着孩子尽快逃离这里,更不停期盼着有人能够伸出援助之手,不曾想,唯一的一个好心人也被一斧毁灭,观众的心随之打颤,从而再次陷入恐怖的氛围。直到女人和孩子真正逃出这个“地狱”,在漫天飞雪中发动汽车离开时,电影结束了,但是已经发酵完成的绝望感依旧填充着每个人的心。
03、恐怖主题背后残酷人性的无情隐喻
除了“未知的恐惧”以外,《闪灵》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即埋下了一些关于种族主义的隐喻。
例如开头,影片专门给了一个镜头展示漆黑的酒店坐落于洁白的雪山上,显得格外的刺眼。
似乎预示着人类的无知触发到了某种超自然的圣洁力量。
而负责人也提到酒店本身坐落在一座印第安人坟场上,在修建的过程中又杀死了许多前来阻止的印第安人。
显然,这是原著作者对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行为的无情揭露。
同时还有影片里出现的一些情节: 杰克在大厅里手拿武器袭击黑人厨师,后者倒在地上,而大厅墙壁上还挂着当初西部拓荒者的荣誉肖像。
以及杰克的妻子在某一个房间里看到的幻象: 一个戴着棕色头套的人跪在衣冠楚楚的白人面前臣服。
这些特写镜头仿佛是在呼应影片开头,尖锐地讽刺白人对有色人种进行的长期的无意识迫害。
用“文明”驱赶“野蛮”,用“蛮力”对抗“自然”,这是白人在历史上西部拓荒运动时期经常做的事情,而《闪灵》里悲惨的结局也暗示了这样肆无忌惮的后果。
总体来说,《闪灵》这部影片一共有着两条线,明与暗。
明线里,落魄作家杰克带着妻儿搬进酒店,同一场颠簸离奇的旅行,进入一个小说家疯狂的内心世界。
而暗线里,是狂妄自大的白人杰克住进修建在印第安人冤魂上的酒店里,复仇与被复仇的复杂历史遗留下的人性揭示。
可无论哪一条线,都有着完成度非常高的细节的伏笔。
这也正是《闪灵》这部影片真正经典的地方。
在恐怖表象的背后,是精神失常,还是鬼魂作怪,亦或是印第安冤魂复仇,如何解读皆取决于因人而异的感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