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中国第一部出现毛泽东形象的电影,是1978年公映的《大河奔流》。
影片里的毛泽东形象,是由于是之扮演的,但遗憾的是,影片里的毛泽东形象只有一个后侧影,并没有他的正面形象。
影片里,由张瑞芳扮演的李麦,接到通知,被小车子送到黄河边,然后紧接着的镜头里,出现毛泽东步行在黄河大堤上的剪影。
李麦的反应镜头里,异常激动,奔上了大堤,然后在一个远景镜头里,毛泽东转过身来,迎向李麦,热烈地握手。
下面出现了一个最能看清领袖面貌的镜头,这是从领袖的后侧面拍摄的,只能看到领袖魁伟的身躯,以及丰颐广额,侧面看,脸形有几分像,这个镜头里的所有表情反应都由张瑞芳承担。
影片里的毛泽东在与李麦问好之后,说了一句话:我们请你来,谈谈黄河,你看好不好啊?
接下来的镜头,是李麦在会上的发言,转述了毛泽东的讲话。
严格地来讲,《大河奔流》里毛泽东形象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因为电影里只有他的一个身形的轮廓,一个带着乡音的画外音,不要谈人物塑造了,连最重要的面部表情都看不到,其实现在看来,与其这样半遮半掩地出现这个比划一下的朦胧身影,还不如略掉算了。
1977年开始,成荫重新启动了酝酿了近二十年的《拔哥的故事》拍摄。影片从1978年开拍,先拍成了上集,然后1979年,终于完成了下集。上下两集并没有同时放映,每一集的长度都达到1小时30分以上,累计时长达到了三个小时二十多分钟,这样的电影时长确实是令人感到非常惊愕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里不做声、不作气地出现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处理得要比《大河奔流》心态平和得多。
毛泽东形象出现在下集中,公映的时间在1979年,要比《大河奔流》晚一年,所以,这个电影里出现的毛泽东形象,也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
影片里毛泽东形象出现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幕场景中。
电影里交待韦拔群为了寻找真理,来到了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进入了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亲耳聆听毛泽东的讲课。
这时候,电影对这个重点场景,进行了与《大河奔流》一样的渲染。
在一个俯视的镜头里,毛泽东从讲习所的大门健步而入,拾阶而上,走向镜头。
这样的镜头处理方式,与《大河奔流》里的设计是相似的,就是先用领袖人物的远景,来烘托气氛,因为在形体形象塑造上,毕竟容易产生一种形似的最初表象,赢得观众的认可。
接下来的镜头里,展现了一个毛泽东站在讲台上的远景,人物的面目其实并不清楚。
紧跟着,对应着韦拔群在座位上认真听讲的镜头,影片里出现了一个毛泽东的特写镜头,年青的毛泽东在讲台上,用他的湖南口音讲述着触动主人公内心心弦的真理。
扮演这个年青的毛泽东的演员,我们可以在结尾字幕上看到名叫:李志学,不过,后来他并没有在演艺上有什么发展。
相对于于是之侧面塑造的毛泽东形象,李志学扮演的毛泽东,应该是中国电影里首次正面出现的领袖形象。
镜头里的李志学扮演的人物,其实在今天看来,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他的脸形如果说与青年毛泽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就是他的微微凸起的颧骨,而他开口讲话时露出的微凸的牙齿,很难说与毛泽东的样貌有什么关联性。
但可以看出,演员的表演还是比较松弛的,这是比《大河奔流》进步的地方。在讲话结束的时候,演员有力地模仿了领袖原型的挥手动作,将手势挥了出去。
这个动作,也是吉光片羽闪现出的最接近人物的一个特征性动作。
接道理讲,电影应该表现韦拔群与毛泽东近身接触的场面,电影里也暗示了,韦拔群接到通知,去见毛泽东,但电影并没有表现这一场景。而实际上,据记载,韦拔群与毛泽东并没有谋面,所以,电影里也对此略而不提。
从正面塑造毛泽东形象这个角度讲,《拔哥的故事》占了中国电影的首席。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拔哥的故事》里同时还出现了邓小平的第一个银幕形象。
影片下集结尾,韦拔群参加了百色起义,在影片里,我们看到,韦拔群与邓小平、张云逸等起义领导人走在一起,检阅参加百色起义的队伍。
影片里的邓小平步履敏捷,朝气蓬勃,神采飞扬,动作幅度非常大,在镜头里非常抢镜。
扮演邓小平这一角色的是曹灿,今年元月8日刚刚离开人世,享年87岁。
虽然他没有卢奇那么更具爆发力,但他演绎的邓小平也很有自己的个性。由他扮演的第一个小平形象,虽然镜头非常有限,还是打造出了一个热情似火、意志勇毅的小平形象。
如此看来,《拔哥的故事》里首次出现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形象,这在中国电影中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次。
《拔哥的故事》投入了导演成荫巨大的精力,但现在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几乎被中国电影史遗忘。
这部电影虽然拍摄在七十年代,但剧本的成型,早在五十年末就已经开始酝酿。剧本是具有广西背景的剧作家构思完成,1960年形成了初稿,成荫对拍摄这部电影也非常有激情。1963年,他来到广西,实地了解电影中的史实情况,进一步丰润剧本,但后来因为电影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便一直没有拍成影片。
七十年代末,成荫再次启动了这个剧本的拍摄,上下集两集拍摄耗费了成荫的两年时间,总体来看,剧本本身的缺陷,限制了电影的高度。
电影最致命的地方,是没有生活气、民间气、江湖气,像韦拔群这样一个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人物,身上烙印着特有的地域特点,但这一切在电影里并没有反映出来。
相比之下,同样在1979年上映的历史片《从奴隶到将军》之所以在当时胜出,就是因为电影始终围绕着人物的特殊身份展开情节线索。
比如,影片里男主公罗霄是一个彝族奴隶娃子,后来他与妻子索玛新婚之时,无人赴席,罗霄便与同是奴隶出身的妻子跳起了本民族的舞蹈,相当的感人肺腑。这就说明这部电影抓住了刻画人物的特殊关节点,使得人物的命运能够牵动观众的心弦。
同样在《拔哥的故事》里,电影也表现了韦拔群与同乡姑娘秀梅的爱情线索,但电影提供的细节过于同质化,所以难以给人留下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拔哥爱人的名叫秀梅的姑娘在影片里很是清纯,虽然谈不上漂亮,但是却给人一种水一样的女子之感,影片里的她的羞态很美。
扮演的演员叫苏丹丹,在拍摄这个电影的时候,她结婚了。她嫁给了谁?本文意不在八卦,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会发现她嫁给了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只是令人颇觉遗憾的是,苏丹丹于2012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虽然《拔哥的故事》因为剧本拘泥于历史史实的缘故,少见对人物进行更贴近心灵的刻画,所以,整个电影拖沓乏味,对话冗长,但成荫的导演功力在电影中还是可圈可点的。
可以看出,成荫在塑造人物时,非常喜欢用特写的镜头,竭力展示人物的内心冲突。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里并不多见。
这也是成荫在1981年拍摄的《西安事变》中,能够重振雄威的原因。在《西安事变》中,成荫似乎对剧情上紧了发条,让戏剧冲突环环相扣,但又收放自如,一扫《拔哥的故事》中的戏剧冲突松松垮垮、无所作为的现象,因此,电影《西安事变》即使在今天看来,电影里的那种丝丝入扣的人物刻画也是直达人心,堪称经典。
《拔哥的故事》拍到最后,成荫自己也预感到这部电影将会失败,现在在介绍成荫的导演履历中,对这一部电影几乎讳莫如深,根本不予提及。
但是,笔者感到,不应该忽略《拔哥的故事》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以启山林的突破性尝试。在这一部影片中同时出现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形象,突破了中国电影中对领袖塑造的固步自封的心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尊重与正视,也应该视着成荫导演生涯中的一部不应忽视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