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张彻一生拍摄了大量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绝大部分是武侠片。要讨论张彻的电影,绕不过“武侠”两个字。
01
武侠片与日本的武士片、好莱坞的西部片一样,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的颇具特色的类型电影,也是华语电影中最重要的类型片之一。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电影,是1928年上海明星公司拍摄的《火烧红莲寺》。
片中出现了大量新奇有趣的特效场面,如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手掌发雷、剑光斗法(图中几位大侠正在斗法),令当年的观众在震惊之余大呼过瘾。为满足观众的需求,《火烧红莲寺》三年之内连拍了十八部续集,由此也带来了第一波武侠电影热。
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陆的优质电影资源逐渐向香港转移,武侠片的香火也得以在香港延续下去。
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首次将黄飞鸿的故事题材搬上银幕,拍摄了《黄飞鸿之鞭风灭烛》(上下集),由粤剧名伶关德兴扮演黄飞鸿。
此后的三十年间,胡鹏和关德兴联手拍摄了近80部黄飞鸿系列电影,成功地把“黄飞鸿”打造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02
进入六、七十年代,武侠电影迎来了波澜壮阔的黄金时期。
这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香港电影业的日趋繁盛,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派的全面崛起,以胡金铨、张彻为代表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电影从业者的不断涌现。在全球范围内,日本武士片和美国西部片的崛起也对武侠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66年,长城电影公司推出了改编自梁羽生同名小说的武侠电影《云海玉弓缘》,由傅奇和张鑫炎导演。?
这部片子的演职员表中第一次出现了武术指导,刘家良和唐佳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批武术指导(两人之后也加入了张家班,成为张彻的御用武指)。
同一年,刚刚进入邵氏公司的胡金铨拍摄了武侠处女作《大醉侠》,这部电影和张彻的《独臂刀》一起,被认为是香港新派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武侠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彻在初拍武侠片时,曾与胡金铨不约而同地去研究分析美国西部片,发现美国电影的镜头数达千个之多,而华语片通常只有三百个左右,由此得出华语片节奏缓慢、难以适应观众口味的弊病。
而《大醉侠》和《独臂刀》一洗旧式武侠片中节奏拖沓、打斗生硬的颓风,在剧情编排、意境营造、场面调度、武打设计、摄影、剪辑、配乐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对比上面《大醉侠》和《云海玉弓缘》的动图,差距很明显)。
五、六十年代,以黑泽明的《七武士》为代表的日本武士片在国际上引起瞩目,影响了一大批美国西部片和中国的武侠电影。
在之后的发展中,这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动作类电影常常互为借鉴、互为影响。
电影《新独臂刀》的开头,姜大卫扮演的雷力骑在马上飞奔而来,一路砍杀十数个敌人。刀法凌厉,骑术精湛,配上陈勋奇西式化的bgm,既有中国古代侠士的风范,又有几分荒野大镖客的味道。
邵氏武侠片中几乎每一部都有精彩的骑马镜头,演员们单手飞身上马,在各种地形上策马狂奔,疾速骑行砍杀等,动作完成的轻松又漂亮。
据说邵氏马匹都是香港或澳门赛马场退休的老马,品种很名贵,但退休之后要被人道毁灭,邵逸夫先生不忍心,买回来养在清水湾的邵氏片场。于是一举两得,马儿们平时在片场里闲逛、吃草,而邵氏演员无论男女都练就了一身精湛的骑术,“马戏”也成为邵氏电影中的一大亮点。
张彻较早期的电影《铁手无情》,片头部分以及芦苇丛中精彩的打斗场面都有同时期日本武士片的影子。
这部电影也是温瑞安写作《四大名捕》的灵感来源。
《杀死比尔》被认为是昆汀同时向武侠片、武士片和西部片致敬的一部“大杂烩”式的电影。
据说在拍摄此片时,昆汀给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列了一张必看电影目录,其中一半都是张彻的电影。
03
如果说武侠电影在节奏把控、场面调度、动作打斗等方面受到了西部片与武士片的影响,那么在涉及更为核心的“侠义精神”的层面上,则更多地受到了武侠文化的影响。
武侠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持续不断地从传统武侠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一点毋庸置疑。进入六十年代,随着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地区的兴起,武侠电影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新派武侠文化的影响。
六、七十年代不仅是武侠电影的黄金期,也是整个武侠文化的黄金期。金庸、梁羽生、古龙用文字勾勒出血雨腥风的浩浩江湖,而胡金铨、张彻、楚原用影像构筑了同样精彩的武侠世界。
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社会开放,文化自由,大师们年华正盛、创作力正旺,小说写了一本又一本,电影拍了一部又一部,彼此之间志趣相投又惺惺相惜。
金庸被张彻称为“平生第一益友”,古龙和楚原是电影上的黄金搭档,而张彻和古龙又隔三差五地聚宴喝茶、打牌聊天。觥筹交错之间,酒酣耳热之际,大师们笑论天下,畅想武林,互为良师,共勉共进。
六十年代邵氏公司还没有拿到金庸小说的版权(不知什么原因),但张彻已经迫不及待地把小说中的某些桥段和元素用在了电影中。
电影《独臂刀》中,王羽被刁蛮的小师妹一剑砍下右臂,从此变成独臂大侠。模仿了《神雕侠侣》中郭芙砍杨过的桥段。
《新独臂刀》延续了杨过的断臂情节,年少轻狂的姜大卫被人设计陷害,无奈自断一臂,也成为独臂大侠。
然后,姜大卫的好兄弟狄龙出场了,这位少侠最大的爱好就是随时随地躺在一根绳子上晃荡......场景是不是很眼熟?妥妥的小龙女啊!
虽然你俩一见如故、兄弟情深,但是小情侣的身份设定还真是让人有点迷......
武侠片的辉煌止于九十年代初,从那时直到现在,除了李安的《卧虎藏龙》,再没有一部优秀的武侠电影面世(个人看法),武侠片及其赖以滋生的武侠文化,都随着香港电影一起没落了。
04
如果你看过胡金铨的《侠女》,张彻的《新独臂刀》,徐克的《东方不败》,就能立刻明白,彼时的武侠电影是有灵魂的,因其根基深厚,滋养丰足。那是一种属于江湖的味道,抓也抓不住,学又学不来。
胡金铨的电影充满了古典诗意及文人气质,竹林,山寺,剑侠,禅宗……一花一木皆有意境,每一帧画面都细腻空灵。
楚原的电影则用红枫白絮、流水亭台、飘渺烟雾......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意境。
徐克的江湖恣意洒脱,豪情万丈,有灵动飘逸之美。
而张彻的武侠世界呈现出一种阳刚的,粗粝的,散发着强烈生命力的质感。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断然赴死的热血悲壮,痛苦暴力的厮杀,四处喷溅的血浆,满屏的雄性荷尔蒙……
就连背景中的野草都长得异常旺盛,乱蓬蓬的透着狂放不羁。
05
张彻的电影通常讲述一些传统江湖恩怨,如报仇,救人,劫镖等,剧情简单直接,人物黑白分明。
张彻的少年英雄绝不会像任我行那样目视前方,微微冷笑:“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也不会像黄飞鸿那样面对着李鸿章慷慨陈词:“区区一块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
张彻的少年只会满脸悲愤,委屈巴巴地跟对手放狠话:“你杀了封大哥,我来替他报仇!”快意恩仇,煞是痛快。
没有对江湖恩怨的深度思考或另类解读,也没有黄飞鸿式的大格局大胸怀,但是在一个简单的情节架构下,张彻把人性中某种最基本的情感(如兄弟情义)或情绪渲染到了极致,拍的相当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