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回望过去,他们都曾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往,放眼当下,周围又是如此地寂寥。
电影《朱迪》是由鲁伯特·古尔德执导,雷妮·齐薇格扮演朱迪·嘉兰的自传影片,故事以美国著名女明星朱迪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原型,表现了她从一位天才少女到著名明星的传奇经历。
影片剧情中没有深入展现朱迪·嘉兰的童年演艺经历,而是将镜头聚焦于他的中年生活,借此来塑造一个被好莱坞剥削的形象。
在影片中,朱迪·嘉兰既有受人追捧的巨星光彩,又有受公司管理层非人压榨的无奈,还有必须独自承受的焦灼孤寂,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最终通过自我的抗争回归家庭,完成了自我救赎。
《朱迪》可以说是一部缅怀一代巨星朱迪·嘉兰的个人传记,他让观众看到了朱迪·嘉兰在舞台之外的各种遭遇,同时又带观众缅怀起那段优美的音乐旋律。
朱迪·嘉兰1922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达州一个杂耍剧演员家庭,她3岁开始与自己的两个姐妹在《古姆小姐妹专场》中登台表演,9岁时改名为《嘉兰小姐妹专场》,1935年朱迪·嘉兰跟米高梅公司签约,开始进军好莱坞。
她出演的《绿野仙踪》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特别是她演唱的《over the rainbow》成为了全世界人议论的话题,在她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拿了众多世界级奖项,而这些荣誉看上去似乎是一场悲剧。
米高梅公司为了维持朱迪·嘉兰的身材,逼着她吃减肥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精力去应付繁忙的行程,给她吃觉醒剂,因觉醒剂的副作用,朱迪·嘉兰在无法入睡时,又给她吃安眠药,经常服用药物让朱迪·嘉兰身心憔悴,没有人能够理解她。
在经历了痛苦的药物中毒,感情背叛、自杀未遂、遭公司解聘等压力后,在1969年6月22日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影片正是截取了朱迪·嘉兰传奇一生落幕前最后的段落,再现了好莱坞黄金时代大制片时代明星制度下对人的摧残,同时又展现了朱迪·嘉兰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些学者指出“电影人格的确立强调了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意义和展现人独立自由精神的重要方式,在传记类电影中,既要表现出人物原型的人格特点,又要在角色人格设定的基础上加入演员自身的体验”。
影片《朱迪》中的朱迪·嘉兰便具有丰富的人格,表面上过着上层社会般优渥生活,集各种荣誉于一身的背后却是各种的不幸。
年轻的时候长时间工作被当做造钱机器榨取利益,从小被药物控制,加上几次失败的婚姻,晚年后却无所依靠,电影在角色的选择上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塑造,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走进主角朱迪·嘉兰的内心世界。
影片并没有全面展示朱迪·嘉兰的传奇一生,而是从中撷取一小部分,采用回忆和现实相互交错的的叙事方式,以童年的嗑药梦魔和中年颓唐双线交织,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令人同情的银幕偶像生命中的最后时刻。
影片开头是年少朱迪·嘉兰在片场与老板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受到她深受老板的喜爱,为了保持身材要求,公司为她制定了严格的饮食标准,以服用药物来缓解饥饿。
镜头一转是中年的朱迪·嘉兰带着孩子在开完演唱会后,因账户余额不足而被酒店拒绝入住,只能寄宿到前夫的家里。
两种不同的遭遇反映出朱迪·嘉兰从人生顶峰到人生低谷的转变,也进一步探讨了大工业时代利益至上的人性冷漠。
影片中的朱迪·嘉兰并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人物,甚至在她的巨星光环上有着隐秘的裂缝。
导演在影片中通过对朱迪·嘉兰在舞台上的风光无限和台下失眠、嗜酒、焦虑、嗑药等镜头的来回切换,以此给朱迪·嘉兰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也构建起角色立体复杂的电影人格。
影片中展现了朱迪·嘉兰的两重焦虑,第一重焦虑源于事业,她从3岁时登台演出一生拿奖无数,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代巨星,中年时因辱骂粉丝导致和公司解约,又因自杀未遂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一些电影公司拒绝与她签约,从此她的生活处处碰壁,终日以嗜酒吸烟来排解内心的孤独。
第二重焦虑来源于她的家庭,朱迪·嘉兰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同性恋,而母亲对她严格要求,一切以她的演艺事业为目的限制她的自由。
幼年生长的环境给朱迪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身体被公司压榨为赚钱的机器,之后又经历了五段失败的婚姻,她想争的自己孩子的抚养权,可是无力偿还欠下的债。
他一直追问自己究竟最想要什么,到最后她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温暖和一个一直能爱她的人,影片最后当她的孩子告诉她说跟着爸爸也很好,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真正需要她。
影片结尾处当她唱起那首名曲《over the rainbow》时,又一次拉起观众的回忆,台下的观众为她合唱完这首歌,朱迪·嘉兰反问台下的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影片以朱迪最后一次告别演唱会上激情献唱为结尾,以此彰显她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是希望?是梦想?是不放弃。