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昨天早上,63岁的南湖区凤桥镇茜柳村村民万明其照顾好因病长期卧床的妻子,像往常一样对儿媳做好交代,匆匆用完简单的早餐,就骑上电瓶车往30分钟车程之外的工地驶去。老万在当地是一名出色的泥水匠,砌墙、粉刷等样样拿得起,老万相信,随着妻子的状态日益改善,他一定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打更多零工。他知道,干零工辛苦,但收入毕竟还不错。
处置得当捡回一命
2010年10月的一个傍晚在家里发生的事,让万明其记得特别清晰。“正是秋收冬种的时候,当时我的承包田种大麦,那天我开着拖拉机在田里干活,临近傍晚,我发现拖拉机要加机油了,便赶回家里取。当时天还没黑,妻子正忙着准备晚饭,她端着淘米箩,走起路来一反风风火火的常态,总是跌跌撞撞,我觉得大事不好,赶紧扶她坐下,并马上让人叫来车送到附近乡镇医院,后来又转到嘉兴市区医院治疗。”
昨天上午,老万对记者说着这些有些庆幸:“还好我发现及时,又处理得当,我知道,患高血压的人突然发病,发现的人不能让其躺倒,否则可能当场没命。”
照顾亲人重担一肩挑
万明其出生于1959年7月,他坚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和患病的妻子,精心伺候,从不厌烦。十多载如一日,他书写了人间孝悌,绵延了夫妻真情。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长期与万明其一家生活。作为一个普通村民,老万一家靠农活为生,有时他也在附近的工地做些泥工。而年迈的母亲半边瘫痪后,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直到妻子突发脑病前,万明其夫妇齐心协力一起照顾老人,虽然日子过得艰辛、清苦,但农家自有农家乐,万明其说:“虽然辛苦,但一家人至少在一起。”
万明其向记者描述了一直以来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早上5点起床做早饭,服侍年已八旬的母亲起床、擦洗、用餐,之后等儿媳起床了,他就去附近打工;忙碌到中午回家,伺候母亲吃午饭,并掐着时间搀扶母亲大小便,下午再去工地;晚上母亲睡了,他还要和妻子轮流起来几次,看是否需要帮助她大小便……2010年10月以后,这张时间表上,服侍的对象增加了他的妻子。
5年前,万明其的母亲走了,但走得很安详,因为她有一个孝顺的好儿子。
孝心浇灌“幸福树”
令人欣慰的是,这样一个艰辛坎坷的家庭,在自身不甘贫弱和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已走上了安康之路。来到万明其家,新建的房子格外醒目,家人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这个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依然让人感到温暖的家庭,用真情浇灌出了“幸福之树”。
走进房间,只见万明其正在病床前照顾今年60岁的妻子,举手投足间的小细节尽显周到细致。
据了解,万明其的妻子罹患的是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左额叶梗死,加上她原来就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一场大病下来,她变得只能勉强自理,做不了任何家务,身边也不能断人。因为妻子的病,这个家欠下了一大笔债。“妻子发病前,家里的承包地都是我们一起打理的,种植水稻、大麦、油菜,自给自足绰绰有余,后来我精力不够,4年前把地租给别人种了。”万明其说,“我一门心思要把妻子照顾好!”为防止行动不便的妻子肌肉萎缩,他每天坚持为她按摩;为了让妻子不得褥疮,他经常为她擦洗身体;他每天定时为她翻身,变换卧床的姿势和方位,直到妻子舒服为止。
政府部门的关爱也让万明其一家感受到极大温暖和希望。万明其告诉了记者一件美事:“去年底,妻子参加了由政府部门牵头、市区康复科专家参与的项目,每3天就会有康复医生上门来给妻子做康复,还指导家属一些康复要领,几个月下来,效果渐渐出现,现在妻子可以独自到马桶上大小便了!”
万明其的身体力行,儿辈们耳濡目染,孝老爱亲的美德温润了整个家庭。现在,万明其一家五口人共同生活,他的儿子、儿媳都非常孝顺,儿媳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也帮助料理家务,这在当地已传为佳话。
作为儿子,他对卧床的母亲精心侍奉、无怨无悔;作为丈夫,他对患病的妻子不离不弃、倾心相守;他用朴实无华的真情、男子汉的担当书写和传递着人间孝悌、人间真爱。(照片由凤桥镇提供)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