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第一章 天赐麒麟秋兰情
屿北村坐落在楠溪江上游,根据田赋区域之划分,称为--五十二都八里屿北。村子有碧波荡漾的护城河围着,有六七座石桥通向村外。西门架起最高的桥梁名为 “大坑桥”,是出入西北的主要要道、进出东岙村的名为 “东门桥”、通向新丘的名为 “北门桥”,著名建筑物有 “三进九明堂”、 “新丘祠堂”等。而进出最多的是 “南门桥”,也是村子正门。当你踏上石桥进村,身后是茂密丛林,这给盗贼布下神秘的危险信号,仿佛丛林深处有一支支武装队伍埋伏守桥。
过桥进村要通过 “南城门”,而坚固的 “南城门”旁有一块石屏风连接寨墙,躲藏几个枪手足以枪杀来犯的敌人,大有前后夹击的趋势,侵略者大都不敢靠近。最具战略严密体系的是坚实的寨墙,隔米有枪眼,似一双双 “眼睛”曾射出仇恨的抗元入侵的子弹,飞出的梭镖,百发百准插在来犯者的咽喉。2米高的寨墙隔绝外来的侵略,墙外湖水满池,雨天不盈,久旱不涸。村子南面有一片水田,实为沼泽地。这道天然屏障是重要的防御战壕,像天兵天将守护着村民。
“固若金汤”的村子,发生过几次波澜壮阔的战争,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实在不适用于屿北。勇敢的屿北人百战不殆、捷报频传,来犯者大都被挨打,直至溃败逃散而去。
凡是朋友往来,村民以美酒佳肴邀请入席。当客人以礼走过 “南门桥”,通过 “南城门”,要左拐通过四字牌楼前行或内入,还要遵守 “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约定。因为这是一道敕门,清乾隆皇帝御赐“樾国流芳”四字牌匾悬挂于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皆为文人雅士最高境界。当你实实在在走进充满山水灵气的屿北村,正是这番感受,仿佛置身于?论语?学说的无形之境,无处不是其经典释放出来的光环,又无处不是先贤思想的总汇散发的英气。抬头低眉间,周敦颐的?爱莲说?描述的不正是屿北地理环境之美,人文精神与崇高的最佳表达吗?不信?你仰望高山,该村分明是镶嵌在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的五山怀抱之中的美玉,而山之美形如莲花瓣儿。这一刻,你在莲花芬芳之中,自然会联想起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品质、高尚的情操。
文人墨客在好几百年前就说屿北这块美玉有莲花之称,是上苍特意精工细作,独具匠心的作品抛落人间。这厚重的礼物要赐予具足仁爱之心的儒家品级的正人君子。巧夺天工的屿北村,果然由极具仁爱之心的南宋状元汪应辰一脉来到此地,生生不息,晴耕雨读。到了清光绪年间,已经繁衍了三十代左右的汪氏单姓村落。族长正确引领、能人负重向黑,是为屿北的精神亮点。
屿北,说不出的华丽,又伴随着低调与谦卑,素淡与典雅,是该村美誉。从这里走出一批又一批爱国爱民的读书人,他们既为儒士、绅士, 又为反元反清反鸦片的勇士,止暴禁非、保境安民,以自强不息笑对苍穹,在俯瞰桑田巨变,总结成败教训,再次冲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代代屿北人以革命斗志谱写历史篇章。
每逢外地人来取经,保长解说完毕总附带一句: “……这就是我们屿北人--晴耕雨读、一代一代维护家族尊严保持始祖德行……”
始祖是南宋状元汪应辰,他为后裔注入强国理念,推行以民为本,广播救世之道,力求完善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概念与范畴。屿北文化底蕴深厚,被历代官府誉为文化村落、儒家文化村、历史文化村、人杰地灵,古有溪山 “小邹鲁”之美誉,几百年以来,种种美誉乃实至名归。
到了清光绪年间,本村汪仲岧的才华学识是该村较为出色的其中之一,并在温州府衙为官。他的父亲是道光年间闻名遐迩的反鸦片勇士清贡生汪兰池。汪仲岧娶闪坑功名家之女戴氏为妻,族人称其冠上 “尊夫人”。比如:同辈见面喊 “尊夫人嫂子”,长辈喊 “尊夫人侄媳妇”……。
尊夫人戴氏有四个女儿,夫妻对她们以男儿一般接受文化教育,悉心栽培。但迎子心切,夫妻亲自在房前屋后栽种初夏荼蘼花。很快茎叶粗壮茂盛,清新扑鼻。此香草是春天最后绽放的花儿,素有 “开到荼蘼花事了”后出现的惊奇是春花谢,唯有荼蘼暗香来。这便是文人的梦,文人坚信的 “心想事成”,戴夫人多胎无子,又到了 “花事了”的年纪。
对于荼蘼花,仲岧讲了百年流传给夫人听,原来南宋诗人王之望某年初夏到屿北探望告假的汪应辰,临别感慨: “一声杜宇芳菲晚,只有荼蘼芍药花”来肯定汪应辰即将返回朝廷,果然朝廷诏书传来催促“速速返朝”。此后,屿北人把荼蘼视为 “末路之喜”。夫人说: “那多种一些,好兆头呀!”
千门万户之一,一阙千回的心底闪烁,一个简单的标点,一次真诚的许愿,但求完美呈现吧!
果然,心中底片呈现光彩,屋里场景花开人欢。光绪九年秋天,夫人再次怀孕。从受孕反应来看,她告诉相公 “就想吃鹅肉,那一定是男孩”。她开始准备男娃的衣衫玩具,针针线线连着母子心脉。仲岧听了眉开眼笑,隔日在前庭后园又栽种许多秋兰,也有栽入盆景摆放大厅,全为子嗣娇媚出众、有馥其芳。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十五日,荼蘼开花,35岁的戴夫人平安产下男婴。
这一日啊,屿北好热闹,满塘荷花盛放、桂花含苞吐蕊、喜鹊报喜而歌,风轻快地来回唱着小调、阳光在银杏树叶间闪烁。
“新屋里”是二层木楼的四合院,造型新颖,格调与众不同。院子外四周栽种花草树木,筑成林荫小道,连着开阔的田野,四季颜色不同,各有千秋。正门宽大,进来是一条三尺宽的卵石路,长辈是汪兰池,他偶尔回家,室内俨然明亮。汪仲岧父子出行一律轿子接送,每次到了正门,必须打开两扇大门迎送主子。回家礼仪庄严,当轿子顺着卵石路抬进去,停在大厅外,家眷以及仆人出来迎接,站立两旁,夫人先说”老爷一路辛苦”,随即众说 “老爷一路辛苦”。此时,主子必是穿戴齐整下轿子,踩着夫人编织的红地毯进入大厅坐下喝口茶,夫人陪伴左右。如长辈在堂,夫妻马上去拜见长辈。年年岁岁,礼数永远在四合院默默坚守着。再说下去,兰池还是仲岧,或喝口茶或拜见长辈后,回家礼仪才算结束。这时候,进了内屋脱下丝绸长衫穿上粗布,走到杂物间,取出锄头下地干活去了。
此时,汪仲岧在温州接到佳音 “夫人生了儿子”,挥笔写下--汪可察。由于事务繁忙,他暂时不能回家。这一夜,汪仲岧梦里也在笑,他有儿子了。国家格局在变,对外越来越软弱,对百姓越来越强势,仿佛天就要塌下来一般。是儿子,把他顶了起来,要他站直站稳,要他顶天立地,成为历史上又一个不屈的汉子,像楠溪高山丛林的悬崖,顶着风挺直脊梁。
“新屋里”的一大家子都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之中。保长汪宗志在外面说: “尊夫人侄孙媳妇好生做产,需要什么带个信来。”戴氏对产婆说: “旺嫂,抱去给太爷看看,他高兴着呢。”宗志看了新生儿说: “哈哈,乃是天赐麒麟,德门生辉之象。”
汪仲岧请假赶回屿北, 当轿子抬进 “新屋里”,夫人坐月子,产妇为大。便由四合院内兄嫂带领家人迎接老爷。仲岧下了轿子,踩着红地毯进入大厅坐下喝口茶,便迫不及待地进入内房,探望母子。
儿子已经快满月了,红红的小脸蛋,大大的眼睛,戴着虎头帽。仲岧激动地抱了起来, “我的察儿,四只眼睛圆溜溜,多壮实呀。”虎头有两只大大的眼睛。
夫人说: “轻点,小心胡渣子,等见了小腿就知道儿有多壮实。”她是自豪的,为汪家诞下子嗣。
兴奋一阵子,坐下来,算算就快满月了,他对妻说: “准备办满月酒,已经拟定了乡邻名单,都是地方名流和亲戚,热闹热闹!大喜大喜!”
花香浮动,月色姣美。就快中秋节了,天上的月亮逐日圆润起来。小可察要换尿片了,两腿跟摇橹似的,前后伸展。仲岧摸摸小手,对娘子说: “嘿,小子真壮实,也就二十五天……”说着说着,新生儿尿尿了,弧线掠过爹的手,夫妻乐得咯咯笑。
汪仲岧整日乐哈哈,想起长女雯娟出世,那是同治二年(1863年)春天,初为人父的他,手舞足蹈,奔进奔出。雯娟,相貌清秀,又精通琴棋书画,16岁那年,嫁给黄南的潘永明。潘永明的祖父是仲岧的亲舅舅,而他的母亲是仲岧的大姐燕儿,屈指一算,两家是亲上加亲,如鱼得水。同治五年(1866年)冬天又生下一女,取名雯君,去年出嫁,嫁给溪口戴光的孙子戴欢,祖奶奶叫汪秀君,也是仲光的亲姑姑,她还建在。后来,夫人又生下三女雯秀和四女雯妹。
夜里, “新屋里”灯火通明,配备菜肴,蒸仙桃包、酿制新生酒。这座四合院,到处是嘻嘻哈哈的笑声。
邻村闪坑的外婆家也挑来了新生满月蜜桃大包、缝制三年穿的衣衫马褂二十几套、各色小绸帽、虎头鞋、银圈、玉佩……手摇花鼓等一一送齐。族人也应接不暇来探望,庆添嗣之喜。可察出生,算是屿北近期的大喜事。大姐抱着娃赶来,她书写 ‘活宝” “福娃”贴在大堂,几个姐姐皆有 “活色生香” “天赐麒麟” “小生仙助”等字画表示欢喜心。三岁多一点的雯妹采摘院子的花来,还让爹爹帮手扎成一束束去装扮满月酒的大堂。这种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合作令汪仲岧心生感激与感动,总说 “好好,阿爹帮你”,雯妹拍手笑了。
美人婆婆过来说: “仲岧,大喜事,在家呆不住,都过来沾沾新屋里的喜气。你去看看我们四房那几个,又唱哭调了,你去骂骂他们,太不像长辈。”婆婆名叫谢美人,蓬溪村人。说是长到八九岁,眼睛碧波荡漾,原本叫小丫,村民都叫她小美人,后来就成了名字。如今眼里的碧波不见,柔情依然,十分慈祥她的长孙名叫瑞荣,有十来岁。
屿北的保皇派很多,从保元到保清,村子的火苗总在试着跳跃。这种正方与反方的政治斗争很激烈。早在元朝时期,元进士汪元照很有威力,且坚守村子,保元派不敢参与行动。到了反清革命,汪仲岧的祖父汪宗蕤告老还乡后在村子坐镇,遇事就把各房管事的族老召集起来耐心讲解,激动时大声训斥: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都明白了吗?宗蕤的强硬态度把屿北几个保皇派的锐气给磨没了。但族老警告各房,总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局面,结果又把汪宗蕤请来训斥,才把问题给解决了。在汪仲岧十来岁时,祖父病逝,他叔叔孟问成了六房的主心骨,被推选为保长。
屿北风风雨雨串成历史长河的浪花,再也抹不去曾经的痕迹,太阳升起便能折射出一段段历史回放于族人心里,让参与两派争斗的家庭触景生情,为自己信仰的政治势力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到了同治年,村子闹腾起来,孟问根本压不住四房,一开腔,四房指着手指问: “你算什么官?来管你爷爷我……”随之而来的是两派争斗逐渐白日化,孟问说: “我是村保长,怎么说也是屿北掌舵的,咋就不能管你了?”大有 “谁也不怕谁”的硬气。孟问原本统领千人,屯兵于山上,由于水灾祸害村民,队伍解散回乡救难去。此后,孟问身子骨不如当年,对于反清组织,有心无力,几年前病逝。
汪丽萍,笔名则言,字方法。祖籍浙江省永嘉县屿北村,出生于舟山定海,后移居香港。在港从事补习行业,成立“汪氏数学”补习社,担任小学至高中数学老师一职。热衷写作,已出版书籍有《弯弯的月牙》、《枫叶红了》、《屿北思绪集》上中下三卷。回忆祖父和父亲战争时期的文均已发表在杂志报刊。各平台发表的小说以及诗歌共四百余篇。其中包括,汪氏系列小说:三世篇《前世》《今世》《牙印》上下篇,《黑夜里的星光》四篇,长篇《大唐越国公汪华》50万字,《南宋状元汪应辰》40万字,《温州反清星火》上中下,20万字,与人合作出版长篇《浙南汪瑞烈》30万字,目前创作《汪可察的生命悲歌》约定20万字。另有发表的散文《油灯》《屿北》《家乡的银杏树》《我的父亲》《短训班的日子》等等,近年创作诗歌2000余首。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