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读书以明志,读书以明理,在这里我们只谈读书,非关风月,只抒情怀,非谈理想,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读书,肃開读书第七篇,这次我们回归生活,去看一看刘同是怎么过人生的。
初识作者,是在高二那年的电视节目上,名字依稀记得叫《职来职往》,那是一档求职类节目,企业寻找人才,人才也寻找工作,看起来就像相亲一般彼此都在寻找心意相通的那份适合。参加节目的求职者大都落落大方,简历华丽而丰富,上得场来,侃侃而谈,严重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即使被打击被暗讽也表现地毫无畏惧,而那些人大都拿到了心仪的offer。
招聘的企业中有一位负责人,他声音洪亮,嗓音尖锐,提出的问题也总是一针见血,句句切中要害,有时他一句话就会直接摘掉了求职者原本神秘的面纱,而那些能与他聊下去的人多半也得到了他给出的offer。他有些清秀,有些凌厉,在一众招聘者中,从颜值上来说比较符合观众审美,于是我就记住了他,还有他的名字——刘同。
后来就看了很多期《职来职往》,再后来看了他拍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单曲循环《不说再见》,《向着光亮那方》,参加了他的签售会,买他写的书。从高二到大学再到工作成婚,虽然不再像以前那般关注他,但他的书都会买来读一读,似乎总能找到契合的地方。又好像,看着他活成了自己期待的模样,由衷地为他高兴。每次读他的书,都觉得青春不曾走远,依然那么炽热和充满希望。
青春时期,读过很多畅销书作者的书,也追过很多畅销书单,但毫无例外地读不下去,唯独刘同的书,这么多年一直在读着。即使现在处于沉迷鲁迅先生、杨绛先生、历史以及诗词歌赋的时期,但听到刘同出了新书,还是买了一本回来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似乎读的不是书,也不是故事,而是自己的青春,不想让青春就那么走远了。
高考期间,全城禁止鸣笛,一切为高考让路,回想起2012年那个夏天,坐公交车去参加高考的女孩儿,戴着厚厚的眼镜,看着试卷上的文字,书写着充满着迷茫的人生。2022年,坐在书房里看书的女孩儿,听着关于高考的消息,恍若隔世,转瞬间,已是十年。
耳边响起陈奕迅的《十年》,周遭并没有播放这首音乐,而那熟悉且陌生的旋律就回荡在耳畔,如此清晰又那么悠远,十年之后,当时少年,街角再遇,是否还记得彼此,又是否还能熟络地攀谈,还是尴尬地打个招呼,然后匆匆擦肩,消失在人海,徒留一人在风中摇曳,肩膀还残留些许余温。也许大多数都是后者吧。
十年后,生活过得如何呢?现在的自己是曾经想要成为的模样吗?现在的生活是曾经自己希望的生活吗?是背离了初心,成为了另一个自己;还是坚守梦想,已然在希望之路上熠熠生辉?十年后,大家都过得怎么样了呢?人究竟要怎样过一生呢?如果你有这样的迷茫和无措,如果你曾在深夜放声哭泣却只能自己抱住自己,那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其实你经历的那些暗夜都是成就你实现梦想的希望之光。
01
好无聊的故事
但是好真诚
这本书读至三分之一的时候,一种无聊之感油然而生,习惯了看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和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还有简洁明了而优美的诗文婉词。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觉得无聊至极,都是一些生活的琐碎,一些人生的经历,甚至有些内容在以往的书中都有写过,只不过可能丰富了一些又换了种表达的方法。所以在读到《再见再见,再也不见》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写下了几十字的随写笔记,就合上了这本书,然后有两天没有再翻开。
这篇文章写的是“绝交”的故事,印象中,这是小孩子才会说的词语,“不和你好了,咱俩绝交”!现在想来,真是幼稚至极。似乎稍微成熟一些的年轻人都不会再把“绝交”挂在嘴边了,即使气愤填膺,即使火冒三丈,身处职场社会中的人们也会克制自己的怒火,将满腔怒气化作悲愤,最后变作泪珠都洒在深夜的那碗泡面和那杯咖啡里。
成年人面对不满意的人时,会自动远离,会假装生疏然后彻底离开,极少会以“绝交”结束一段关系,无论爱情还是友情。而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与几位好友“绝交”的经历,虽然看到文章时,内心也会发出“这样的朋友不绝交,留着过年吗?”的愤慨,但到底觉得作者的处理方式太幼稚了些,甚至发出“这种事有什么可写的,有什么意义呢”的疑问。
文章结尾作者给出了答案,但凡花过时间,都有感情,都值得被记录。也许经历了一些后才会明白,时间终究会给我们答案,也会为我们留下那些真诚的朋友。
然而这位作者十分反套路,他最后将自己喜欢和人“绝交”这种幼稚性格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老爸,最后还是老爸承担了所有,看到这的时候,我不自觉地笑出了声儿,作者的老爸要是看到这里内心会作何敢想象呢?
无聊中透着真诚,通过琐碎的经历让读书的人看到了写书人的真诚,就像在听他说话一样,一边读,一边说一句:“你真的好无聊啊。”
年少时,我们会因为一个人很优秀或者这个人身上有独特的气质而被他吸引,不自觉地向他靠拢,愿意听他说话,将他的话奉为金科玉律,即使内心有疑问,也不敢挣脱,怕因此遭遇了不好地结果。我们会小心翼翼地去靠近,去维持一段所谓的关系,去维持那所谓的友谊。
而成长后,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在你大量阅读和丰富经历后,全变成了“歪理邪说”和“无稽之谈”。当你敢于表达自己时才发现,其实,你不必刻意去讨好谁,你也不必刻意去靠近谁,因为时光会冲淡一切,而你终将走出心灵的桎梏,要记得你若是清风,自会吹拂重重山岗,你若是盛开的花朵,自会芬芳万里,迎来蝶舞蜂鸣。所以做好你自己,上天会给你一切的答案。
冲破了人情的枷锁,你会发现,自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实践过后你会对曾经的认知畅怀大笑,当你的经历越来越丰富,阅历越来越深度,见到了更多的风景时,你会发现其实世界远比你想象的要广阔的多。
你可以无知,可以幼稚,但一定要成长,经历蜕变你会发现你就是你,是深夜里最绚烂温暖的烟火。
02
你好就好
是理解,也是涵养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似乎是一个难题,是一个诸多父母所面临的难题。父母要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严,要保留绝对的话语权,要为孩子的人生做出最好的打算,然后不顾孩子的意愿做出任何决定,然后在孩子的声嘶力竭之中歇斯底里地喊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然后愤然离场。从此父母与孩子之间垒起了一堵厚厚的墙,敞开心扉成了一种奢望。
其实大可不必,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生存的个体,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需要的是沟通与交流,你要去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全盘地操控孩子的人生;孩子也需要明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无需刻意隐藏,双方在充分地探讨后总结出最适合的方法,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如果你读过刘同的书,你会发现他的人生很有意思,很丰富多彩,写作、做传媒、写剧本、做电影、旅行……似乎他的梦想都实现了,似乎他的人生是那般地幸运,有理解支持他的父母,遇到了支持他欣赏他的伯乐,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一路绽放梦想之花的人生是他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他会在发现自己处于纠结状态之时,他会在不想走父母安排的人生路之时,坐下来冷静地和母亲聊自己的想法和对未来的规划,很真诚很用心,他让母亲相信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走的人生路。从填报高考志愿开始,而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他做过的梦,说过的话都实现了。
而对于他的态度,母亲只说了四个字“你好就好。“
“你好就好”是一句很温暖的话,这里包含了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是理解、是支持、是信任、是尊重。母亲没有道德绑架自己的儿子,放手让孩子去走自己想走的路,而孩子也给了母亲满意的回答,这是最温暖的双向奔赴。
爱若无知,则贻害子孙,所谓的“为你好“实际上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掠夺。“你好就好”则是充分尊重对方的思想以及决定和生活,不会高高在上地指责,会充分尊重对方的决定和人生,父母对于孩子,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之人,指路明灯,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害了孩子又悔之晚矣。
读这本书时,我写了很多读书笔记,也有很多感悟和想法,但真正开始动笔来写,却发现脑中那些零碎的感悟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不要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为了沮丧的生活而放弃自己,要相信人生总是充满希望的。不要因为环境嘈杂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不要为了追寻时尚而改变了自己本来的模样。
现在,关于该怎样过一生这个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一键三连,一起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