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祖孙四代传非遗,剪纸手法展珍奇;自古百行出状元,张峥嵘君蕴神技。古早的民间剪纸技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漳州本土的一张文化名片。张峥嵘与外婆黄素等四代人,“非遗剪纸世家”的66幅精品,在漳州市艺术馆一经展出,即引人注目。我们有幸赶上最后一天,在闭馆时节,见到了真人真迹真作品!
(本文作者与非遗传人张峥嵘。)作为省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峥嵘,是中国民间剪纸大师。她身如药树,犹如冻龄一般,足显年青与活力。可见,艺术能使人永驻芳华!其外婆黄素,寿长98春。生前依然持剪如刀,创作不停!不识字的黄素老人,从未学过美术abc的民间艺人,居然能创作出众多的剪纸精品,着实让人敬佩与惊叹!
(当年,外婆黄素向张峥嵘传授剪纸技艺!)
乡愁,是永恒的话题!台湾现有人口中,祖籍属于漳州范围内的,占了40%以上。至少有113姓,近1000万台胞,根在漳州。所以,《指尖上的乡愁》四代传承专题展出,潜在意义非凡。张峥嵘与时俱进,她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非遗剪纸展示模式,把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台湾人看了,都会叹为观止洒下思乡润;国际友人看了,也会不断叫喊东方神奇与ok。
(张峥嵘绝技表演:边唱边跳边剪纸!)
这算是独家绝学了!只见张峥嵘上台,右手一把剪刀,左手持一张纸。她可以手脑并用,一心两用:一边载歌载舞,吟唱起《剪梦》歌,一边剪纸。起舞弄清影,舞止歌停。手中纸展开,就是一幅生动迷人的作品来。笔者首回看她表演时,简直大吃一惊!这不就是双向思维和盲剪吗?巧夺天工,就在眼前。难道,这仅仅是“唯手熟尔”?
(张峥嵘世家剪纸作品,引人注目。)
答案当然不是!张峥嵘现供职于漳州市艺术馆,她1966年出生。外婆是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黄素,母亲也是剪纸高手。从小耳闻目染,正如书香门第早识笔墨,将门弟子先懂刀枪一样。她自幼受到熏陶,11岁开剪。17岁时,就以自创《十二生肖》作品,引人侧目。此后,张峥嵘创作如泉涌,作品也如泉涌。展示的66幅精品中,凝聚着这世代相传的心血,抒写着艺术人生!
一把金剪随意走,万事万物呈纸头!巧手如织花样新,匠心独运皆运筹。张峥嵘在外婆黄素指导的基础上,她心灵感应勤学苦练。承前启后,把外婆的作品尺寸扩大化。其作品层出不穷,创意无限。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就可以随着剪刀变化万千。现在,张峥嵘的弟子,还创造出套色剪纸来,更显韵味。总之,平面的剪纸功力无限。叫人爱不释手,广为收藏!
时代在发展,非遗项目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观众认同并痴迷张峥嵘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真是难能可贵。她这种运剪自如的随心之美,这种令人回味的歌舞之巧,这种催人探索的寻幽之韵。征服了国内外观众。歌不忘剪,剪不忘舞。如此和谐地融合一起,构成与生俱来的激情创作。彰显艺术生命,注入生命感悟,蜕变提升成精灵。
(外国小朋友们也喜欢中国剪纸!)
总之,舞台上的张峥嵘,仿佛惊艳之丽人行,这是现代歌手无法比拟的功力。因为,张峥嵘原本就是专业剧团的歌唱演员。她结合到古老的剪纸艺术中,迸发焕发了青春。一代胜似一代,如此明显升华提档,浴火重生!美哉妙哉。但是,作为这种形式的首创者,她似乎没有点滴的炫耀。一切的一切,仿佛是顺运所生。张峥嵘坚持着自己的纯扑本性,她走自己的路,仿佛与世无争!却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老外也崇拜张峥嵘的剪纸功夫!)
张峥嵘从艺45个春秋,她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一条大俗大雅之路。她上台演唱的时候,能把本地的芗剧和闽台语歌曲融合进去,也能把评剧、越剧、黄梅戏结合下来。可谓艺不压身,多才多艺助之成功。大俗大雅之路,实际上就大众化之路、平民化之路。她如此受欢迎,就因为她扎根于老百姓中间。她就如希腊神话中的泰安,永远不会离开大地母亲!
张峥嵘的表演形式,始创于她到港澳献演期间,开始实践这一形式。没料到现场剪纸,结合歌舞的尝试,竟然获得港澳同胞的极致好评。之后,她又在澳大利亚的悉尼、首都堪培拉及墨尔本等地区,她的现场表演剪纸,结合芗剧献唱,博得现场华人的满堂喝彩和一脸痴迷。从此,奠定了这一展现形式。任何艺术形式,任何非遗项目,只有根植于民众之中,才能生机盎然!
(剪纸精品展出,就在上图右一馆内:漳州市艺术馆。仙境一般的地方!)
如今的张峥嵘,已经面临退休之年。布展安排设计,都出自她的创意。所有收藏精品,皆为她多年保存积累。在艺术上,她的追求永不退休。她以后的目标,是让非遗走进学校,融入社会。让更多的人,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她将使这种形式,更趋于成熟完善。她将使剪纸表演,获得更圆满的成功。民族性即世界性!她的艺术,深受人民喜爱。她的表演,將永远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张峥嵘与她的迷妹们亲切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