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尽早的适应小学生活,从孩子一上大班,就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小学课程。有一位妈妈在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就为女儿买了小黑板,教女儿学拼音、认数字,每天督促孩子完成一定量的计算题,她还为女儿专门准备了字帖,教女儿认字。这就是典型的家长提前给孩子“上小学”。
幼升小孩子面临的是人生第一次独立,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学习的环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一些小朋友很难适应,相应的爸妈也会在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对孩子的学习也会更加重视。但是,很多父母却在面临幼升小这个阶段的时候反而有点不知所措了。
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五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今年的主题是“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将要面临和正在面临幼升小的粑粑麻麻们都准备好了吗?
1.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
a.孩子上学后,家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b.给孩子准备一个学习的小房间,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或单独一间,重在安静、整洁;
c.给孩子选择好台灯:一般用光线柔和的白炽灯,15-25瓦,左侧采光,灯具可调整;
d.学具的准备:书包、文具盒、直尺、三角尺、小号的2b铅笔、橡皮几块、自动削笔刀一个;
e.正确的书写动作,写数字,写自己的名字或写比较简单的字,不能让幼儿写得多,因为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全。
2.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
a.认识钟表、知道时间;
b.认识页码,会翻页、找题号;
c.认识课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品德、体育、科学、音乐;
d.生活中识字:独体字、常用字,如一(7)班,男女厕所等。
3.习惯培养方面的准备
a.遵守作息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和孩子一起选购喜欢的闹钟,训练孩子按时睡觉、起床、用餐、学习、劳动和游戏。
b.在孩子掌握时间后,就能控制自己行动的节奏,避免迟到。
c.创造让孩子有自我安排、自己控制时间的机会,在规定范围内,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安排。
d.爱护书籍的习惯 提供专门的位置帮助幼儿整理、存放属于孩子的东西。
e.物品管理 邀请幼儿收拾房间。
f.家务活 定期整理自己的小天地,协助家长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上小学前,家长和孩子需要准备什么?
家长要明确一个观念,不要为了上学去特别做些准备,而应从孩子自身出发:关注孩子的体质,多晒晒太阳,多在野外玩耍,吃得饱吃得好,健康的状态是最重要的。保持对事物的关注度,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合群、讲道理等等,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有了这些品质,会习惯小学生活的。
5.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1)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每天在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
(2)多与老师沟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3)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亲密。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
6.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1)弄清原因,放手让孩子自行解决矛盾
如果孩子间起了纷争,家长首先要让孩子说清发生争执的原委。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妈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矛盾的办法。可以告诉孩子,骂人和踢人都是不友好的表现,不能因为别人先做错了,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然后在孩子们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让他们学会向对方认错、道歉。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应多用“你有什么好的主意?”“你觉得你们应该怎么做?”等提问,让孩子感到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去思考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家长切忌一味袒护自己的孩子,或把本该属于孩子的问题全都包揽过来,否则就会剥夺孩子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2)帮助孩子换位思考,摆脱自我中心的观念
孩子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是他们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当今的孩子身上非常普遍。作为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如果是我是他,我会怎么做呢?”“他也许希望我怎么做呢?”“怎样的解决办法能让我们双方都乐于接受呢?”
(3)教会孩子软语化干戈
有一篇《软语化干戈》的短文.讲了一个化解冲突的生动例子:作者出差到外地,在归途中,客车要经过一段狭窄崎岖的路面,两旁是深陡的沟坎,司机提醒大家要安静。不要在车内乱走动。作者身边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手里紧握着一根刚从武当山朝圣买回的红木龙头拐杖,嘴里念念有词:“这路面太危险了……”旁边的一位毛头小伙快言快语:“我们年轻人都不怕死,你那么大年纪还怕死?”这位老人马上接口说:“你这小伢子真不会说话。老了就该死?”当这一老一小争执不休时,作者连忙劝解道:“老人家,您误会了。他说您老年长,生活阅历丰富,过的桥比走过的路还多,不会惊慌这一段路面的危险,是不是?”那位小伙机灵地点点头。一席话使老人由于恼怒而涨红的脸露出了笑容,其他乘客也向作者投来赞许的目光,在笑声中客车进人了平坦路面……几句得体的话语化解了一场干戈。当孩子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父母要教会孩子,不要凡事都必须占上风,要学会道歉和请求他人原谅,学会心平气和地用恰当的语言化解人际的冲突。比如“这件事情是我的不对,你能原谅我吗?”“你这样说话让我很伤心,骂人是不对的,咱们能静下心来谈谈吗?”
(4)教会孩子必要的交往技能
学会真诚关心同学,真实地表现自己;讲究褒贬的方式。批评他人的缺点时要含蓄委婉,不夸大,不使他人难堪,而在赞美别人时,应诚心诚意,实事求是;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陈述看法时则要注意谦逊,切忌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教训别人;要学会聆听。耐心、虚心、会心的聆听,会使人有心领神会之感,而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等别人讲完就打断,甚至他说他的你做你的,则使人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
看完这些攻略,学爸学妈们你们是不是对幼升小更加有信心了呢?对宝宝进入陌生环境是否更放心了?
▍内容来源:上海亲子俱乐部、上海学前教育网、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