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 《一战全史》 —
— 张卉妍 著
埃尔温·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别称:沙漠之狐、帝国之鹰,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
提起隆美尔,人们就会想到“二战”时那个德国“战神——沙漠之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殊荣,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唯有隆美尔一人而已。其高超的军事素质和出色战术才能受到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著名军事家的尊敬和崇拜。
他在“二战”中的“业绩”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他在“一战”时的经历,却不大被人们所注意。
在一战中的隆美尔
埃尔温·隆美尔,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德国一普通的中学校长之家,1910年从军,两年后获中尉军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只有22岁,职位是第一百二十四步兵团第七连的少尉排长,战争爆发后隆美尔随部队开赴法国。
他初上战场是在比利时的布莱德,他带领着自己的排冲入由法国步兵据守的小镇,俘虏了50多人。
在法国,因受伤隆美尔住了三个月的医院,回到部队后被升为连长。
在1915年年初的亚登战役中,隆美尔匍匐前进通过铁丝网,奇袭正面的法军部队,并占领了四个重要的掩体。
但是因为援军上不来,在击退法军的数次反击后,只好撤退。
他因这次行动荣获一级铁十字勋章。
在“一战”的前两年中,隆美尔参加了多次战斗和战役,在一次次战火中,他研习了攻击坚固驻垒工事的步兵队形、位置,集中火力毁歼、压制,权衡进退、用计欺骗、侦察接触等步兵分队的基本战术,并学会了将详细战斗组织归纳为详细计划。
后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步兵进攻》,实际上就是隆美尔在“一战”中经验的总结,也是这些战术在不同情况下成功运用的充分例证。
1916年年底,隆美尔的部队被派到罗马尼亚前线,1917年1月,他带领部队在暗夜中渗透入罗马尼亚的阵线,在罗马尼亚军睡梦之中对其展开奇袭,俘获400多人。然后,他的部队又被调到意大利前线,布置在阵线的最中央。
这时,德军在意大利前线全面运用了精兵渗透、深入穿插的胡蒂尔战术。
这种前线指挥官得以充分发挥的打法最适合隆美尔,他演出了一次令人叹为观止的“好戏”。
1917年10月,德军进攻意大利北部的伊松佐河防线,作为山地步兵营下属的分队指挥官,隆美尔统领着实际上相当于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的兵力。
当时隆美尔的任务是确保巴伐利亚近卫师的侧翼安全,但他率领两个连的突击队在夜间大胆地向意大利军防线的后方穿插进去,当天拂晓,他这支部队就已经占领了意大利防御后方的一个制高点,并升起了德国军旗。
意大利军队见后方被德军占领了,顿时防线开始崩溃。
这次战役隆美尔俘获了40名意大利军官和1500名士兵,由于这次胜利,他被授予德意志帝国最高等级的勋章,并升为上尉。
这次行动后,他被调回德国担任幕僚职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1年,隆美尔(最近的一位)与意大利在北非战场的指挥官伊塔洛·加里波第元帅(中)在一起。
这里是他真正感悟为将之道并大放异彩的地方。在这里的体会将对他在“二战”北非战场上的表现起到深远影响。
用隆美尔自己的话说,这里远离了西线那阴暗潮湿的沟壕和无休无止的无谓流血。
他在这条战线上的经历加强了他对部队机动能力、侦察能力和指挥官对战斗的准备和组织能力的认识,同时也养成了他那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随部队一同行动并对部队进行直接指挥的风格。
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阿尔伯特·冯·霍亨索伦,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
在长达四年之久的厮杀中,作为下级军官的隆美尔,获德皇威廉二世授予的功勋奖章。
“一战”结束后,他担任过步兵营长和陆军学院教官。
在当战术教官时他自己写了一个教材叫《步兵进攻》,在书中记述了他的战斗经历。书中贯穿了德国军事理论的进攻精神,提出“进攻,进攻,进攻”,强调了发扬火力的重要性。
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年轻的隆美尔引起了希特勒的重视,1938年他被调任希特勒元首警卫营的上校卫队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在非洲战场一败涂地,希特勒派出了隆美尔出任非洲军团的司令官,他在“一战”意大利战线上和“二战”初期法国战役中得到检验的战术可以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分发挥了。
他亲临一线,最大限度地利用突然袭击和机动作战,在非洲的大沙漠上刮起了一股隆美尔旋风。由于他常常出其不意,以少胜多,而被对手誉为“沙漠之狐”,成为德军的一代“战神”。
— 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