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卢浮宫”还没有结束,“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又来了!“本次展览的核心理念是以一个全球化的眼光来看人类的全部历史。展品的选择也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闫志表示。展览分为序言、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贸易与侵略、变革与适应、我们创造的世界等九部分,展品从2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到2005年深圳生产的节能灯......这些文物跨越了200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一百件作品以及介绍,如果你不能去现场,或者准备去现场,都值得先来了解这一百件文物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每段历史。请转走这篇知识贴,看展约起!
序言: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对单个物品的仔细研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探究时,个体事物有助于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从人们如何表达信仰崇拜,到所吃的食物等方方面面。由于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进步,新的详细信息为大家所知。今天,从破译消失的文字到对物质的科学分析与测年,我们拥有日益增长的方法和手段来揭示这些知识。
佘盆梅海特内棺
这件木棺是为一名叫佘盆梅海特的女性制作的。绿色的面庞把她与奥西里斯联系在一起。绿脸的奥西里斯是阴间之神,也是植物和重生之神。
对木乃伊的扫描显示,一块刀片扎进头骨里。这可能是一件尸体防腐处理的工具,用来通过鼻腔取出大脑,但没有从脑腔中取出。
木棺内部画有巨大的埃及天空女神——努特。因为是女性,所以努特在天上诸神中显得不同寻常。在埃及神话中,努特是星辰之母,也是太阳神——拉的母亲。努特每天早晨让太阳神再生,夜晚又将吞掉他。
古埃及木乃伊是大英博物馆最令人着迷的藏品之一,也是展示一件文物如何讲述多种故事的卓越例证。一件单独的棺材蕴含着古埃及时期关于生命的许多秘密——从人们信仰什么到他们离世的时间。此外,新的研究通过对棺材内的木乃伊进行医学ct扫描,获得了关于这些葬具如何使用的新信息。这些丧葬用器中涌现的新信息往往令人惊讶不已。
第一单元
开端(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工具与人类建立起联系
我们现在的许多生活方式早在公元前2500年即已确定。本单元从农业建立、早期艺术等方面来阐述这些最初的进步。我们要讲的故事开始于250万年前,那时生活在非洲的人类祖先第一次开始制作工具。工具不断被改进,并伴随着早期人类从非洲向中东、欧洲和亚洲不断扩散,最终达到遥远的美洲。
当时正值末次冰河时代结束,全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渐渐的,游牧的狩猎者发现了种植谷物和驯化动物的方法,逐渐转变成定居的农人。定居生活需要各式各样的物品——工具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同时也让生活变得不那么艰辛。这也导致了诸如用陶器煮饭和驯养家畜等一系列革新。
很明显,人们很早就渴望制作精美物品,甚至在末次冰河时代,就已经开始绘画和雕刻。就实用和美观而言,本单元包含的所有物品都与人类的开始有关。
奥杜威砍砸器
这件石制砍砸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奥杜威石质砍砸器,也是我们最早的祖先制作的最古老工具之一。伴随它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已灭绝的人类物种化石遗存,证明人类生命和技术首先出现在非洲。这类工具特别有助于砸碎动物骨头,以获取人类大脑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骨髓脂肪。
奥杜威手斧
考古材料显示,手斧这种新型工具约出现于160万年前。手斧虽用石头制成,但经过良好地加工,因此与天然石块差别巨大。制作者用石锤精心打磨,使的手斧边刃锋利而规则,很适合用作切割工具。
冰河时代野牛岩画
这件野牛岩画作品创作于末次冰河时代末期,是冰河时代典型的写实主义作品。其中展示的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艺十分清晰,这种创作潜能对于现代人类的发展成功必不可少。
克洛维斯矛头
克洛维斯矛头是大约14000年前现代人类成功定居北美洲的最普遍证据,尽管这片辽阔的地域可能有过更早的涉足者。克洛维斯矛头是致命的狩猎武器,因此成为当时制作者们的标志。
澳洲土著居民的篮子
距今约2万年前,大多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过着流动迁徙的生活,经常用篮子携带所有物品。尽管这件形质特殊的篮子是现代的,但是其轻便耐用的设计已经延续了数个世纪。描绘这种篮子的岩画可追溯到2万年前。篮子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始终非常重要,它们具有仪式和实用的双重功用。
绳纹陶器
用陶器烹煮食物是一大突破,引发了人类饮食方式的革命。世界上最早的一些陶器发现于日本,由绳纹时代的居民制作。用陶器烹煮食物,为绳纹时代人提供了如鱼类等多样化食谱。或许因为鱼类等食物的供给充足,日本的农业发展相对较晚。大约在19世纪,这件陶器内部漆金,在日本茶道中用作盛水的罐子。
鸟形石杵
大约一万年前,大多数现代蔬菜和谷物首次出现。末次冰川时代结束这一刻是人类由游牧狩猎者走向定居农人的重要转折点。这件石杵用来磨碎芋头,经过加工使芋头这类有毒食物能够安全食用,这使人类相对其他动物更具竞争力。
公牛头纹碗
此碗表面装饰四个抽象的公牛头纹。牛纹在北非和中东地区流行了数千年的时间。这只碗制作的年代,牛已大规模被驯养。此碗与一组器物共同放在一座建筑里,后来建筑被烧掉,这可能是一种刻意的仪式行为。
埃及化妆品调色板
调色板用以研磨化妆品颜料,常常被制作成动物形状,代表了埃及尼罗河谷丰富多样的动物群。在墓葬中随葬这些化妆品调色板,说明埃及人认为死后的容颜仍旧非常重要。
玉琮
在古代中国良渚文化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玉琮。玉被认为可以影响死亡,保护尸体免于腐烂。琢制琮这类物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熟练的技术,这表明当时社会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那些专门从事玉器琢磨的匠人。
喀帕苏斯女性雕像
这件迷人的作品是大英博物馆所藏最古老的希腊雕像,她比其他已知的类似雕像早得多。它可能代表当时的一位女性,也可能表现的是生殖女神。
玉斧
这件精致的斧子以欧洲玉制成。其制作者似乎更注重器物的美观性,而不是功用。这样的玉斧应具有仪式性的重要意义,有时与丧葬礼仪密切相关。斧子是早期人类主要的工具,或许制作玉斧即是对斧子重要性的一种颂扬。
第二单元
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大型城市和国家出现
定居农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发生的最重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在东亚、南亚、北非和中东丰饶的河谷地带,人们第一次以超过几百人的规模聚居在一起。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新的组织方式以及增强对人们的控制,伴随着财产和权利的巨大分化,诸如国王之类统治者应运而生。
文字作为交流和记录的方式得到发展,文学作品第一次出现,音乐和运动也流行起来。这时人们也学会运用金属,这种新技术最终使人类创造出复杂而贵重的青铜和黄金制品,它们常常被视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许多遗物发现于新城市中心,表明商业网络已经连接起城市与国家。
早期文字板
作为统治者管理城市和国内大量民众的工具,早期文字得到了发展。这件黏土文字板上面列着给一群工人的啤酒配给。黏土被晒干后,可以在地下保存数千年的时间。
“大洪水”记录板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即今日伊拉克)发展起来的早期书写系统被称为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切断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笔画呈楔子形状。成千上万的楔形文字泥板被保存下来,其中以这一块公元前七世纪的泥板最为著名。1872年当它被翻译出来时曾引起轰动,因为它与《旧约》中一则著名的故事有着密切联系。
印度文明印章
鼎盛时期的印度文明覆盖范围超过50万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今巴基斯坦及相邻的印度部分地区。约公元前1900年印度文明衰亡,在长达35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一文明被彻底遗忘。直到包括这枚在内的几枚印章被发现,这一古老文明才被发掘并重见天日。
奥尔梅克面具
此面具太小,无法戴在脸上,可能是珠宝或头饰的组成部分。奥尔梅克文化常被作为中美洲“母亲文化”,因为它影响该地长达千年的时间。
沫司徒疑簋
商和周属于中国最早期的王朝。两朝都精于青铜铸造,生产兵器和精致的青铜礼器。周代,簋在祭祀仪式中用作盛食器。
米诺斯礼拜者
克里特地区青铜时代的米诺斯文明繁盛与公元前3000—前1100年。这尊礼拜者雕像创作于米诺斯文明繁荣期的中间阶段。礼拜者雕塑经常出现在米诺斯文化的神殿遗址中,表明那里是常设的礼拜场所。当时当地并没有发现用以制作青铜器的原材料,而是来自阿富汗等地方,这揭示了米诺文明与东方文化之间的贸易路线。现已修复,除了牛角是现代物品,胡须、头发、眼睛都是原件。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埃及的王朝统治时期始约公元前3000年。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法老,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统治者,他统治时期是埃及王权和社会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这尊雕像手中握有连枷和钩子,头戴王冠,象征他统治着一个统一的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
半月形项圈
这件如此精美的黄金项圈可能是一件珠宝,无疑出自熟练工匠之手。史前社会黄金的出现常常与社会阶层的分化相一致。但在发现半月形项圈的英国地区,尚未发现青铜时代供电或城市的考古证据。竖琴发现时,大部分木质部分已腐烂。
竖琴
制作竖琴的原料揭示了乌尔的贸易范围和路线,这些华贵的材料表明乌尔是个富裕的国家,拥有成功的贸易活动所需的资源和社会组织。
第三单元
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强大的帝国形成
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后,许多邦国开始眺望边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领导威权和军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膨胀成帝国。这些拥有了辽阔疆域的帝国统治者必须具备战略头脑,依赖军事力量和有效的自我宣传赢取或保持对帝国臣民的控制。
公元前七百年前后,亚述王辛纳赫里布建立了一个横跨中东大部分地区的帝国。400年前后,亚历山大大帝军队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比亚述帝国更为辽阔。欧洲和亚洲都进入帝国扩张的时代,这归功于对帝国管理的改进和多资源的合理利用。
公元前5世纪人们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社会的本质,并开始阐明关于自身及其统治管理的方式与理念。在雅典,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对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提出质疑。印度华丽的佛教纪念物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遗产,揭示了宗教信仰与政治如何形成强大的纽带。
克罗伊斯金币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钱币之一。在钱币出现之前,贵金属如金银按重量交易。最初的钱币也遵循这种重量价值一体的关系。吕底亚人开发出了从天然“银金矿”中分离金和银的技术,金银钱币和金银锭在交易中混合使用了数百年。
塔哈尔卡的“沙伯提”雕像
古实王国是位于今苏丹地区的一个古老政权。与古埃及人一样,他们把“沙伯提”雕像放进重要人的坟墓,好让它们在阴间服务于死者。这一雕像融合了埃及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化,具有这一时期古实王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奥克苏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人像
波斯帝国是2500年前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些人像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祭祀或信徒,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的追随者。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徒认为火是神圣的,所以这两件金人像手持用于燃烧的捆柴。用珍贵的黄金制作这些人像意在突出他们的地位和价值。
亚历山大银币
即便在死后4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形象仍然被铸在银币上。亚历山大死于公元前323年,他的帝国被手下的将军们瓜分。这一时期开始流行把统治者肖像铸在钱币上。通过把亚历山大形象铸在钱币上,利西马科斯得以借用这位伟大军事英雄的荣耀与权威,使自己的权利合法化。
迪蒂摩斯墓碑
强大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但新的统治者需要途径与他们的埃及臣民交流。在这座墓碑上,铭文用三种语言写成:希腊语、圣书体象形文字和埃及人日常使用的世俗体文字。人们可以据此了解埃及社会的多样性。
亚述浮雕板
这件浮雕曾用于装饰亚述王辛纳赫里布在首都尼尼微的一处宫殿。亚述人能征惯战,通过军事征服控制了绝大部分中东地区,创建了当时最伟大的帝国。通过这件浮雕板上守卫的服饰,我们能够判断他们的族属。
阿玛拉瓦蒂大佛塔雕刻
阿玛拉瓦蒂大佛塔是古印度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这件浮雕石板,描绘了保护佛塔的五头蛇以及守护佛塔的狮子。娑多婆诃王朝的历任国王都赞助阿马拉瓦蒂,国王们利用对佛教的支持宣扬自己的虔敬,使统治合法化。
索福克勒斯头像
索福克勒斯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伟大的悲剧作家,他的剧作阐述了人类境遇的普遍真理,尤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罗马人喜好从古希腊雕塑和戏剧中获取灵感,这件索福克勒斯像就是罗马艺术家对希腊原件的复制品。
奥古斯都头像
公园前27年,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作为一位年轻的皇帝,他懂得向所有臣民传达其权威的必要性。他用遍布帝国的雕像来达到此目的。此类雕像现存超过250余尊。虽然奥古斯都在76岁时逝世,肖像上的面容却始终青春永驻,这也成为他权利的不朽象征。
镈
约自公元前850年开始,音乐就是中国古代祖先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编镈是由多件尺寸不同、音色各异的镈组成的多序列音响乐器。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孔子认为音乐是“善治”的一个重要方面,象征和谐社会。此外,他还认为聆听音乐有益于和谐社会。
武士头盔
第四单元
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文物背后的社会仪式与信仰
纵观世界与历史,不同的宗教都借助器物使人靠近他们的神。本单元中的器物均与信仰,尤其是宗教和社会仪式有关。其中许多是随葬品,引导我们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梦想,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仪式的复杂性。
公元前300年左右,世界宗教版图发生了改变。在亚洲和欧洲,一些宗教信仰开始成长,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出现了具象的肖像。公元前570年,先知穆罕默德诞生了,中东逐渐伊斯兰化。新的宗教扩张,旧的信仰式微。但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兴起,欧洲和中东许多小的地方信仰消失了。
阿拉伯青铜手
1700年,许多不同的神灵在世界各地受到崇拜。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到来,阿拉伯半岛上曾存在的数百本土神灵被遗忘了。这件青铜手是奉献给神灵“塔拉布-里阳”的贡品。青铜手上有不寻常的匙形指甲和折断的小指,它很可能是在活人的手上制模并浇铸而成。铭文内容是一个名字也叫“塔拉布”的信徒向神祈福。
仪式性球赛腰带
在大多数文化中,至少都会有一个创造性神话。对玛雅人来说,这个神话就是史诗《波波尔-乌》。史诗讲述了死神在天与天神的球赛较量中落败,从而失去力量的故事。这种球赛在中美洲流行了数千年。参赛者系上腰带以保护臀部。这件腰带的精湛工艺表明了比赛的重要性。
北美水獭形烟斗
在2000年前的北美,吸烟对于仪式生活十分重要。在吸食轻微致幻的烟草时,这些烟斗上的动物或许是灵魂的引导者,试图陪伴吸烟者的灵魂之旅。
六博俑
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需要生者供奉。东汉时期,描绘日常生活的精美模型,就有漆器、丝织品以及金属器这类实用器一同被埋入墓葬中。这件俑表现的是两人在玩当时冥间和人间一样风行的六博游戏。
犍陀罗佛像
公元前150前后,佛教开始用人的形象描绘佛陀。佛并不被认为具有神性,也不被当作神崇拜。人们只是关注其特别的品质。
约拿图像石棺
约拿的故事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享的传统资源。这个出现在《旧约》和《古兰经》中的故事,在赎罪日被犹太人诵读。这件罗马时期的石棺可能是为基督徒专门制作的,角上雕刻的羊羔或许代表了“上帝的羔羊”,其在《圣经》中通常指代耶稣。这件石棺约在18世纪被运到英格兰并被钻出几个孔洞,或许用作喷泉的构件。
阿卜杜勒-马利克金币
公元691—692年,伊斯兰货币改革,将《古兰经》诗句增加到此前铸有统治者手握宝剑形象的钱币上,然而到了公园696—697年,《古兰经》诗句完全取代了站立的哈里发形象。自此,帝国统治权利就以真主的语言—阿拉伯语彰显出来。不久,阿卜杜勒-马利克金币就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硬币的标准样式。
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
公元400年左右,印度的神灵开始具象化。金币的一面是骑在孔雀上的印度战神鸠摩罗,如今以卡尔凯蒂耶闻名。另一面描绘笈多王一世正给孔雀喂食。通过将鸠摩罗笈多的形象与其同名神的结合,这枚金币象征了皇权的神圣。
度母像
在佛教教义中,菩萨是具有菩提潜质的人,而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这个佛教故事中,观世音因悲悯众生而流下的眼泪汇成一个池塘,池塘中长出一朵莲花,莲花出生了度母。度母形象也随佛教传播到印度各地,以及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萨珊国王狩猎盘
这件银盘制作的时期,琐罗亚斯德教是中东主要得宗教,也是萨珊帝国的国教。银盘描绘了一位乘骑牡鹿的萨珊国王。他正在持剑刺中鹿颈,表现出狩猎中的勇武形象。
密特拉神像
公元前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许多“异教”信仰陷入衰落。受波斯宗教的影响,太阳神“密特拉”一度在帝国境内广泛传播。如今我们对这种信仰和仪式知之甚少,但还是有一些纪念性雕塑幸存下来。那些谴责密特拉崇拜的基督教作家记载道,作为一个救赎之神,他与基督十分相似。
更多藏品导览,敬请期待……
近期热文链接
————————长按指纹一键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