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吹动大麦的风》导演肯洛区,两年前曾起过退休念头,不过总是关心时政的他,今年还是拍了这部《我是布莱克》,批判越来越无情的英国福利制度。
《我是布莱克》今年在坎城拿下金棕榈奖时,引发不少争议。的确,它并非一部特别具突破性的电影,但我得说,本片几乎可拿来总结2016年的躁动,可以作为这个贫富差距大到快无法承受的年度之代表。《我是布莱克》愤怒且动人,剧情与拍摄手法单纯而明快,本质是在对这毫无公平正义的世界怒吼。肯洛区用最简单幽默的手法,呈现一个最有力的故事。有很多坎城金棕榈奖电影,是很难推荐给大众的,但《我是布莱克》绝对不是那样的片,它适合所有人看。"
年近60的鳏夫daniel,在一次心脏病发后,被医师叮嘱不能工作,顿失收入的他欲申请救济金,却因政府种种荒谬可笑的官僚规定而屡屡碰壁。他认识了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katie,同是天涯沦落人,daniel成了祖父般的角色,一起想办法彼此扶持、生存下去。"
那些荒谬制度造成极度离谱的情节,在这儿不爆雷,请各位自行体会剧本中满点的讽刺。更可怕的是,这些内容不仅好笑,同时也令人毛骨悚然──编剧为了想呈现真实问题,大量访谈政府人员与民众,所以片中的荒谬现象很可能离现实不远。
多年前,地球村、地球是平的、全球化......等等名词,多半带着偏正面的意义、或者代表着让大家愿意调适与改变的新环境,但走到今天,那些名词对许多人只是伤害的同义词。例如《我是布莱克》里面,成本低廉的国产自制鞋子,卖到已开发国家后定价超高,赚走差价的是跨国大公司高层,其他人根本享受不到好处;评定谁有资格领取失业及就业补助的机构,由英国政府外包给美国公司负责,找几个永远找不到人的决策单位跟民众玩躲猫猫,政府就可以躲在后面保持一副干我屁事的态度。"
让一个勤奋工作、奉公守法的人陷入深渊,社会安全网完全失效。片中daniel问katie的儿子,椰子与鯊鱼谁杀了比较多人,答案是椰子,这背后想表达的是,会杀人的不一定看起来张牙舞爪,礼貌体面的官僚也是能杀掉很多人的。
当然,这背后原因并非来自全然的恶意与剥削。如同“全球化”的概念,一开始是希望资源能更有效分配、让各国负责最擅长的项目并因此赚得最高的利润,福利制度的种种改革,一开始也是本着珍惜资金不愿浪费的精神,想避免胡乱发钱,所以请委外单位采用标准问券来计算“点数”,并尽可能排除公器私用的空间,但这样却又把真正有需要的人也排除在外。《我是布莱克》 呈现了光靠“制度”,就可以。"
daniel认真工作了一辈子,该缴的税都有缴,但生了个病就被国家放弃了;至于单亲妈妈katie,她根本从没有机会,在她一开始傻傻生了孩子、又遇人不淑之后,不管再有上进心、多么拼命,仍然无法翻身。katie在食物银行的一幕戏,让人气愤又难过,一个人尊严的底线在哪里?其实光是饿几天肚子,就可以把人逼到极度的绝望与羞辱里,感觉自己像双路边野狗。但katie根本没做错任何事情,她自食其力赚钱、在最艰难的处境下也并未抛弃孩子,然而配房政策却逼她离开有亲友支援网的伦敦,独自带着孩子搬去新堡,甚至陷入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的境地。"
读到这儿,有些朋友或许会以为,《我是布莱克》听起来像一部说教电影,但若看完整部片,就会明白导演肯洛区的社会主义不是某种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而是出自一种悲天悯人“不该有人被如此对待”的心态。因此这部片并不肉麻说教,不是自命清高的抱怨,他想要观众看见这些人的处境,自己去感觉,同样身为人,你认为该怎么做。若一定要挑剧本比较有问题的部份,是它选择的主要角色都是“一般中产阶级很能接受与喜欢的穷人”,谈吐温和、有上进心,任何人都会毫无疑问想要帮助他们。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不是问题,它更能令一般观众警觉到,过于无人性的制度,能让与他们相差无几的人堕入深渊,如果自己哪天倒了霉,难保不会落入类似处境。
《我是布莱克》想要让这个社会更温暖点。我想,在这个残酷的时代,我们需要这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