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前不久,小丑介绍了一套bbc玩嗨了的伪纪录片。
形式是一本正经的讲述英国史,但内容却是瞎扯淡。
就连主持人,也是由片方创造出来的。
由英国女演员戴安·摩根扮演的主持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会一本正经用她的无知地对观众胡说八道,例如:

这套伪纪录片的译名就叫《扯淡英国史》。
在bbc手上,伪纪录片无需再局限于dv,手持摄影机的形式,以及恐怖,惊悚内容。
它可以拍出纪录片的质感,内容上能玩的东西还很多。
就如今天要跟您介绍的另一部bbc玩嗨了的伪纪录片,这回触到了科幻题材。
片名听起来挺惊悚:
《大屠杀:吞噬过去》
(虽然豆瓣现在仅有6.9,300多人评价,但imdb则是7.9)

这个片子,它首先是个科幻片。
时间设定在50年后的2067年(本片为2017年上的片子)。
那不是一个末世时代,至少在生活层面上,是发达的。
在家里照顾花花草草的老人,是坐在这样一个悬浮的椅子上的:

年轻人的户外打球运动是这样的:
虚拟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让人回到过去,体验以前生活的境地了。
那还是一个众生平等的社会。
那时候,已经没有肉食主义者或素食主义者之分了。
因为。。。50年后,人们已经不再吃肉,所以,社会中这两个概念,已经毫无存在意义了。

本片导演西蒙·阿姆斯特尔,就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所以,这个片子从素食主义做文章,也就不奇怪了。
但本片并不是在宣扬素食主义,至少不完全是。
它是肯定素食主义的,但风格却也极尽讽刺,带着黑色幽默。

这就要说到本片的第二个类型元素—喜剧片。
本片如纪录片一样,用一本正经的形式,回顾了到2067年,人们完全吃素的演变历史。
这其中,有着不少恶搞。
例如,恶搞英国首相搞猪(就是《黑镜》第一集的内容):

恶搞川普:

甚至,还将全球气候变暖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归因于人类屠杀动物,吃肉。
于是,在这个部分,阿诺也被恶搞到。。。了。

行为艺术也被恶搞。
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凝视》,在片中被描述为:
当她凝视着食肉的人们时,她落下了眼泪。

当然,这不是真实的。
这件事的真实版本是:
2010年,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举办了一个名为《凝视》的行为艺术展览。
在这个过程中,她静坐了716个小时,为期两个半月,与1500个陌生人对视。
这些陌生人,在她面前有的痛哭,有的耍宝,有的求婚,反正使劲浑身解数,但她却没有反应。
直到有个人在她对面坐下来后,才让她开始颤抖,流泪。
因为对面的这个人,曾经和她是情侣。
只是,后来两人分开了。
分开那年,是1988年;
重逢的这一年,是2010年。


本片也是导演西蒙·阿姆斯特尔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
可能此人您不大熟悉,不过他在bbc主持过一档综艺节目,这节目已经播了20几季:
《乐坛毒舌嗡嗡鸡》(1996-2014,基本上,每一季在豆瓣都是9分以上)。

这是一档和音乐相关的问答节目。
节目中,毒舌已经不是底线了。
光看这个破坏音乐的片头,其风格就可以猜出一二:
来参加这个节目的嘉宾,不乏一些乐坛巨星。
但是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在问答过程中,那毒舌程度简直就是辣手摧残,令人欲哭无泪。
各路神仙也经常对对当红明星无情嘲弄,尺度是胆大包天。
例如这一段:



这样的风格,在这部《大屠杀:吞噬过去》也依然延续了。
当然,这回用的是一本正经的方式。
它对于素食主义给予了肯定。
但是在一些情节上,本片给了刻意的夸张后,则形成了一种讽刺意味,造成了喜剧效果。
例如,50年后的年轻人,在审视过去食肉的历史时,是尤为不解甚至带着悲天悯人的态度的。
这一段,先是说得非常恐怖:

然后则是反转:

还有关于养猫的这一段,则是提出了一个讽刺的悖论问题:
如果你在成为素食者前,养了一只猫怎么办?
这只猫什么都不吃,只吃鱼。
所以你现在每个月杀50条鱼,就为了养活一只猫。
你现在想想,这只猫当初就不应该养它。
而本片的第三个类型元素,则是恐怖。
这种恐怖,没有出现鬼神,没有一惊一乍的场面。
它是用内容来刺激您的脑神经。
相信我,这些内容肯定会让您在短时间内对肉食感到反胃。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成为了片中过去时代的“恐怖分子”。
我们喝的酸奶是:被qj的牛所凝固的奶,人们通过猥亵奶牛的方式,让他们被动产奶(具体内容还是您亲自看吧)。

我们还吃烤乳猪!
根据“历史资料”,曾经有人在节目上,将烤乳猪做为一个厨艺展示。
光是这个画面,就让我有着反胃的浮想了。
而偏偏,这“历史资料”中,大厨还说出:
它的灵魂被带走,我们的美味随之而来。

假设,您不喜欢酸奶,没吃过烤乳猪。
那么,以下事情您肯定参与过:
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其中之一吃过吧?
我到现在都很难某类广告的概念:那些鸡啊牛啊,在广告中叫人们过来吃它们?
而在片中,也展示了这样一段广告画面,台词说道:
跳进烧烤酱是我们的最爱!
还有,人家对于汉堡的理解,虽然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就是无法辩驳。
至少,看了这句台词,我一天不想吃汉堡:
人们把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切碎,夹在两片面包之间,有点疯狂。

而本片却还更进一步地深挖这些企业背后的商业运作因素。
这就包括这些快餐公司对自己企业的包装,例如:
将肉与玩具相结合;
汉堡王被打造成了一个魔法师;
麦叔叔的红头发是因为他是个小丑,而不是由于在血里染过色。
这些行为总结起来就是:
它在商业包装上,转移转移了大人以及孩子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吃肉这件残忍的事,变得不再那么残忍。
所以啊,我们这些吃肉的,在这个片子中,都成为了历史罪人了。
您说,这事还不算恐怖吗?

然后,本片的最后一个类型片因素才是纪录片。
这个相信从上面的介绍,您已经知道是个什么风格了。
不多说,又一部大开脑洞的伪纪录片。
它讽刺极端主义者,但并不否定素食主义;
它恶搞,有些夸张,但并非原则上无底线。

我本身不是素食主义者,所以我查了下素食者的分类。
素食是一种文化,而成为素食主义者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种:
--宗教信仰,例如僧人,苦行者;
--为了健美,减肥这类自由式的目的;
--心地慈悲,不忍动物因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惨遭杀害。
而本片很明显地,就是将重心聚集在了最后一类上。
这类素食主义者里,就包含不少哲学家和艺术家。
例如达芬奇,他说过:
我不愿我的身体成为其他动物的坟墓。
(my body will not be a tomb for other creatures)。

如果只看表面的话,吃素会使得这个世界变得不再那么残忍。
这一点,本片是给予肯定的。
但如果细思,咱其实不难发现,本片讽刺了那些极端的素食主义者。
例如,因为人类吃肉,大量宰杀动物使得全球气候变暖,世界被洪水淹没这情节就是佐证。
因为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肉食是永远无法杜绝的。
即使人类不吃肉,难道老虎,狮子这类猛兽也能不吃肉改吃草?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理论,就阐释了这个世界中,人类,猛兽这些都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
人类,是没办法单独跳出食物链以改变整个世界的。
人类却可以做到,尊重不同立场的人的不同选择。

当然,这个话题,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反正,回到电影本身来说,这65分钟,再一次给我开脑洞了。
更多的内容,留待有兴趣的您去看吧。
其实我也不担心介绍这个片子会影响您的食欲。
因为只要您不是素食主义者,我想着,这片子再怎么样,都阻止不了吃小龙虾看世界杯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