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7年前,《舌尖上的中国》开启美食纪录片新纪元。
豆瓣上,超过13万人给出了9.4的高分,是迄今评分最高的国产美食片。
可在第三季,“舌尖”评分却断崖式下滑,跌至3.8。
原因很简单,前两季总导演陈晓卿不见了。
陈晓卿,全中国最会吃的男人,人送外号“扫街嘴”。
做客《圆桌派》,只要说起吃,他整个人都瞬间提亮了几度。
离开“舌尖”后,陈晓卿并没有闲着,而是做了他更想做的美食纪录片。
去年年底,《风味人间》上线,立足世界,探寻美食在不同地域民族间的流变。
8万人给出9.1高分,果然不负众望。
但话说回来,先不说人间,只单单中国的风味,岂是8集可以说完的?
果不其然,今年年初《风味原产地》上线,第一季把目光对准了想到就会流口水的“潮汕”,依旧大受好评。
最近,第二季全新上线——
《风味原产地 ·云南》
这次摄制组把目光对准了给人无限遐想的“云南”。
每一集都是不同的主题,主创们深入云南,发现当地特色食材,探究云南美食背后极具特色的专属美味。
10集一次性甩出,短小精悍,让人大饱眼福。
众所周知,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近30个民族定居在云南。
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美食。
自由生长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处理,就能绽放鲜灵水活。
在傣族,有一种凉菜深受喜爱。
「喃撇」(nān piē)
主食材加入新鲜香草,用舂捣的方式合在一起做出来的凉菜,傣语称为「喃撇」。
口感绵软,辛辣刺激。
劳作一天后,老人在后山摘些树番茄,准备制作解暑佳品「树番茄喃撇」。
将它摘下用炭火烤熟,外皮坚韧的熟番茄预热炸开。
果肉呈现诱人的明黄色,伴着酸香的汁水与半透明状的肉质,更添食欲。
将它剥皮放入舂内,加入大蒜辣椒香柳,舂捣成泥犒劳疲惫的家人。
有的喃撇讲究快,有的则需要等待。
生活在中缅边界的马鬃鱼,肉多刺少, 是制作「鱼喃撇」的首选。
烤好的马鬃鱼,鱼皮酥脆,鱼肉焦香。
云南人就地取材,喃撇也没有固定章法。
《风味人间》的顾问闫涛,就是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
十八岁离家上学,之后在广东呆了二十五年,同一个纬度上的省份,完全呈现不同的美食也让他开始思考这背后的差异。
比如在广东南沙也有很多蕉类,但广东人对此不感兴趣。
云南人反而对一棵芭蕉树,吃出了多种味道——
「芭蕉」
云南热量雨水丰沛,有利于作物生长,但云南人并浪费食材。
一颗芭蕉,从花到果,从茎到叶,全都用在美食中。
芭蕉粑粑
白灼芭蕉花
凉拌芭蕉芯
芭蕉叶包烧江鱼
一棵芭蕉,就有诸多吃法。
在多民族的云南,同一种味道,大家也有这各自理解——
「酸水果」
打着手电筒,抓只只有在晚上才能抓到的土鸡,与香料同煮。
最后加入的小青柠平衡多种芬芳,让味道变得清爽温和。
这就是景颇族老菜「鬼鸡」。
大理名菜「酸木瓜鱼」,大理人款待亲朋的酸味菜。
闫涛回忆故乡时说:一个5分钱的“饵块粑粑”,是我整个童年的早餐符号。
「饵制品」
由云南稻米经过蒸与反复敲打制成,弹劲十足,米香四溢。
在众多云南美食中,都可看见它的身影。
无数云南孩子的童年记忆「饵块粑粑」
腾冲久负盛名的「大救驾」
机器可以取代大量的人工,但它无法代替的是人手细微的把控,以及千锤百炼下的口感。
纯人工制作的饵,弹性更大,韧劲更足,也更加有嚼头。
同比“鲜美至上”的潮汕,云南的重口让很多人抗拒,特别是那道苦撒——
「撒撇」
“撒”和“撇”都来自傣语,“撒”是生调凉拌,“撇”是苦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苦味凉拌。
“老板,我要的东西还有伐?”
在云南菜市场,年过半百的老顾操着一口上海话问老板要一样宝贝。
他要的是只有老主顾才能买得到的牛盲肠。
这里面是牛生前最后一餐吃的五加叶,香茅草等本地苦味野草,没有完全消化完的胃液胆汁混合物。
让外地人都避之不及的东西,却是云南人的最爱。
老顾要用它做一道德宏名菜「苦撒」。
苦撒层次感丰富,香苦酸鲜,回味悠长。
与随心舂捣的“喃撇”不同,“撒撇”根据主原料的不同,搭配的香草也会相应变化。
除了“苦撒”,“撒撇”还有许多味道迥异的变种。
配有本地牛肉碎和小青柠的「柠檬撒」,肉香扑鼻,酸爽回甘。
还有配上酸蚂蚁和水腌菜的「蚂蚁撒」,清爽酸洌,回味无穷。
以及最佳品尝期限只有两个小时的「血撒」。
极鲜的猪血,配上茴香小米椒蒜蓉等辅料,清香鲜甜,鲜辣刺激。
再用腌菜水调和过的酸汁一浇,再配上生猪皮,那味道啧啧啧……
这道极鲜的血撒,只有在过大节才能吃到。
对于美食,每个人见解不同,也许你抗拒的正是别人喜爱怀念的。
近些年,有关美食的纪录片层出不穷——
探索南粤大地的《老广的味道》,解读上海美食文化的《上海的味道》,以及只拍早餐的《早餐中国》,关注夜宵文化的《人生一串》,把水果拍出花的《水果传》。
美食是一方土地的人文风俗的多元化符号。
在这类片子下方,大多数人在哭嚎“看饿了”。
也有一小部分人在流泪“想家了”。
“风味”其实是一种“乡愁”。
对食物带有天然的尊重,对不同民族文化,带着自然的敬畏与好奇。
为一道美食,甘愿坐两个半小时飞机+六个小时汽车,这才称得上“老饕”。
高手在民间,味道在民间。
影哥也认为最好吃的东西,往往藏在貌不惊人的蝇头小馆中,藏在当地人家的饭桌中。
曾在美国驻华大使官邸担任中厨的罗朗,曾骑着单车走遍大半个中国。
他做菜的灵感源于中国民间最质朴的食物,手艺也都来自普通人。
他们都不是什么大厨,可能是一个老奶奶,也可能是一个年轻人,但他们告诉了我什么是民间的味道。
院子里的香料,门口树上的野番茄,不远处河里的活鱼,一切都是自然新鲜的,那味道也一定是新鲜自然的。
陈晓卿也说:没有“根”的食物,没有生命。
现代化工业加速了各地的相同,但因自然原因所产生的“风味”则会被温柔的保留。
同样是乳制品,云南吃着乳饼,蒙古喝着奶茶,新疆吃着奶疙瘩。
风味是段乡愁,它会在心中的某个地方,始终牵引挂念着你。
“云南篇”够新奇,够诱人,影哥是配着饭看完的。
没看过的你,一定要长长见识了!
记得配饭带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