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一部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消毒水味的医疗记录片。
这是sir在4年前对《人间世》给出的评价。
今天。
sir换个造句,敬同样值得仰望的作品。
一部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硝烟味的“战争片”。
《纽约医生日记 第一季》
lenox hill season 1
网飞出品。
豆瓣9.1分,烂番茄近乎双满分。
号称美版“人间世”。
相比于《人间世》更多挖掘病患双方的矛盾与悲情。
《日记》几乎刨干情绪。
镜头游走于刀尖,对白匿藏锋芒。
医院即战场。
抢滩
纽约,曼哈顿,上东区,林诺克斯希尔医院。
这里曾是一家社区养老服务医院,如今已发展成一家包括心脏科,妇产科,神经科在内的综合医院。
街坊眼里,一条生命的初始与终结,往往都发生在这。
但对于医生而言,视角完全不同。
每一天,甚至每一秒,他们都像在面对一次没有退路,随机应变的抢滩作战。
下一个病人是谁?
不知道。
位于世界级大都会的核心地带,处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潮流前沿。
你无法预测这里会出现怎样的病人。
身患多种癌症的老妇人、患有十年肿瘤的女警察、得痔疮的瘾君子、做孕检的年轻夫妻、摔伤的老人……
接收的不止“病人”。
还包括无家可归,只希望在医院休息的流浪者。
没有高低贵贱,不分肤色民族,全部都汇聚到这里。
这是一家不挑病人的医院。
我们什么患者都接
什么病症都看
有医保的人
没医保的人 罪犯
我们不管你是谁 都会为你救治
即使医生们都配备全美最高等级的“武器装备”。
技术、设施、专家,一应俱全。
这里也诞生过很多“奇迹”。
但下一个病人能治好吗?
不知道。
一个个疑难杂症,不断研究,不断应对的过程。
结果。
面对家属,再经验丰富的老兵也只能留下一句:
我知道你想问我他还能活几年
我也不知道
这里绝不提供电视剧里演的确凿答案。
只有无尽的混沌、未知,以及日复一日与之搏斗的战士。
这就是常态。
注意开篇的一行字幕,真实拍摄。
不仅包括拍门诊、科室中医患的互相battle。
《日记》直接把摄影机搬进手术室。
真实记录那些神经外科手术,尤其是脑部肿瘤手术的细节。
被打开的颅骨,泛着血花的脑仁。
充斥着的凌厉血腥,sir一度想用1.5倍速跳过,却发现整个人已经呆住了。
(不敢截图)
就像豆瓣用户@jack的评论:
第一次看到,脑瘤是个什么东西,在画面里是那么的真实。真不知道脑子里会额外长出那么多东西,有的甚至跟一个汤圆那么大。无法想象从自己脑袋里拿出那么多东西,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事情。
对于医生自己。
哪一步会踩到雷,哪一个瞬间会被击倒……
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全身而退。
频繁失控。
- 操他妈的,操,操……
- 肿瘤是什么?
抢滩,还只是这场战役的第一步。
战争的残酷就在于——
收拾完残局,没时间整理情绪。
你只能继续推进。
拉锯
最心力交瘁,在于中期拉锯战。
向前看,看不到希望;
向后看,看不到后路。
只能熬。
前线的,用体力熬。
好不容易从手术台上熬下来了。
马上就有另一台手术等着。
中间时间,只够扭扭脖子伸伸胳膊。
比起熬过手术。
对于神经科医生们来说,更难是熬过与病人见面的几分钟。
脑部肿瘤之类的高风险手术,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
患者的不满可想而知。
后方的,靠意志力熬。
一个41岁的女警察,脑部和颈部有十年的肿瘤,由于风险太大,只能送到林诺克斯希尔来试试。
即使在这里,风险也不小。
治疗方案显示:10%几率术后会中风瘫痪。
做or不做?
这一幕戏有意思。
主治医生耐心地给患者讲解手术策略。
听不懂,听不进。
医生只能使出绝招:灌鸡汤。
不断地鼓励她。
讲着讲着,患者家属却面无表情地起身离开。
失望,难过,还是不满?
都有。
你可能想说:10%不是很低的几率吗?
对于患者来说,他们看不到那90%的希望,只看到他们无法承受的,那10%的“风险”。
结果出来了。
手术相当成功,所有人庆祝。
结果又变了。
几天后,患者依旧赶上了那10%的坑。
从天堂到地狱。
患者、家属、医生,所有人。
此刻都承受着100%的绝望。
能怎么办。
悲伤一会儿,还有下个病人等他救命。
在长期的、极端的悲喜拉锯中,医生的内心也变得两极。
一方面,他们必须极坚硬。
保持专注,保持积极,用强大的内心维护职业素养。
一方面,他们变得极柔软。
小心翼翼地照顾着每个病人的情绪。
一个细节让sir动容。
兰哲医生每次做完手术,出门前都会对同事们强调:
擦掉血迹。
一定要擦掉脚上的血迹
因为家属不想看
在这漫长的拉锯战中。
医生不仅要扛上重大责任,治病救人。
他们还要懂得适时,治疗自己。
这种“治疗”五花八门。
搞怪的——
会在桌面上摆放不同情绪的按钮。
“滚!”
“艹!”
“棒棒哒!”
“去你妈!”
当然了。
从这些按钮的反光程度(磨损程度)和按钮大小来看……
真实情况应该大多是:
“艹艹艹滚滚滚滚去你妈的棒棒哒……”
注意图中还有一个佛祖的摆件。
没错,这群人已经被逼得懒得顾自己信什么了。
信什么还重要吗?
当生还几率的拉锯战已经无法用理性和加倍努力去增加筹码时,看淡生死,六根清净,就能让你撑得再久一点。
还有那些不那么花哨的。
职场中常见的吐槽:
劝退:
发牢骚:
心疼伴侣:
他们有着自己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厌恨加班,又自愿在医院准备好枕头被褥;
一边吐槽,又一边继续燃烧;
回过头来想。
有谁逼他们走上战场吗?
有谁对他们发号施令说,当逃兵就要枪毙吗?
有。
他们自己。
后方失火
医生在前线。
唯一可以仰仗的“后方支援”,有且仅有保护他们的医疗制度。
《日记》没有回避这一点。
纪录片拍摄于美国疫情爆发前。
可它暴露出的医疗制度缺陷,如今真实地被放大。
片中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神经科的主任向院领导抱怨。
过去几年,病人数量增加了四五倍,医疗资源却没跟上。
手术室不够,作为院内王牌科室,只有一间专用手术室,平时得和别的部门抢着用;
病床不够,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也不够。
更别说动辄天价的专业医疗设备……
对方什么反应?
院方想的不是补充资源。
而是考虑补充资源的后果:
当很多病人选择去临近地区的医疗机构的时候,会不会对林诺克斯希尔医院产生竞争压力。
换言之。
市场化的医疗制度下,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源的倾斜也必须慎重选择方向。
一线工作者不堪重负?
只能忍着。
不然我们赚不到钱,更别提加病床,加人手。
医生的问题就这样被驳回。
病人更无处求援。
第一集。
一个叫做莫娜·基恩的老妇人,因伴侣的去世,被公寓赶了出来。
她不愿去收容所,来到医院。
工作人员说可以为她安排病室歇息。
前提:“有病床空出来”。
镜头一转,等老人走后,医院工作人员才说出真相:
她不去收容所,必会流落街头。
一旦流落街头,必死无疑。
幸好,那几天住院的人不多。
老妇人顺利在医院呆了几天。
现在呢?
老妇人是这里的“老顾客”了,从医院成立起,她就来这里看病。
医院同事都认识她。
对于那些无依无靠的人来说,医院,是生命最后一个庇护所,是他们选择死的地方。
医院,却无法为“健康”的她提供长久帮助。
片中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
sir不禁想起了之前那个纽约接受采访的流浪汉的新闻。
他们看起来有手有脚。
但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可能。
事后这位流浪汉也被证实,在采访的几个月后,死在了街头。
一声叹息。
《日记》想追问——叹息,就够吗?
第一集末尾几个镜头,意味深长。
第一集末尾。
神经科的几位主治医生在经历一场手术后休息。
一抬头,茫然地看着纽约天际线。
闲聊起来:
突然下起了大雨
这座忙碌地城市看起来却那么平和
真不可思议 对吗?
下班后,他们终于脱下战袍。
镜头跟随着他们,穿着与路人一样的休闲装,离开医院,走进地铁。
汇入茫茫人海。
自己也加入“平和”的一份子。
可上一秒,他们还在战场中心。
宏观地说,当下我们世界正面临一场浩大的战役。
有些战场,抢滩成功;
有些战场,还在拉锯,还在牺牲,还在厮杀……
而《日记》记录的,则是被浩大战役碾过之后的那片废墟。
那些“平和”之下的杂音;
那些生灵涂炭后,火苗弹起的回音。
它们被屏蔽在医院内。
这并不代表在医院外的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捂住耳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